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活動
犯罪
陳美華:台灣MeToo為什麼遲到?異性戀常規下的女性日常
「吃豆腐」的主詞是男人、動詞也是男人,豆腐/女人做為客體、受詞,還能談論主體性嗎?
彭仁郁:台版MeToo浪起後,我們如何跟上浪,可以一起走多遠?
性暴力不會因為這波MeToo運動而終結,但這是社會集體共同覺醒、深入了解性暴力複雜性的機會。
台灣職場性騷擾:說出「我們不要這樣算了好不好」之前,你需要的底氣
如何在這波浪潮中,正視當事人的經驗,重新盤點制度的缺點與完善度,是這波浪潮中應該推進的重要工作。
陳宗元:在台灣,性騷擾及性侵害的困境是什麼,司法如何避免二次傷害?
在現實中,各單位在處理相關事件時,多為遮家醜而以各種方式勉強、勸服被害人息事寧人,導致被害人反而被體制所傷害。
巴黎騷亂與馬克龍時代不斷擴大的警權|Whatsnew
「黃背心」之後,法國警察的暴力執法愈發頻繁和普遍。而馬克龍提出「共和國秩序」,更加維護警方的執法權。
喬瑟芬:台灣遲來的MeToo浪潮,民進黨性騷事件何以成漩渦中心?
為什麼長久以來,大家都「聽說」過某些事,卻無法讓這些人付出代價?
緬北詐騙園區逃離者自述:沒有見過「割腰子」,但裏面的人會被賣來賣去
「這種地方是更高明一些的監獄,強迫你學習一些心理操控的套路和金融知識,為的是讓你當奴隸給老闆賺錢。 」
過去一年,發生在中國大陸的「性別謀殺」
在中國大陸,親密關係謀殺常被「情感糾紛」「家庭糾紛」等詞掩蓋殺戮的殘酷性,將具有公共特徵的暴力行為私人化。
評論|
專訪學者陳效能:香港女性遭受暴力,很多時我們仍假設「家庭」很溫暖
每4名香港女性中,可能有1名曾在親密關係或家庭內遭遇暴力。
台灣國民法官新制:走進模擬法庭,感受司法審判的重量
論罪量刑的艱難,困擾著模擬法庭上的國民法官,這樣的壓力,更可能會在制度上路後,成為無法忽視的現象。
評論|
孫健智:社會階級、訴訟成本與媒體效應——台灣國民法官的天平考驗
司法的天平,在擺上公平正義的砝碼之前,就已經先乘載了社會階級、訴訟成本、媒體效應的重量。
美國中期選舉前瞻之三:經濟﹑墮胎﹑槍枝暴力--哪項重大議題能有效催票?
美國人逐漸從墮胎權轉而關注經濟問題,而這正是民主黨的弱點。
1
...
7
8
9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