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10時,我們來到香港騷擾電話資料庫HKJunkCall創辦人William的家,未坐暖沙發、未按錄音鍵,他的手提電話先叮鈴鈴響起來。William給了我們一個肯定的眼神——這是一通推銷/詐騙電話。
「喂?」「喂?係咪胡生呀?」William全名胡文翰。「胡生?係呀,我係。」騙徒掛線了。在兩個半小時的訪問裏,他共接到3通推銷及詐騙電話,他不住說我們「好彩(幸運)」——他平時一日才收到3、4通。
過去3年,香港的詐騙電話呈上升趨勢,據警方數字,市民在2023年8月損失的金額達112.1百萬港元,比去年同期數字增長1.45倍。端傳媒委託香港大學統計及精算系講師李亞力分析騷擾電話數據,其中發現在電話攔截應用程式的攔截量5年來持續增加;由於應用程式未能攔截所有詐騙電話,故實際數字可能大於分析所得的數據。
詐騙電話滲入市民的日常生活,每天收到幾個騷擾電話、訊息已是家常便飯,到底詐騙電話如何生成?推行電話卡實名制後,詐騙電話減少了,抑或不跌反升?有方法杜絕嗎?端傳媒走訪了被欺騙的、或與騙徒周旋的市民,騷擾電話資料庫創辦者、第一批在香港做促銷電話的人,以及互聯網和數據專家,從數據看詐騙電話的梗概。
「詐騙」一個電話騙徒
「Hi 系咪聘緊人在家工作?」今年25歲,任職功課輔導班導師的阿Lun在WhatsApp打開對話框,輸入這一句。
「你好,我係Matthew,請問你係唔係搵(找)兼職?」
「系呀!」今年33歲、原本從事樓面工作的Camellia,因為疫情丟了工作,於是想嘗試應徵線上客戶下單員——這是阿Lun給自己的角色。
「交出電話號碼、叫他透過虛擬銀行FPS200港元『薪金』給我時,我也擔心過會否暴露自己的個人資料。」阿Lun說。2022年3月,阿Lun在Facebook上發了一則名為「關於我成功詐騙你的詐騙這回事」的帖子,分享他收到詐騙訊息後如何反過來「詐騙」對方200港元的故事,帖子一出已獲得極大迴響,至今已有近4500個讚好及2200次分享。
一天下午2時46分,阿Lun的電話彈出一則訊息:「疫情期間急#招聘:線上客戶下單員」,工作內容為負責線上處理商家訂單,可彈性工作,着有意者可加WhatsApp聯絡。曾在台灣YouTube頻道「好棒Bump」上看過相關詐騙手法的阿Lun,馬上興致勃勃,想「試吓係咪有甜頭」。為了安全起見,阿Lun還特地買了一張電話卡。
他花了大副心思建設Camellia這個角色,相比之下騙徒明顯誠意不足。「他的文體甩皮甩骨(無頭無尾),有很多漏洞,例如會打錯字、打簡體字。」阿Lun投其所好,以「閭」、「聞」代替「問」,「様」代替「樣」,「搞掂」講成「搞定」,營造一種不太懂得使用網絡的容易受騙的形象,在Matthew索要個人資料時,阿Lun裝得懵然無知:「但你地會吾會洩漏我個人信息架」、「好拉因為近排好多騙案我都好擔心」。
果然成功取得Matthew的信任,Matthew提出讓「她」「做兩個簡單的體驗任務體驗下,獎勵200-500HK(D)完成後發放,流程需要30分鐘」,「沒工開的Camellia」當然馬上答應。只是沒想到最終竟花了他3小時。
阿Lun點進一個網購網站,裏面的帳戶已經事先充值1000港元,他的工作就是每彈出一項商品,按下確認即可,Matthew聲稱每確認一單商品交易他都能夠獲得佣金,「然後重複操作60次」,當阿Lun呻「有排按」時,Matthew回說:「咁你有錢賺」。
直至帳戶中的金錢花光,阿Lun最期待的事出現了——他以為騙徒將要叫他入錢,「我給自己的底線就是他叫我自己填數我就不玩。」沒想到騙徒為了哄他入局,又多給他1000港元慢慢按。又按了60次,阿Lun獲得獎金214.19港元。
