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連日大雨後,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梅州市轄下大埔縣的一段高速公路5月1日凌晨發生滑坡坍塌,導致多輛汽車衝下山坡並起火燃燒,截至發稿時已經造成近50人死亡,成為2024年至今中國最嚴重的安全事故之一。
據新華社報導,截至當地時間5月2日下午,現場已經有23輛汽車墜落,48人死亡,3人「需要DNA進一步比對確認」。此外還有30人受傷正在接受治療。
事發地點位於梅州大埔縣三河鎮至茶陽鎮之間的「梅大高速」上。該處公路沿山體修建,下方有簡單的護坡。事故發生後,一部分路面連同下方山體一道滑落,出現一個數層樓高的大土坑。官方消息指路面坍塌近20米,面積近200平方米。現場照片顯示,土坑中有部分汽車堆疊在一起,在燃燒後剩下黑色的框架,另有數輛汽車散落周圍。
事故發生時恰逢中國國內「五一」黃金週長假開始,高速公路上旅遊、返鄉客流繁忙,事故傷亡尤其慘重。據成都傳媒集團旗下的「紅星新聞」5月2日報導,其中一輛車上有一家五口前往福建旅遊卻不幸遭遇事故,已經確認全部遇難。《北京青年報》則報導了另一一家五口出行遭遇同一事故的遭遇,其中1人受傷,3人失去聯繫。
2024年中國汛期開始後,南方多地遭遇罕見的連日降水。其中,4月開始廣東出現破紀錄降水。據中國國家氣象局下屬的「中國天氣網」介紹,4月全月,廣東的41個區縣降雨量打破了4月降雨量的歷史極值,其中廣東東部、北部地區尤為誇張。位於惠州市的龍門氣象站錄得累計降雨量1292.4毫米,大於上海市的年平均降水量。廣東多條河流也發生洪水,其中北江出現「百年一遇」洪水。在大範圍高強度降雨中也出現了極端的對流天氣:4月27日,廣州白雲區出現龍捲風,導致5人死亡超過30人受傷。
此次事故發生的大埔縣,位於廣東、福建交界的山區。據廣東省政府編修的《大埔縣志》記載,當地5月、6月雨量最多,暴雨、大暴雨常出現在端午節前後,對農業、交通都造成過災害。
梅州當地政府在事故後的發佈會上表示2024年4月的降水遠遠超出常規。4月以來當地「出現多輪強降水」,「全市平均累積雨量為621.7毫米,是有記錄以來最高」。而大埔縣則錄得有記錄以來4月積累最高降雨量,達到628.2毫米,是常年平均228.4毫米的2.75倍。
關於本次發生事故的高速公路路段,上海「界面新聞」事故後曾刊發一篇深度報導,其中援引一名結構工程師的分析,指事故路段處於山體邊坡位置,道路下方採用填方處理和簡要護坡,但「看不到重力式擋土牆、土釘、錨杆、抗滑樁之類的擋土和支護結構。」該名工程師認為這段路面屬於滑坡地段,如果為了更安全,應該採取高架橋形式避開滑坡風險,但或因為高架橋造價較高,未有加以採用。
報導還指事故可能存在監測和預警方面「不是很到位」的情況,因大規模滑坡坍塌「前期一般都有很明顯的現象,可以對潛在的滑坡區域進行預判」。
不過,路透社2023年的報導曾經指出,中國近年來發展的基礎設施在日益頻發的極端天氣面前仍有脆弱性,如2021年超過380人死亡的河南鄭州暴雨災害等事件,都反映出中國的基建在氣候變化下面臨多項挑戰。極端天氣日益頻發之下,中國基礎設施建設是否足以應對此類天氣將成為未來的一大問題。
關注氣候於環境的媒體人夏志堅2022年撰文指出,氣候變化已經對中國的基礎設施、工業生產、供應鏈系統構成越來越大的影響。特別是極端降雨容易對交通產生影響乃至引發災害,其中僅鐵路部分就或導致每年損失225億元人民幣。夏志堅進而在文中引述專家意見指出,在未來的基礎設施建設中應該加強應用氣候模型,在設計建造基礎設施時應該了解新建基礎設施的脆弱點在哪裏,從而在設計的時候就提高標準,同時也要包括對基建項目採取韌性測試(resilience tests),加強氣象部門和建設部門的合作等。
針對高速事故和近期的極端天氣,習近平也做出指示,「部分地區還將出現大範圍降雨和強對流天氣,各類事故災害易發多發。各地區和有關部門要堅持底線思維,壓實工作責任,加強監測預警,完善應急預案,及時排查處置重點地區和關鍵領域風險隱患」。而國務院總理李強也同步批示「當前正值假期群衆旅遊出行高峰,部分地方還將出現大範圍降雨。各地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強化安全責任落實,重點排查道路、景區以及公共設施等因長時間降雨引發的風險隱患,切實落實安全管理措施,全力防範各類事故災害發生。」
中國生態環境部在2022年也印發《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 2035》,其中針對基礎設施,要求了「提升城市重要建築、基礎設施系統和基層防災能力及標準,加強城市災害綜合治理⋯⋯優化重大基礎設施空間布局,嚴格限制高風險區域建設活動。積極推進智能化防控技術應用,提升極端條件下抗損毀和快速恢復能力」,以及「結合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和風險評估情況,對現行技術標準進行複審,依據複審情況及時修訂,逐步完善與氣候變化相適應的基礎設施與重大工程技術標準體系。結合對中長期氣候變化趨勢的預估,編制未來工程技術標準調整和修訂計劃並開展預研究。」
除了基礎設施在極端氣候面前的韌性之外,此次事故也可能引起對電動車安全性的討論。一些中文社交平台上,有網民指現場車輛墜落後燃起大火,加重了傷亡,質疑是否和現時的電動汽車發展、商業化普及加速有關。
中國作為全球電動汽車發展大國,在近年來陸續制定了《電動汽車安全要求》、《電動客車安全要求》、《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等強制性國家標準。但一些評論認為,相關標準對導致電池起火的「熱失控」的防範規定不清晰;亦有批評認為,國家強制標準設計中的試驗場景和現實場景很難對應,尤其是高速碰撞下動力電池起火、爆燃的風險「指數級增加」。
一些已有的媒體報導和研究曾經指出,目前的電動汽車使用的動力電池較汽油車相比,一旦起火,因動力電池本身的結構等原因,撲滅難度較大,技術要求高,也耗時更久。遏制氣候變化對減碳的要求催生出電動車產業鏈,但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也將更考驗新能源汽車,尤其是燃料電池的安全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