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天氣災害頻發,中國民間自組織互助還能繼續運轉嗎?|Whatsnew

曾經引以為豪的民間自組織與「社會互助」,如今面對極大挑戰,而救災的「中場休息」還未到來。
2024年7月2日,武漢,一座被洪水淹沒的涼亭。圖:Getty Images

媒體是公共服務的重要一環,我們的即時報導一直免費,幫助你和身邊人獲得最新的準確資訊。然而報導不是憑空而降,也依賴會員付費支持。今天加入端傳媒會員,可享8折,暢讀全站內容。

陝西省商洛市柞水縣一高速公路橋樑7月19日晚垮塌,至少15人遇難,27人失聯。官方通報指橋樑因突發暴雨山洪而被毀。四川省雅安市20日的暴雨山洪則導致14死15傷,仍有25人失聯。2024年上半年中國全國發生的大大小小洪澇災害及極端天氣相關的災害,至此再添兩筆。

在可預期的未來裏,由於全球變暖帶來的氣候變化趨勢無法逆轉,因此類似的突發災害可以想見將會更加頻發。7月4日,中國氣象局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由於全球持續變暖加劇了氣候系統的不確定性,中國的極端高溫和極端強降水事件正在趨多趨強。而這也對在前線的救助隊伍帶來了更復雜的挑戰。(延伸閱讀:《中國南方多地洪水,梅州近50死,極端降雨續向北方移動》)

首當其衝的是有限的救援隊伍因多發的災害而承受很大的壓力。全國曙光救援同盟指揮長、廈門市曙光救援隊長王剛在接受《鳳凰網》採訪時透露,自6月17日起,曙光救援隊一連參與了7場水災救援。

其次是救助資金缺口。卓明災害信息服務中心(簡稱卓明信援)負責人郝南稱,「各個基金會的捐贈都挺慘淡的」,而且「一些社會關注度高的災害事件,也沒有像以前那樣帶來大量的捐贈」。

這與2021年7月河南多地強暴雨引發洪澇災害時的「多方力量支援」、「網友24小時社群救災」等氛圍形成鮮明的對比。

2021年7月17日至23日,河南省遭遇「歷史罕見特大暴雨」,發生嚴重洪澇災害,特別是7月20日鄭州市的最大小時雨量達到了201.9毫米,鄭州地鐵5號線被淹造成14人遇難。而在當時,衆多文檔協同工具因應災情迅速發布了自己的救災協同模板或專用通道,國內掀起了一場「全民互聯網救援」。(延伸閱讀:《一小時201.9毫米,暴雨落在河南》)

災害頻發不斷地消磨、分散公衆的注意力,自然是河南暴雨救災的景象再難重現的一個原因。除此之外,只由民間自發組織的救助工作的處境也今非昔比。《自然災害救助條例》與《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中都鼓勵「社會參與」,要求「充分發揮基層群衆性自治組織和公益性社會組織的作用」。國務院2013年發布的《關於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指導意見》也為政府如何讓社會組織來提供一部分公共服務提供了具體的指引。

但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政府部門或者帶官方背景的協會才能直接參與救援工作。至於「購買服務」,青島紅十字同塵救援中心的負責人李延照告訴《鳳凰網》,北京、深圳的政策落地最好,但「有的地方是牴觸的」。(延伸閱讀:《傳遞救命信息:中國民間志願力量穿透的暴雨與穿不透的壁壘》)

2024年4月22日,廣東清遠市強降雨後,救援人員疏散被淹地區的受困居民。攝:Chen Jimin/VCG via Getty Images
2024年4月22日,廣東清遠市強降雨後,救援人員疏散被淹地區的受困居民。攝:Chen Jimin/VCG via Getty Images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公衆對救助的信任尚未能得到充分的修復與重建。2020年初 COVID-19 疫情從湖北省武漢市開始爆發,其後湖北省紅十字會因管理口罩分發的失職被公衆廣泛質疑。尤其是2月1日下午,在武漢市紅十字會借用的武漢市國際博覽中心臨時倉庫,一男子提出一箱 3M 口罩放入汽車後備箱。在被周圍的衆人質疑時,該司機稱,領取的物資是給領導的。這一幕被即時轉播到網絡上,和2011年的「郭美美事件」一起成為了中國紅十字會信任危機的標誌性事件。

2024年5月30日,一則「有紅十字會標誌的直升機給人送烤全羊」的短片在中國網絡上熱傳,再次觸發紅十字會的信任危機。儘管後續當事人澄清這是私人飛機,曾參與紅十字會的救援所以未及時揭下標誌,但網絡上對紅十字會的攻擊以及不信任已成既定事實,短時間內難以扭轉。而這種信任的缺失,尤其是目前的救援工作主要由官方組織進行,對公衆的關注和參與也會造成阻礙。

今年的數起因極端天氣而引發的事故,其背後也都有公衆質疑的聲音。2024年5月1日廣東省梅州市轄下大埔縣的一段高速公路因滑坡而坍塌,造成近50人死亡。據上海《界面新聞》援引一名結構工程師的分析,事故路段的工程有明顯的安全問題。同樣地,陝西省商洛市柞水縣高速公路橋樑的垮塌,儘管官方聲稱事故原因是強降雨引發的山洪,但網民質疑該橋樑是「豆腐渣工程」。(延伸閱讀:《廣東高速坍塌死傷慘重,極端天氣考驗基建韌性》)

除了信任危機以外,社會組織籌款減少的一個更深層次原因可能是:中國正在面臨經濟下行。

中國統計局公布的2024年第二季度 GDP 增長為4.7%,是五季度以來的最低水平,低於預期水平。企業效益下降、個人預期收入難增長,使得各類捐款也不可避免地要大打折扣。北京緣夢公益基金會應急救援項目部負責人王涵說,2024年基金會收到的公衆捐款佔比80%-90%,其餘的企業捐款稱得上「寥寥無幾」。而在過去兩年,企業捐款平均佔比總籌集善款的20%左右。(延伸閱讀:《釋放流動性還是完成其新目標,中國央行正面臨兩難抉擇》)

而儘管救助工作困難重重且前線救援隊伍已疲憊不堪,屬於中國救災的「中場休息」還未到來。7月14日,水利部召開新聞通氣會,稱今年入汛以來,全國多流域連續發生20次編號洪水,且預計「七下八上」(即7月16日至8月15日)期間,七大江河流域均有可能發生洪水。

7月25日,習近平召開政治局常委會,部署「防汛抗洪救災工作」,提到要「全力開展搶險救援救災,加強統籌部署和超前預置」,可見2024年的極端天氣影響之大。但報導中沒有見到有關社會組織和社會力量參與應急救災和加強防災能力的論述。

極端天氣的「新常態」,考驗着中國社會的承壓能力。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