為了收取辛苦工作賺來的工資,阿Lun聲稱自己「吾系本地人黎..自己未开到銀行戶口」,著Matthew以FPS形式過數去他一個荒廢的虛擬銀行戶口。「其實FPS都透露了電話號碼及英文姓名,但我已經洗濕了頭,只能選擇一個相對安全、不暴露身份的方式去收錢。」
這邊廂才收到對方存款,Matthew問她「係唔係度」(還在嗎?)時,Lun回說:「唔喺度了,呀ellia啱啱出車禍已經離開咗我哋,希望佢早日安息,阿彌陀佛。」
阿Lun「詐騙」了騙徒214.19港元,30歲的李先生則被騙徒詐騙了4000多港元。「屌佢老母!」李先生劈頭就說,「打工這麼辛苦,他打幾隻字就騙到人。」今年8月,李先生托朋友買了一批釘鞋,價值4000多港元,事後他經WhatsApp問朋友索取轉數快銀行帳戶,朋友本來沒有回覆他的信息,兩天後他收到朋友的訊息問:「過佐未?」並叫李先生轉數至另一銀行帳戶。
由於李先生一向有托朋友訂貨,有時會直接過數給批發商,李先生不虞有詐,當天便過了4000多港元到該銀行戶口。完成交易後,朋友突然又傳來訊息說:「唔好意思,我戶口匯唔到錢了,你可唔可以幫我再轉10800我朋友個戶口,我聽日比返你」。看到這一句,「基本上95%肯定自己中了電話詐騙。」
他馬上致電朋友問:「你是否急着用錢?」朋友很疑惑,對他說:「你是今天第3、4個打來問我同一問題的人。」而他是唯一真正有過數的人。
雖然每天都收到詐騙電話或訊息,但李先生從沒想過自己有被詐騙的一天,「以前經常笑鳩人,現在到我被人笑。」事後他看新聞才知道那陣子騙徒開始駭入WhatsApp帳戶行騙,「我應該是第一批受害者。只怪自己不好彩,剛好要過數給朋友,朋友又剛好被騙徒hack了WhatsApp。」
比起生氣,他更覺得自己糗了,「社會進步,騙徒也跟着進步。」而像李先生的受騙個案,在香港並不少。
從民間「舉報」資料庫,看騷擾來電數據
每天起床梳洗後,William拉開電腦椅,點擊HKJunkCall的後台,看看前一晚有什麼舉報電話。這就是香港抵抗電話詐騙的前線:一個人,一部電腦,一個網站。
William是香港騷擾電話資料庫HKJunkCall的其中一名創辦人及管理員。2008年,本身在社福機構從事IT支援的他經常接到推銷電話,他掛線後抄下電話號碼放上當年香港四大網上討論區:Uwants、MiHK、失敗論壇、PhoneHK,引來同樣飽受推銷電話困擾的網民互動留言,William更整理出「推銷電話黑名單」,是HKJunkCall的雛形。
他在討論區認識到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人想搞電話攔截App,他則想搞電話攔截資料庫,遂於2010年自資成立網站hkjunkcall.com,其資料庫應用在小熊來電、Whoscall、芝麻來電、小鴨幹線等多個電話攔截App;其中小熊來電有120萬位用戶。2015年,Whoscall的台灣母公司Gogolook相中HKJunkCall的資料庫及運作模式,收購了HKJunkCall。現時William已辭去原本的工作,全職經營HKJunkCall。
回想收集資料的初期,「那時的所謂推銷電話黑名單,一年也只有百多個Number。」現在,HKJunkCall一小時收到的舉報已經不止這個數字。
對抗電話推銷、詐騙不能靠一人之力,需要龐大的民間力量。HKJunkCall的運作模式是這樣的:首先市民收到推銷、詐騙電話後,到HKJunkCall的網站留言舉報,加上不同電話攔截App設有自動回報功能,當同一組號碼被數個可靠的獨立用家及App舉報,該組號碼便會列入監察清單,發放到HKJunkCall網站及不同攔截App裏進行攔截;若同一人不斷回報同一號碼,並不會有效。
