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台灣大罷免第一波投票結果出爐,24名國民黨立委及新竹市長高虹安全數挺過罷免;對此形同遭到「完封」的結果,可以這樣理解:從動員的能力來說,同意罷免的一方不及2024總統大選中的賴清德,而反對罷免的一方又能超越去年的侯友宜。
進一步來說,同意罷免方無法發揮己方全部的實力,無法完美重建賴清德、蕭美琴2024年競選總統時的選民群體,遑論有所擴張。由於罷免有25%得票的制度性門檻,這代表罷免方在大部分選區已必然無法取勝。而國民黨的立委們還進一步發揮了超越「正藍軍」的實力,吸引部分去年投給柯文哲的選民支持,即使這些被吸引的柯文哲選民只是少數,一來一往之間也讓國民黨立委更加安穩。
為何如此?在說服人們跟自己一起行動之前,必須先說服人們接受自己對問題的診斷。而在選戰過程中,罷免方所給出的「主要診斷」是在野黨勾結中國共產黨,台灣人民必須緊急自救。而的確,台灣絕大多數選民並不信任中國共產黨,大罷免所要爭取的目標選民更並不欣賞國民黨、民眾黨,但這不等於他們同意罷免方對問題的「診斷」,認為在野黨立委已經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內應,進而構成急迫的威脅。
更長期來說,大罷免的結果對台灣政壇帶來至少兩項訊息。首先,民進黨對國民黨的指控不能夠再仰賴親共賣國的「敵人論」,而必須另外尋找更合適的理據,或是其他更寬廣的論述。支持罷免方真心相信在野黨有意賣國,因此感到疑懼與憤怒,也因此抱著極大的熱情投入罷免動員。然而,從政治溝通的角度來說,民進黨領導人若要主動領導,必須找到能號召更多選民的論述,否則將無法組成足夠大的選民聯盟。
其次,雖然國民黨和民眾黨在國會內聯合行動,但去年票投柯文哲的選民都曾寄望「推倒藍綠高牆」,多數未必立刻轉向支持國民黨。然而,由於過去十年國民黨徹底失去年輕世代的選票,所以,少數柯文哲選民的轉向對國民黨而言仍是加分。從罷免結果看來,柯文哲選民中願意幫助國民黨立委的比率仍是少數,但以後這個比率是否將持續增長?這將是國民黨能否續命的關鍵因素。

仇恨值難撐動員:罷免方重建賴蕭票失敗
罷免方的潛在支持群體,自然是2024總統大選票投賴清德的選民,這同時也是一條必須守住的防線。實際上,選前端傳媒的數據分析已指出,即使反對罷免方完全不做動員,光是要能達成25%的制度門檻,罷免方在各選區得要幾乎完美重建賴蕭去年選舉的得票。
具體而言,即使在兩黨差距較小的台北第4選區國民黨立委李彥秀,「重建率」必須來到93%、亦即「淨流失率」不能超過7%,這本身已是相當艱鉅的任務。畢竟總統大選的投票率一定較高,雙方必然都會流失相當比率對政治較不投入的游離選民。為此,罷免方本來就不僅得要發揮賴蕭全部的號召力,甚至還必須有所突破,觸及更多「在2024年並沒有投給賴蕭」的選民。
就此而言,罷免失敗的關鍵因素不是國民黨的動員實力強大與否,更是罷免方的號召力並不足以應付罷免的高難度。
開票結果出爐後,所有選區同意罷免的票數全數低於不同意罷免。但同樣重要的是,罷免方只有在少數選區能達到25%的制度門檻。在本次24個選區中,罷免方只在其中約四分之一、共計七個選區的號召成果超過制度門檻,因此才可以說是輸給了反罷免方更強的動員能力。但在剩下約四分之三、共計17個選區中,因為支持罷免方所號召到的人數自始不足,票數本來就不足以讓罷免案成立,在野陣營的動員能力強弱反而是次要因素。
在全國各區,罷免方的號召力都約是賴清德於總統大選的九折左右,反而淨流失約10%,因此在各選區皆無法達標。

