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放流動性還是完成其新目標,中國央行正面臨兩難抉擇|Whatsnew

推出大規模量化寬鬆計畫的門檻相當高,而中國又需要人民幣維持「穩健貨幣」的地位。
2024年2月20日,中國安徽,一名市民在清點手中的人民幣。攝:Costfoto/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大陸 經濟 金融

媒體是公共服務的重要一環,我們的即時報導一直免費,幫助你和身邊人獲得最新的準確資訊。然而報導不是憑空而降,也依賴會員付費支持。今天加入端傳媒會員,可享8折,暢讀全站內容。

傳統上,外界普遍視掌握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的中國人民銀行(中國央行)為有能力刺激經濟的重要政策部門,也視為當前經濟低迷下刺激經濟的重要來源。但7月9日,路透社的一篇分析文章認為,央行可能在犧牲其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目標,這是因為央行正在通過介入短期債券市場努力維持貨幣穩定。

路透社所指的,是中國央行近期所推出的臨時正/逆回購操作。

中國人民銀行(中國央行)7月8日發布公告稱,「為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提高公開市場操作的精準性和有效性,從即日起,人民銀行將視情況開展臨時正回購或臨時逆回購操作」。由央行《公開市場業務交易公告》可見,央行自7月8日起已多次進行逆回購操作。

「逆回購」就是央行向商業銀行買入短期債券,變相向銀行體系投放資金,令市場資金供應增加;「正回購」則剛剛相反,央行向商業銀行賣出短期債券,變相從銀行體系回籠資金,令市場上資金供應減少。

過去的回購操作的時效更長。但本次央行宣布開展的「臨時」回購時效更短,央行可以在「隔夜」間完成操作。路透社引述「市場參與者」表示,這是中國央行新貨幣政策框架的一大進步。央行主管的《金融時報》指,在強化7天期逆回購利率的主要政策利率地位的同時,市場原本關注的 MLF 操作利率(中期利率)的政策利率色彩將會淡化,彭博社的分析則認為,這將使得中國央行與其美歐同行形成長期利率的模式更加相似——例如美聯儲控制短期利率並允許市場通過交易形成長期利率。

不過,央行這麼做自有其苦衷。

實際上,直至第一季度的《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國央行仍然顯示出在努力刺激經濟。其宣稱「中國人民銀行⋯⋯強化逆週期調節,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適度、精準有效,為經濟回升向好營造了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在第一季度,央行曾降準0.5個百分點,「釋放中長期流動性超過1萬億元」,並綜合運用公開市場操作、中期借貸便利、再貸款再貼現等工具,向市場釋放流動性,而市場亦預期央行將會在近期進一步降息。

2024年5月29日,中國北京,,中國人民銀行大樓。攝:Andrea Verdelli/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2024年5月29日,中國北京,,中國人民銀行大樓。攝:Andrea Verdelli/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但是,刺激經濟的效果並不明顯,英國《金融時報》指出,衡量信貸成長的廣泛指標「社會融資總額」的官方數據顯示4月出現罕見收縮,為2017年以來首次下降,而6月發布的新數據顯示5月反彈弱於預期。

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國債今年表現強勁,殖利率創下歷史新低。債券價格與債券殖利率呈反向關係,一般來說,當市場情緒恐慌時,資金會流向債市,債券價格上升,殖利率就會下跌。2024年迄今,由於人民幣國債相對於其他經濟體的殖利率相對較低,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已下跌2.4%,央行擔心殖利率下降可能會給人民幣帶來更大的拋售壓力並導致資本外逃。同時,地區性銀行持有大量長期債券是去年市場轉向時導緻美國矽谷銀行倒閉的原因之一,央行亦擔心過熱的債券市場帶來「系統性風險」。

央行自4月初以來就多次提示相關風險。央行行長潘功勝6月19日在陸家嘴論壇公開提及「央行需要從宏觀審慎角度觀察、評估金融市場的狀況,及時校正和阻斷金融市場風險的累積,當前特別是要關注一些非銀主體大量持有中長期債券的期限錯配和利率風險,保持正常向上傾斜的殖利率曲線,保持市場對投資的正向激勵作用。 」而央行在推出臨時回購操作前,已與多家主要金融機構簽署了債券借貸協議並宣布將根據市場情況出售。

但是,即使中國央行確實成功地影響了殖利率,鑑於殖利率對企業和家庭借貸的影響有限,對實際上的經濟的直接影響也將是微乎其微的。而直接介入央行已17年未介入的債券市場將導致市場流動性進一步縮緊,卻很有可能在短期內衝擊央行2024年努力達成的釋放流動性以促進經濟發展的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央行本身的地位和任務也在變動之中。《南華早報》3月的一篇報導引述多方說法討論了仍未公布的《人民銀行法》修正案,其中提及央行將會更多「介入化解房地產市場、地方債務人和小型銀行的風險,並在國內市場和應對西方潛在製裁措施方面為金融安全把關。」但同樣的,中國央行也肩負了支持經濟成長的任務。

法國興業銀行首席亞太經濟學家 Wei Yao 和大中華區經濟學家 Michelle Lam 在一篇發表於《日經亞洲》的文章中指出,中國如今的貨幣政策主要有四個框架,首先,推出大規模量化寬鬆計畫的門檻相當高;其次央行需要發揮積極作用引導信貸配置流向領導層所謂的「新質生產力」;第三是避免嚴重通膨和嚴重通貨緊縮;第四是預防系統性金融風險以及維持一種「強大」的貨幣。

這四個看似互相矛盾的框架決定了央行如今的政策方式,而央行很明顯試圖在其中找到平衡。從這個角度來講,中國央行和它的海外同行沒有什麼區別:它們都在完成一場危險的走鋼絲表演。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