母公司Gogolook曾想將HKJunkCall的運作模式搬到台灣等地實行,發現根本行不通,沒有人會特地走到網站上去舉報。「因為香港人很喜歡投訴!哈哈哈!」William笑得合不攏嘴,他認為這是一套相當具香港特色的舉報機制。
越多人舉報就越能提高攔截量及準繩度。每天有1萬至2萬名香港人這邊廂收到詐騙電話,那邊廂便會到HKJunkCall網站上手動舉報,原本William也對這數字感到沮喪,「只有2、3%人會舉報?!但原來相比其他地方已經是相當不錯的數字。」
監察清單的電話分為三類。一,來自公營機構或銀行等大型私人企業的電話會列入「白名單」,於來電時顯示其機構名字;二,以不良銷售手法欺騙市民者,例如「99元美容體驗」、「旅遊會籍」等,系統直接攔截;三,明確為詐騙電話者,即直接以欺詐手法騙取金錢者,系統直接攔截。
HKJunkCall現時的監察名單中有30多萬個電話號碼,在詐騙電話號碼方面,單是2023年首8個月便新增了12萬個電話號碼,最近3個月平均每月依然活躍的號碼有約3萬個,意味着有9萬個新增號碼已經廢棄,騙徒更換電話號碼的速度相當快。
電騙猖獗,不少人看到2、3字頭的電話都會掛線,William聽罷馬上耍手搖頭,「單純以字頭去決定要不要接聽一通電話,其實頗危險的」。現時陌生來電號碼通常分為四類:
一,2字頭及3字頭的固網電話。1995年隨着人口增加,香港政府宣布所有固網電話一律以2字開頭,後來再推出3字頭電話。不少公營機構、醫院、學校等的電話均為2及3字頭,William再三強調「不接2、3字頭容易錯過重要電話」;
二,4、5、6、7、8、9字頭的流動電話號碼。1980年代政府引入流動電話服務後,規定8位數字的流動電話號碼須為9字頭,2000年增設6字頭,為最多香港人使用的字頭,2008年和2018年再分別增設5、4、7、8等字頭。「如果想簡單以字頭區分,都幾肯定不用接聽的應該是4、7、8這些全新的號碼,詐騙成分是挺多的,」William說;
三,顯示「+852」的網絡電話(VoIP,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852」為國際區號,理論上要由香港致電外國才會顯示「+852」,在香港接收到「+852」的電話並不合理。「+852」的來電越來越多,通訊事務管理局辦公室(通訊辦)規定2023年5月起,流動網絡營辦商須提醒用戶有關可疑來電源自香港境外;
四,外國電話號碼,有機會是真的外國電話號碼,亦有可能是網絡電話。無須接聽,除非你有未儲存的外國聯絡人。
另一方面,騙徒披上怎樣的裝扮來電?2023年8月20日至26日一週間,HKJunkCall排行榜上,「疑似騙案」的回報指數高達約2.6萬次,其次為「大陸地產」1.4萬次,「自稱體檢」9000次,假冒消費券及假冒入境處分別有7000多次及6000多次,而自稱為匯豐銀行、恆生銀行、中國銀行等財務電話合共逾1.6萬次舉報。
「實名制是不可防騙案的」
「我今天已經收到4個陌生來電。」數據科學家、香港互聯網協會開放數據小組召集人黃浩華說,他手上兩部電話都沒有安裝攔截App,「我已經放棄了。」的確,無論攔截網織得多細密,游魚總能找到漏洞。
2021年1月30日,港府突然就電話智能卡實名制展開公眾諮詢,僅僅為期約一個月,打破過往3個月或以上諮詢期的慣例。時任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稱,由於沒有法例規定使用俗稱「太空卡」的預付儲值電話智能卡須提供任何個人資料,因其匿名性質,往往被不法之徒利用作違法活動,執法機構難以追查或鎖定幕後人士。