先以三個被罷免方寄予厚望的選區為例。在2024年總統選舉期間,新北第12選區藍委廖先翔的選民中,每100位約有27位願意出門把正副總統選票投給賴清德、蕭美琴。考慮到制度門檻,罷免方本來就只能夠容許流失約7%的賴蕭選民,但最後流失的比率多出了底線的一倍以上,來到16%。
此意味著,就連去年投給賴清德的選民至少有16%認為自家選區立委不是急迫的威脅,雖然未必欣賞廖先翔,但也不必然認定是賣國內應,也欠缺其他理由拉下這位繼承父業的地方政治家族二代。同理,在廖偉翔所代表的台中第4選區,去年每100位也約有27位願意出門把總統選票投給賴清德,罷免方對賴蕭選票的「重建率」雖然稍佳,但也淨流失了9%的選民,因此也無法達成法定的制度門檻。
甚至,就連代表新北第7選區,選前因壓榨助理而引爆爭議的葉元之,罷免方對賴蕭得票的「重建率」也並未更高,同樣淨流失9%的選民。新北第7選區已經是少數罷免方得票超過制度門檻的選區,但與台中第4選區等地相比「重建率」並未較高。亦即,這並非反映葉元之招致特別高的惡感,而只是反映民進黨在該區的得票本來就比較高。
就此而言,所謂罷免是比較「仇恨值」的常見說法,其實並不精準。除非所謂的「仇恨」能夠蔓延開來,否則葉元之固然比許多其他政治人物更能引發「台派選民」的怒火,但再怎麼反感,這些選民每個人也都各只有一票而已,本身無法帶來額外的票數加成。比起核心支持者的「仇恨值」,選戰關鍵依然是能否找到足夠好的論述策略,重建先前既有的選民聯盟,甚至予以擴張。
用同樣的標準觀察,與賴蕭的號召力相比,本次罷免方在全國各選區的號召力都在九折上下,多數選區的淨流失比率約在7%-12%之間。持平而論,考慮到罷免與總統選舉的投票率差異,罷免方的號召成果是「總統選舉打九折」可以說相當合理,甚至可以說已經超過了民進黨的核心選民人數、抓住了相當比率傾向民進黨的游離選民。然而,從罷免的角度來說,這樣依然不夠。
(編按:此一分析必須排除花蓮、台東兩選區,因為這兩個選區原住民族選民人數較多,而原住民族選民可以參與總統投票,但無法參與區域立委的選舉與罷免,而是參與原住民立委選舉。)

在光譜的一端,雲林第1選區賴蕭選民的「淨流失率」出奇得高,來到將近30%,但主因很可能是該地本來就有許多選民在總統選舉支持民進黨的賴清德,而在區域立委選舉則支持地方長期經營派系(即「雲林張家」)所推派的候選人丁學忠。
而在光譜的另一端,罷免方只在台北第7選區(徐巧芯)的號召成果與賴蕭去年選舉時的得票打成平盤。看到這個結果,許多人可能以「仇恨值」解釋,反映了徐巧芯是國民黨「戰將」,經常於電視、網路、議事廳發表爭議言論。
但同樣有可能的解釋,則是有部分去年支持侯友宜的選民也投下同意罷免票,這些人可能是該區前任立委費鴻泰的忠實支持者,對於徐巧芯在黨內初選逼退費鴻泰懷恨在心。換言之,徐巧芯的狀況之所以特別不同,可能是反映了該選區國民黨內部的矛盾,是關於仇恨值的「廣度」而非「強度」。

熱情支持者≠目標選民:動員與說服脫節
既然台灣選民大幅不信任中國共產黨、無意與中國統一,為什麼主打「下架親共立委」的罷免方卻無法重建賴蕭的得票?除了全國性總統選舉與區域性罷免投票的投票率差異外,另個重要環節,就是罷免方的目標選民雖然不欣賞國民黨,但未必認為在野黨立委已是賣國勢力。
選前端傳媒的分析同樣指出,雖然有過半民眾對國民黨、民眾黨反感,甚至也有過半認為預算審查過程中「在野立委決議不合理」導致政治僵局,但當被問到在野黨是否「配合中國癱瘓政府」、是否認為在野黨要「滅亡台灣」時,同意比率立刻腰斬,就連在民進黨支持者內部都有相當比率不同意。從此角度來看,主打反共、救國的大罷免,能夠動輒重建賴蕭得票的90%,已經超乎預期,很可能超出「藍白敵人論」此一論述的動員能力上限,卻依然力有未逮。
畢竟,會同意罷免團體的主要診斷、認為「藍白是賣台敵人」的受眾,早就已經是民進黨的核心選民,也幾乎注定是大罷免的必然支持者,並不需要額外爭取。大型選戰的溝通策略向來必須超越最熱情、最在乎政治的核心支持者,去理解不同目標選民在乎什麼——美國自由派民眾反對特朗普(台譯:川普)的最大理由很可能是認為他危及民主憲政,但民主黨政治人物後來也意識到這並非目標選民最大的關切。與此同時,這也並不代表核心支持者不重要;最熱切在乎政治的民眾能夠影響志工與捐款,因此依然影響催票的組織動能。同時,他們也能決定哪些意見領袖能夠出頭、形塑媒體與網路辯論的生態,更能影響黨內初選等的結果。
這樣核心支持者與目標選民之間的複雜關係,也反映在「第二階段連署」和「實際投票結果」之間的關係上。確實,如果罷免團體能夠在某個選區衝出極多的有效連署,顯示志工們在該區的組織動能出奇得高,最終確實也較有可能催出高票。然而,如果組織動能中規中矩,實際罷免的得票就高高低低、差異非常大,無法一概而論。

