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台灣大罷免投票結果出爐,遭罷的24席國民黨立委一席未過,雖然選前民進黨一直強調這是一場由公民團體發起的罷免運動,民進黨只是從旁協助,但罷免結果綠營被完封,民進黨絕對受傷最重。
目前總統賴清德正排山倒海受到來自黨內的檢討,有人要他辭黨主席,有人要他內閣改組,更有人要他改變剛愎自用、小圈圈的決策模式。28日,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以大罷免失敗為由而向賴清德主席請辭,而以「反共」號召大罷免的主將聯電創辦人曹興誠甚至轉而批民進黨「只想當側翼」,也宣布放棄支持8月23日第二波的罷免投票,聲稱「那是民進黨的責任,不是我們能承擔的」,綠營茶壺裡的風暴正捲起千堆雪。
至於被罷24席藍委,外界有兩種看法。第一,是從罷免結果揭曉當晚,各藍委都嚇出一身冷汗來看,當晚有綠營名嘴觀察到被罷藍委們的確懂得「贏賭不贏話」(台語,意指即使在賭博中贏了錢,也不能贏了口舌上的爭辯),將來在問政上可能會收斂。但第二種看法以綠委王義川為代表,認為國民黨將在之後狠狠報復,大法官任命不給過、NCC委員不給過、明年政府預算將刪的更徹底。這種焦土政策會讓賴政府令不出行政院。
整體來看,這場罷免是一次「反共」vs.「救民生與反民進黨獨裁」的對決。而前者配上被罷藍委在地方上組織盤的動員,配合普發現金一萬元(新台幣)的「政績」、保住勞工五天假等物質上的訴求,再加上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帶領該黨從旁協助,已然成為藍白合作對抗綠營的代表作。
對於綠營選民來說,雖然在罷免過程中成功吸引到指標性的中間選民,例如花蓮的葉霸老師、前全聯總裁徐重仁、知名歌手李恕權,甚至還有親藍營的和碩董事長童子賢等人,但這場大霸免把對的反共論述放在錯誤的戰場——罷團提出總統大選級的訴求,但卻是在地方選區的競爭格局中想要發揮,其結果自然受限。
更不用說罷免的門檻很高,除了同意票要高於不同意票數之外,同意票也要達選舉人票的四分之一,制度上的門檻在選前也被許多同意罷免方給輕忽。
而更關鍵的是反罷方,不管是國民黨的支持者與中間選民,認為「大」罷免不分青紅皂白把非民進黨的立委一律打成親共立委,甚至用「共匪」稱之,然後一如既往在競選期間偏綠的論述就算有理卻很強勢,在網路跟街頭上讓沒有意見的人備感壓力,反罷方受不了動手騷擾罷免方的新聞更是時有所聞。不過,即便罷免方站在道德的高位,卻不見得代表著多數,種種因素下導致大罷免大失敗。

反罷勝利又是另次藍白合的結果
而接下來的台灣政局,尤其是立法院會出現怎樣的演變?賴政府面臨到的是2000-2008年陳水扁政府時期一樣的少數政府,儘管賴在去年剛上任時行政部門還算順暢運作,多數黨所提名的立法院長韓國瑜話不多,對綠營口頭上也算友善,但隨著蜜月期過去,「戰鬥藍」開始強力抗爭,又前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因為弊案被收押之後,民眾黨與綠營關係惡化到無以復加。整個局勢讓藍白不得不合流。
筆者喜歡觀察網紅館長政治立場的轉變,他很能代表小草或是白營勢力在綠藍之間的擺盪。當柯文哲過去傾向綠營時,館長幾乎就是綠的;但當柯文哲跟綠營翻臉後,館長最後也隨之靠向藍。今年6月的中國大陸尋奇之旅,甚至讓館長變成「中國人」。
館長那一場旅行正代表此次許多反罷方認為兩岸兵兇戰危,賴總統卻不斷備戰的路線,輕忽了更重要的國內民生議題:高房價、通膨、低薪等。當中有為數不少的年輕人在西元兩千年後出生,小時後經歷過馬英九政府八年執政,之後的執政黨都是民進黨;他們沒有經歷過國民黨威權,雖然也感受到了中共軍機繞台與文攻武赫的威脅。