2023年2月24日,香港全面實施電話卡實名制,所有電話儲值卡必須要完成實名登記方能繼續使用。
以前述4個分類而言,電話卡實名制後第2類——流動電話號碼的詐騙理應絕跡江湖。根據HKJunkCall的數據,2022年接獲舉報以流動電話打出的詐騙電話每月平均有27345宗,當中2022年11月及12月高達7.4萬宗及6.3萬宗。電話卡實名制後舉報數字曾下跌至1.7萬宗,惟3月已回升至3.7萬宗,7月更首次衝破6位數至11.3萬宗。
William托托眼鏡說,2022年7月,這個舉報數字出現異常,由前半年的5千至1.4萬宗,升至7月的2.1萬宗。「詐騙電話有一半是用普通手提號碼Sim卡打出,而且是每天新增大量新號碼。」
2022年7月,「是實名制正式生效前半年,接近Deadline,詐騙集團趕着用光手頭上的電話卡。」黃浩華說,能打出6、9等字頭的方法,除使用網絡電話(VoIP)設置外就是用電話卡;而VoIP並非2022年才出現的技術。他推論2022年7月後出現大量6、9等手提號碼字頭的詐騙電話,就只能因為港府宣布推行電話卡實名,大量已生產的電話卡貶值,詐騙集團從不同渠道大量平價買入,再大量撥出。
詐騙集團使用的是一個俗稱「貓池」(ModemPool)的電話數據機,是可以一次同時收發大量訊息、批量通話的網絡通訊設備,能將傳統電話訊號轉化為網絡訊號。每部「貓池」可同時插入8張至256張不等的手機卡,當有號碼被攔截就換另一張電話卡。
若只計新舉報,2022年前半年,HKJunkCall的監察名單中每月新增的手提電話號碼只有20至300個,2022年7月一下子上升到2710個,到2022年11月更高達2萬個。電話卡實名制後即2023年2月,數字一度銳跌至778通,但後來逐月遞升,7月迎來新高:27760通。
看着電腦上不斷更新的數字,William慨嘆:「騙徒從沒害怕實名制,他們很快就在實名制之下找到生存空間。」
端傳媒委託香港大學統計及精算學系講師李亞力統計「小熊來電」及「小鴨幹線」的數據,再根據香港人口比例,推算在實名制前180日,人均攔截了54個來電,即平均3日攔截一個;實名制後的攔截量為37個,平均5日一個。
不過,李亞力發現實名制後首3個月,攔截量的確減少至每7天攔截一個電話,但自第4個月起攔截量逐步上升至實名制實施前——每3天攔截一個。從另一個數字看,實名制前最高峰平均單日電話攔截量為195個,實名制實施後則為194個,兩者相若。
李亞力指實名制後的最高峰平均單日電話攔截量發生在7月或8月,「即是過了騙徒的觀望期!現在實名制完全無效。」
既然電話卡實名制已經推出,警方不是可以從電話號碼追查到背後的擁有者嗎?「首先我是支持實名制的,」平日工作對付太多詐騙電話的William說,「但實名制可以防止詐騙這件事其實吹大咗(誇大了)。」截至2021年,全球約155個國家或地區推行不同程度的電話卡實名制,包括中國、日本、台灣等,「然而香港的實名制不湯不水。」William覺得矛頭在通訊事務管理局(OFCA),「OFCA在實名制的實行上提供太多寬限期了!」
現時實名制下,市民買到電話卡後須於48小時內實名登記開通,期間有限度使用,騙徒可利用寬限期打出電話,這解釋了為何HKJunkCall的監察名單中,新電話號碼有頻密的更換率。另一方面,實名登記是在網站上載身份證明即可,容易衍生出冒用身份證明文件的問題。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黃浩華說,如果追捕漏網之漁的法例是快艇,詐騙集團大概是許多艘潛水艇,捕不完也追不到——當快艇碰上潛水艇,就是那麼不堪一擊。
