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真相,談何看見彼此和追求正義?我們的日報、速遞Whatsnew、端聞Podcast能夠保持免費,離不開每一位會員的支持。暢讀會員首月5折,尊享會員全年85折,幫助我們做出更好的即時報導和深度內容。
11月24日,在預期的兩周會期外又延宕一日的第29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COP29)終於落下了帷幕。與會各國在阿塞拜疆(台譯:亞塞拜然)首都巴庫達成了多項共識,然而各方似乎對這些共識都不甚滿意。
這次大會籠罩在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的陰影之下。他主張增加美國國內的石油和天然氣開採,在上一個任期內曾退出《巴黎協定》。此外,世界主要國家的領袖都沒有出席會議。
而本次氣候大會,開會伊始就插曲不斷。大會開幕式上,東道國阿塞拜疆總統阿利耶夫(Ilham Aliyev)聲稱,化石能源是「上天賜予的禮物」,為在上屆阿聯酋(阿聯)會議達成的「從化石能源轉型」的共識,蒙上了一層陰影。
會議第三天,阿根廷代表團又退出大會,聲稱不想阻礙會議達成共識——阿根廷新總統米萊(Javier Milei)一貫是氣候變化懷疑論者。
前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瑪麗·羅賓遜稱,本次會議是「最困難的COP之一」。這種困難的氣氛一直延續到最後一刻。直到會議閉幕前的幾個小時,巴西環境部長仍報告說談判「陷入僵局」。
本屆COP被稱為「籌資COP」。在各項議題最中心的,就是訂立新的氣候融資集體量化目標。這也是與會各國爭論的焦點所在。
所謂「新集體量化目標」是氣候談判中的一項專有名詞。根據2015年訂立的《巴黎協定》,發達國家承諾每年動員1000億美元,支持發展中國家的氣候行動。這一額度有效期到2025年為止。因此,各國需要在2025年前為籌款定下一個新目標,以繼續支持發展中國家的氣候行動。
錢需要多少?從哪來?誰來出?怎麼花?自然是氣候融資的爭論重點。這當中又牽扯到一系列複雜的歷史與現實爭議。
簡單而言,發展中國家的氣候行動仍然依賴發達國家的資金支持,而發展中國家往往主張發達國家因其歷史排放而對發展中國家有責任。
不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二分也常常受到(尤其是來自發達國家的)質疑。有主張認為,諸如中國、印度這樣的新興經濟體,其富裕程度和排放量都很高,因此同樣有責任為氣候融資做貢獻。
此次,G77+中國、非洲集團和小島嶼國家提出了每年1.3萬億美元、直至2035年的融資目標。不同方面對於當中應當包含多少公共部門資金有著不同立場。「立場相似發展中國家」集團(主要包括一些亞非和拉美國家)主張至少6000億美元應當來自公共資金,其餘部分可以是低息的私營部門貸款。小島嶼國家聯盟則要求其中9000億都應當來自公共資金。
即使表面上的額度一致,籌款的類別分佈實際上也有著很大的差異。對於最貧困、最脆弱的國家而言,來自公共部門的贈款和低利息、延遲歸還的貸款非常重要。
相比起發展中國家的要求,發達國家的反應要保守得多。由於近年來的財政壓力,他們大多不願意承擔太高的公部門出資要求,而是主張將更多的出資方——包括中國等新興經濟體、海灣阿拉伯國家,或發展中國家自身的國內資源,納入資金池內。會議前,瑞士和加拿大提出的方案就基於一個複雜的,同時計算國民總收入和人均排放量的公式。按照這個公式,沙特和俄羅斯將被納入出資方的序列,中國也很有可能被列入。歐盟則在會議上一直未提出財務貢獻的具體數字。
會議期間的談判就是在這樣一種相互期待落差極大的背景下進行的。談判的結果是,每年1.3萬億的融資目標獲得了接納,但其中僅有3000億來自發展中國家期待的贈款和低息貸款,其餘部分將來源自私人部門,以及尚待討論的其他財源,包括向化石能源和經常飛行的旅客征稅。
這一談判結果受到了氣候活動人士的廣泛質疑。印度在最後一刻也拒絕同意這一方案,但沒能阻止大會主席宣佈決議獲得通過。
除卻「新集體量化目標」,與會各國也就建立一個國際碳市場達成了共識。
這一市場將基於《巴黎協定》第6條建立。該條款鼓勵各國在達成國家自主貢獻目標上相互合作。
而市場的建立主要面對著可信性的問題——即如何確定碳信用的出售國完成了可信的減排行動?各國應為此提供多少信息?
在這一問題上,歐盟希望聯合國多介入監管,美國則希望各國自主協議。最終達成的協議是,為這一市場設立的登記簿不會為碳信用提供方的可信性背書,相比之下欠缺約束能力。這被認為是歐盟向美國的讓步。據報導,這一市場每年可以動員數十億美元的資金。
財務問題之外,此次會議仍有一個重點,即自化石能源轉型。在上一屆會議上,與會各方達成了「阿聯酋共識」,確立以擺脫化石能源為轉型的目標。這一共識在本屆會議上受到挑戰。
繼開幕式上阿塞拜疆總統的言論後,以沙特為首的一些國家不斷阻礙自化石能源轉型的討論。儘管阿聯酋發聲維護在本國領土上達成的協議,本次會議仍然未能為遠離化石能源訂立路線圖。
下一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會議將於2025年11月在巴西亞馬遜雨林中心的貝倫(Belém)舉行。在此之前的2025年2月,是各國遞交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向國際社會公告減排目標的截止期,而這又將牽涉各國為達成目標所需的財務資源。
此次會議的結果未盡如人意,又面對著特朗普的重新上台,未來國際氣候外交的走向,有待人們持續加以更多關注。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