同時,台灣每逢選前中共就會跳下來,包括2016年的周子瑜事件、2020年的香港反送中等,也不是每一次選舉都有,就算有也不能確保發酵完全,正如這一次的德國世大運中國人員搶台灣代表團賀電事件。
此外,再加上特朗普2.0(台譯川普)時代對台灣並不像1.0時明確相挺,其交易式外交手段讓台灣一再承受壓力,包括「美積電」與即將開獎的關稅,總總因素都讓藍白支持者覺得美國不可靠。這些藍白支持者,在各選區相加便會大於綠營支持者,如果遇到民進黨在選舉時的戰術錯誤,部分淺綠、淺藍、淺白的選民就會倒向藍白,這種情況正在這一次25席罷免案中發生。
例如這次新竹市長高虹安的不同意罷免票高達12萬4360票,比起她在2022年當選市長的得票數9萬8121票還多。高虹安在這次罷免案中不同意罷免的得票率是59.03%,把2022年她競選新竹市長時,藍(林耕仁)、白(高虹安)的票數相加,會佔投票數的63.09%,「不同意罷免投票率」只比「2022年市長得票率」低了約4個百分點。不贊成罷免高虹安的票數,就是藍白合的結果。
相同的概念,桃園第5選區的呂玉玲,這次反罷的得票率是62.09%,而她在2024年立委選舉時遇到民眾黨推出賴香伶相爭,把當時藍白的選票相加,有65.33%的得票率,也與這次罷免票的百分比相當接近,反罷勝利又是一次藍白合的結果。
而台東黃建賓則是另類的藍白合,2024年時該選區因為綠營分裂,綠營由賴坤成披掛上陣,對上脫黨參選的劉櫂豪,把當時黃與劉的票數相加的得票率是60.08%,而這次黃建賓不同意票的比例是62.29%,也相當接近。劉櫂豪的支持者並非單純的白營選民。他們是一群不傾向民進黨賴坤成、同時也不支持國民黨黃健賓的中間選民。
至於其他24個選區,不僅在2024年立委選舉中藍白支持者的整合效應延續至此次罷免案,成為反罷免方的助力;此外,這些選區中多數反罷免方的得票率甚至超越了2024年被罷免藍委的得票率。這顯示,除了藍白合,也有相當數量的中間選民加入了反罷方。
即便在罷免方的主要目標傅崐萁的花蓮選區,反罷免票也佔了絕大多數。傅崐萁在2024年立委選舉中以53.79%的得票率當選,而在這次罷免案中,反對罷免的票數比例更高達57.15%。值得注意的是,如果2024年立委選舉中沒有白營的競爭對手,筆者會將焦點放在被罷免的藍委在立委選舉及罷免案中的得票率差異上。
從下圖可以清楚看出,這次罷免案的開票結果顯示藍白合,甚至在大部分選區還加上了中間選民的支持,完封了這次的罷免案。

接下來的國會僵局是否有解?
讀政治學的都知道分立政府對於立法僵局的影響。立法僵局則容易發生在總統制或雙首長制,行政與立法分屬不同政黨的情況之下。
由於台灣從扁政府時期就有往「總統國會制」(president-parliamentarism)發展的經驗,也就是縱然遇上分立政府,閣揆還是由總統任命,實際運作也以總統的意志為主。而不像法國第五共和會由總統謙讓在野黨的黨魁來組閣,形成左右共治。
同時,台灣立法院沒發生過倒閣案,在野黨就算人數已達到倒閣發動門檻,但也因為不想重選而不願意倒閣——倒閣門檻為立法委員三分之一連署,二分之一記名投票同意——以現在藍白多數的國會生態而言,其實大可輕易走這條路。但在少數政府組閣權不願意讓渡、在野黨又不願意倒閣的情況下,讓這種即使是少數政府但總統仍舊很強勢的運作型態,漸漸成為台灣憲政運作的慣例。
藍綠兩黨都有不少政治領袖在野時主張不要走「整碗捧去」的總統制,而是由「合議制」的內閣制比較適合解決台灣政黨對立的問題,包括蔡英文與朱立倫在野時都這樣呼籲過;但等到中央執政時,權力的滋味讓他們不再提內閣制。
雖然賴清德與陳水扁在大罷免的立場並不一致,扁更希望賴不要推波助瀾大罷免,但在意識形態上賴扁是很接近的,賴曾自稱自己是務實的台獨工作者,甚至比陳水扁「自承台獨做不到」更有膽識在國家定位的議題上表態。