2023年6月28日,新任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長丘應樺就推倒邱騰華的說法,稱推行實名制目的非防止騙案而是幫助警方查案,「實名制是不可以防止騙案的。」
Coldcall到假冒國安,陌生來電演化史
執筆之際,有一通3755XXXX的電話打來:
女:「阻你20秒,想跟你做個問卷調查,多了假期你會選擇留港消費還是外出旅行?」
我:「什麼意思?我不明白。」
女:「多了假期你會選擇留港消費還是外出旅行?」
我:「你代表什麼機構或公司做問卷調查?」
女:「我們只是做個統計,沒有其他意思,多了假期你會選擇留港消費還是外出旅行?」
我:「我也需要知道你來自哪一間公司呢。」
女:「我們是一間舉辦活動的公司,只是做個統計,沒有惡意,多了假期你會選擇留港消費還是外出旅行?」
我:「你也要說是哪一間公司啊!」
女:「你單身還是已婚?」
我:「不如你先報上公司名字?」
女:「最後一題,請問你從事什麼職業?」
我:「為什麼不能透露公司名稱?」
女:「問卷完畢,再見!」
她果斷掛掉電話。
中五暑假,被月薪9000元另加抽成的工資吸引,媒體工作者林京賢曾到九龍灣一家電訊公司接受3日Coldcall(促銷電話)訓練,「那時收費電視剛剛興起,常接到相關的Coldcall,但貸款的Coldcall,我似乎是第一批。」2007年,那個校服也未脫的阿京無論如何猜不到自己成為了Coldcall的先鋒。
未有詐騙電話之前,Coldcall大概是最煩人的陌生來電。1997年,個人資料私隱專員發出指引述明促銷人員在進行Cold-calling時應遵守私隱條例,向對方提供一個可選擇拒絕服務的訊息。可見早於九十年代,Coldcall已經入侵香港人的生活。
18歲的阿京和另外10多人獲分派負責推銷某銀行的貸款計劃,「是正規的銀行貸款計劃,不是詐騙」。負責主管遞給他們一份稿,「像一份教戰手冊」,黑底白字寫好一句句對白,「主管說由於我們要推銷的是銀行產品,有一定的專業性,因此不能胡亂說話。他再三強調我們代表銀行致電給客人。這份教戰手冊提供了不同情境,連怎樣收線也列得一清二楚。」
他還收到一疊印有客戶電話及姓名的A4紙,「即是銀行與電訊公司分享客戶資料,這件事是有點奇怪的,」阿京想了想又說,「不過只限電話及姓名,算不上太私隱。」
阿京印象中那幢電訊大樓很大,一層可容納100多人,一整層的人都在打Coldcall;坐他旁邊的人負責推銷上網服務,其中不少人是視障人士。一兩天過後,不喜歡被拒絕的他知道這份工不適合自己,正式上班前一天就辭職。
至於詐騙電話的興起,則要到2000年代中期。2015年,時任警務處刑事及保安處處長羅夢熊提到電騙於1998年先在台灣出現,到2004年蔓延至大陸,香港則要到2006年。根據警方數字,2006年接報1738宗電話騙案,2022年則有2831宗。
警方數字歷年相差不大,但詐騙手法像摩天輪一樣已經轉了又轉。2006年時,詐騙電話主要針對長者,欺騙他們相信親人遇上財務問題,把大筆金錢存給騙徒。後來出現「虛構綁架」、「猜猜我是誰」、「假冒順豐速遞」,自2016年出現「假冒官員」、「假冒入境處」等變調。
距離第一通疑似詐騙電話不足一小時,William再接到一個6字頭的電話,「Hong Kong入境處最後一次通知你,先前聯繫你多次都無人回覆,你有換證通知,廣東話請按1字,普通話請按2字。」William按下1字,「嗶」一聲後一把渾厚的男人聲以標準普通話說:「您好,有什麼事情想要諮詢的嗎?」William以廣東話問:「有冇廣東話㗎?」一陣沉默過後,「嘟嘟——」對方掛線。
入境處怎會無緣無故來電?William推測這類詐騙電話目標是從中國大陸來港工作、讀書的人士及新移民,因此當對方一聽見他說廣東話便二話不說掛線了。
「其實很多打電話詐騙的人也是打工。」而且這是一份季節性工作,像二手書店一樣,每到暑假便招聘大量暑期工,William留意到「暑假開始6、7、8、9、10月是(電話詐騙)高峰期。」騙徒也放假,而且一放就一個月,「每逢農曆新年就是低峰,很低很低!反映這些(電話詐騙)都是華人社會的運作,要過農曆年。」
今年國慶夜,筆者收到William傳來一則訊息:「國慶日沒有電騙……只有不太多的淘寶商城VIP888屈你要俾錢……」為他帶來難得的一天假期。
騙徒還得十分熟悉香港的政治及社會狀況,找出弱點加以利用,以William的話是「十分貼市」。Covid-19期間,騙徒假扮衛生署指要安排檢疫;政府推出「安心出行」應用程式,騙徒佯裝APP通知訛稱市民曾去過高風險地方,需盡快檢測;到政府派發消費券,騙徒則假冒「消費券計劃秘書處」。早在第一期消費券推出時,William已經發現這種詐騙手法,惟之後越來越猖狂,政府只好於2023年7月召開記者會澄清。
近幾年社會歷經大變,騙徒無孔不入,黃浩華提到Covid-19期間多人失業,經濟不景,既把更多人推去做電騙搵快錢,也導致更多人容易受騙,「把這視為最後一根稻草」;2019年社會運動也戳開一個破洞,有騙徒假借國安法、假冒國安警員。如此說來,騙徒利用的其實是社會的脆弱。
當假成為了日常
我們的電話號碼是如何流到推銷人員或騙徒手中?黃浩華認為有三個可能性,第一,香港電話號碼為8位數字,組合不是太多,要撞中也不難。
很多人都試過一接電話對方就掛線,William說這是「懵仔Call」,「打電話過來,沒有聲音馬上掛線,他純粹查你的電話有沒有人用。近年好像少了懵仔Call,可能他們的數據都夠了。」即使可以撞中號碼,他們又如何說得出我們的姓名?
另一個可能性就是林京賢說的奇怪情況,委託公司會跟Coldcall公司分享部分客戶資料。根據《個人資料(私隱)條例》,在使用資料當事人的個人資料作直接促銷或向第三方提供資料作直接促銷前,須先取得資料當事人知情的同意。2012年後,任何機構在「個人資料(私隱)」條款上,均需提供選擇讓資料提供者明確表示「同意」其個人資料作直接促銷或向第三方提供資料。
最後一個情況就是資料洩漏。例如2021年Facebook遭黑客入侵,外洩全球超過5.33 億用戶資料,當中牽涉293萬位香港用戶,用戶全名、電話號碼等都被上傳到黑客討論區,免費任人下載。2010年發生八達通私隱資料事件,八達通公司於2002年起將約200萬客戶的個人資料轉讓給第三者,並收取4400萬元。「在眾多情況之中,八達通公司的做法可說是最差,因它是主動提供客戶的個人資料,不是外洩。」黃浩華說。
他又不假思索就提出了另外兩個可輕易透露個人電話及姓名的可能性。第一,使用轉帳應用程式時,過數前的最後步驟會顯示收帳人的姓氏;第二,Facebook電話搜尋,只要把電話號碼添加到聯絡人清單中,便可透過搜尋號碼找到你的帳戶名字。
黃浩華覺得政府以「阻止騙案」為名實施電話卡實名制,背後其實是為了蒐集資料找到個體背後的樣子,這些資料一方面當然也用於遏止騙案,但他認為也存在用作其他用途的疑慮,「主要目的總之就是蒐集資料。當這些資料未能有效應用在電話詐騙上,我覺得是屬於過多的資料蒐集。」
政策落空,詐騙電話無日無之,市民可以怎樣做?William覺得第一步是安裝攔截App,「我必須強調,攔截App不可能攔截所有詐騙電話,但起碼可以替你篩走部分電話,及篩出一些白名單,避免Cut錯線。」