是此,可以想像賴清德會比蔡英文更支持總統制,哪怕是少數政府的總統制,或者更精確來說是更挺「總統國會制」;「後罷免」時代許多孺慕法國的學者希望賴讓出組閣空間的呼籲,這機會微乎其微。

藍白應該推動倒閣案
在大罷免完封後,如果藍白陣營認為民氣可用,應勇敢推動倒閣案,也不該懼怕隨之而來的解散國會,並依照憲法第2條第5項在60天內舉辦立委選舉。如果藍白依據目前民意,預估重選會的國會仍會是藍白多數,甚至獲得更多席次,就有機會逼迫屆時的賴清德總統交出組閣權,因為將是新國會新民意對上舊總統舊民意。
不過,根據目前國民黨主席朱立論是否會交棒給盧秀燕、蔣萬安世代的戀棧態度來看,在國民黨素來的宮廷文化下,即使有趙少康帶領徐巧芯等一群年輕戰鬥藍注入新的文化,國民黨仍然是一個論述空泛、尤其是在兩岸議題上缺乏明確立場的大中國主義政黨。儘管他們宣稱依照憲法支持中華民國,但也是去台灣化的中華民國。
國民黨的本土化工作原本有機會在江啟臣擔任黨主席時推動,後來朱立倫再出手,從江手中強勢贏回黨主席位置。接下來,身為在中部地區深耕多年的外省後代政治菁英,盧秀燕可能會成為承接本土藍工作的人選。但不管是北部的戰鬥藍還是中部的本土藍,其實都缺乏大破大立的政黨文化。
這樣大破大立的政黨文化體現在兩方面。首先,他們必須勇於拋棄馬英九、連戰所代表的外省集團所堅持的「終極統一」理念,摒棄九二共識,轉而要求中國進行民主化,並與民進黨在本土選票市場上展開競爭。其次,在面臨目前分立政府導致的立法僵局時,國民黨應該積極說服黃國昌和民眾黨共同倒閣,以打破政治僵局。
然而,以筆者對國民黨的了解,要求他們在這兩方面做出改變,難度之大不亞於要求賴清德總統釋出組閣權。反觀近期的政治發展,有不少媒體人觀察到,儘管柯文哲已經被押達11個月之久,但在最近出庭時卻表現得神采奕奕、鬥爭堅強。這可能意味著,如果柯文哲未來有機會復出,其爆發力不容小覷。此外,雖然黃國昌在綠營內部的仇恨值很高,但他實際上已經承接了柯文哲對抗綠營的大業。
這一波罷免案中,藍白合救了不少藍營立委。2026年的地方選舉,黃國昌勢必要在藍白共同支持下,從國民黨手中拿下至少一席直轄市長。其中,黃比較看得上的大概只有新北市長的位置;國民黨也有可能在許多縣市議員的位置上禮讓給民眾黨。
然而,回顧過去「國親合」(國民黨與親民黨合作)的經驗,雖然在共同對抗民進黨時,他們能夠團結一致,但一旦涉及到利益分配,矛盾和內鬥就會隨之而來。
同樣,儘管過去柯文哲與黃國昌現在選擇與國民黨合作,但他們過去亦曾多次表現出對國民黨的輕蔑,這次的合作更像是一種權宜之計。2023年11月23日在君悅飯店上演的藍白合破局,整場記者會淪為一場鬧劇,也預示了賴清德在後來總統大選中獲勝的結局。藍白合在2026年地方選舉時,可能會面臨同樣的矛盾。而若民眾黨在2026年的選舉中表現出色,他們在2028年勢必會推出自己的總統候選人與國民黨強碰。

賴清德需努力重建跨黨派的總統形象
如果藍白不願意倒閣,而賴清德也不願意讓出組閣權,那麼賴必須做好心理準備,未來兩年多的執政之路將相當艱困;甚至可能因為第一任期政績不如人意導致連任失利。
從國家發展的角度來看,賴清德可以考慮採取更柔軟的姿態,嘗試與藍白陣營就關鍵議題進行give and take,甚至進行利益交換,以期在不同議題上達成共識,推動政務。以美國總統為例,即便面臨分立政府的局面,也不意味著就一事無成。在野黨也不一定會反對執政黨的所有作為,關鍵在於溝通與協調。對於那些具有道德高度的法案,例如軍購,在野黨恐怕也不敢公開反對。
儘管台灣的憲政設計和運作方式有其特殊性和不完善之處,但制度本身總有找到出路的可能,關鍵在於政治人物是否願意正視問題。同理,總統的領導風格有百百種,如果一條路走不通就換另一條,直到找到通往目標的道路為止。
評論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