訪問後兩星期,黃浩華還是安裝了Whoscall,「實在太多詐騙電話!」
做了第一步,黃浩華認為第二步就是Fact-check,當接到可疑電話,可詢問身邊親友的意見,或者上網查找資料,看看有沒有類似舉報,保持警惕。受過一次教訓的李先生警覺性提高了,每次過數前都會再三確認對方資料。
回想起來,「反詐騙」騙徒的阿Lun依然覺得那次「詐騙」挺開心的,「收到太多詐騙電話及訊息,戾氣頗大,這樣玩一玩也算是一種苦中作樂。」但他嫌不夠過癮,「因為對方不太花心機,你想騙人喔,也不認真一點、給出誠意。」即使再收到同類電話,阿Lun都沒有心情玩了。
他一直保持警惕,因為心底裏知道「錢不是那麼易賺」。最讓他哭笑不得的是事後WhatsApp錯認他為詐騙帳號,封銷了他,「雖說我詐騙別人的詐騙,但做詐騙的是他不是我啊!」
最近,William被Google AdSense的詐騙廣告煩得頭都炸了,「一個反詐網站出現詐騙廣告,真係老尷(尷尬)呢⋯⋯」William點開HKJunkCall網站內的一則推銷廣告,網站自動連結到偽冒「WhatsApp」、「HK01」等的詐騙網站。William每天去AdSense封鎖一個個廣告,還是禁之不絕。反詐騙網站出現詐騙廣告,詐騙集團的詐騙對象被視作騙徒,當假成為了日常,真的反而變得假的一樣。
政府一没钱首先就从黑灰产榨油
很多詐騙手法其實漏洞百出 但就是有人不小心 或者心虛 就上當了
例如朋友叫你匯款 只要多聊幾句 自然會出現破綻的 不同人用字習慣 表情 都不同
現在收到電話均默認是詐騙,統統不接 😂
疫情期间我也经历过电诈:冒充大使馆,来电号码跟大使馆官网一致。说我涉金融案件,要做笔录和被遣返回国。骗子精准地甩出了我身份证照片,在读学校,甚至连活动地点都锁定在我住处附近。最后没被骗,但气愤了很久。自己的隐私被泄露个光,完全像个透明人。因为对方有人冒充广州警方,尝试过跟大使馆和广州当地警察局投诉举报。对方听到我没有经济损失,反而觉得我大题小作。但其他上当受骗被骗巨款的留学生报案,大多数给的回复都是骗款难以再追回。普通人遇到电诈,实在太难寻求实质帮助了,甚至连辨别诈骗都需要依靠口口相传或网络上的热帖。最后只能一边消化怎么这么笨的自责,一边抚平隐私被泄露金钱被骗走的愤怒。
还有一个很常见的渠道是线上亚超登记电话,有外国人在上面网购之后也被诈骗电话骚扰。
没错。有朋友的例子:在某大国驻外使馆换领护照,登记了在当地的手机号码,没多久那部手机就收到了中文诈骗电话
EricChan基本上说对了,大陆这边的信息泄漏是系统化的灰产,伪造一个身份什么的压根没有用,你买电话卡要实名,办银行卡要实名,但问题就在这——你为什么会觉得电话服务商和银行就不会泄露你的数据呢?只因为他们有所谓“官方背景”?
我曾经专门注册一个手机号来注册大陆的银行卡,数月之后就收到第三方推销贷款广告。事实上实名制之后,骗子拿到的信息更准确了——因为你的信息填写的更全面了
說到電話詐騙,我想到一件搞笑事😂 之前福島核廢水排海的時候,牆內大票人打電戶騷擾日本大使館等機構以致於日本外務省都不得不出聲明抗議。結果中共外交部那群天才就想著要倒打一耙說他們的駐日大使館也收到了很多騷擾電話。結果就被評論區里諸位打臉,說大使館的電話根本就極難撥通。
重點來了:評論區里有不少人留言指出,有相當多的中國公民在外國尋求大使館的服務,登記了自己在外國的電話號碼以後,就開始接到針對他們,充分瞭解他們個人資料的詐騙電話😂。所以提供個人資料予鄰近某經濟大國的官方機構/半官方機構時,千萬要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