若以連署比率達11.5%為低標、12.5%為高標,即可發現,如果志工能夠發揮強大動能,在其一階段將合格連署的比率衝高到12.5%的高標以上,通常就表示最後罷免方的得票也能夠翻倍,來到25%左右。這些選區經常是國民黨指標性人物的選區,包含「仇恨值」最高的徐巧芯、王鴻薇、傅崑萁等,因此最能夠吸引全國各地的核心支持者前去擔任志工,也有最多的媒體和社群關切,最後也確實最具備陸戰和空戰的能量,遂能將罷免方的票數衝高。
相反地,連署比率僅在11.5%、當時只是低空飛過的選區當中,最終得票率也清一色只在22%的低標徘徊。這當中包含了許多原先即是民進黨艱困選區的地方,比如從未獲勝的新北第9選區(林德福);但也包含藍綠實力接近、民進黨候選人去年僅是惜敗的區域,如桃園第2選區的涂權吉(選舉時差異僅0.5%)。不論是因為勝算、還是因為候選人在核心支持者間的「仇恨值」較弱,這些選區自一開始就沒有成為「同溫層」灌注最多能量的區域,最終也無法開出夠多的罷免選票。
然而,屏除光譜兩端的個案不談,在連署比率逾11.5%至12.5%之間的這些「正常」選區當中,罷免方的得票高低就差異極大。在這些選區中,有像新北第7選區一樣的地方,民進黨、賴清德於去年選舉中的得票原先就較高,所以即使有所流失,依然能夠開出27%的罷免票。也有桃園一(牛煦庭)、台中四(廖偉翔)、新竹市(鄭正鈐)等選區,最終號召成果也逼近高標,在25%的門檻上下。然而,也有像是雲林一(丁學忠)、台東縣(黃建賓)等選區,罷免方最後的得票反而比連署低空飛過的選區還更低,前者只勉強超過21%,後者更是不到19%。
這再度顯示,「核心支持者的能量」和「爭取目標選民的能力」兩者之間雖然有關聯,但本質上依舊不同。連署反映的是各地核心支持者的動能,進而反映各地的組織實力。所以倘若動能太低,確實可能代表缺少衝出選票的能力;而倘若全國核心支持者都湧向此地,則的確可能強化罷免掃街、發文宣的實力,進而衝高罷免方得票率。然而,若是在兩個極端以外的「通常」狀況,目標選民的投票意願就無法直接從連署成果推估。

基隆對照:罷免論述狹隘,藍營獲有限擴張
這也是對於民進黨領導人的警訊。核心支持者不同於目標選民。面對要儘可能動員選票的選戰,政治領導人仍然必須領導論述,必須把願景、把「這樣做為什麼能讓國家更好」談清楚,藉以爭取目標選民,不能將責任丟給既熱情而又憂慮的支持者,讓他們用自己最在乎的事情填補空缺;更等而下之的,則是任憑黨內的其他勢力自作主張、填補此一真空,以所謂「賣國賊」等強硬言論主導整個陣營的論述,進而凌駕黨中央的整體決策。
理論上,民進黨若要對藍白提出控訴,不一定得執著於「藍白敵人論」;即使要談國家安全,也可以主打民進黨如何希望投注國安投資,提升國軍待遇、促成潛艦國造、強化海底電纜等基礎建設的韌性,而在野黨立委執著政黨惡鬥,予以惡意拖延甚至阻攔,而不必上升到「已經集體叛國」的動機論。
同理,即使要譴責在野黨違憲濫權、破壞議會民主常規等,也不必上升到民進黨立院黨團於去年5月所謂「國會人大化,台灣香港化」的反共救國論述,畢竟比起叛國,濫權或失職的情況更容易證明。整體而言,執政黨必須提出具體的願景——不論是國家安全,還是經濟成長,又或是其他社會議題——並指出在野黨如何阻礙此一願景的實現。而這也是執政黨領導人才有辦法設定的主論述,不能丟給民間的支持者。
又或者,當年罷免韓國瑜之所以成功,主軸也並非反共護國,而是韓國瑜的言行荒謬輕浮、而且失信於選民,讓高雄市選民感到丟臉,而罷免則代表光榮。在這次大罷免中,也有部分論者嘗試強調此一替代性主軸,強調國民黨立委在議事廳比中指、咆哮式質詢、用膠帶封住會議室大門等爭議行為,但終究被「反共」的主軸淹沒。
從民進黨的角度來說,「藍白正在賣國」的診斷只能說服部分自家人,無法向外擴張。但從國民黨的角度來說,「民進黨傲慢、專制」的診斷雖然也並非社會共識,卻能吸引到部分去年投給柯文哲的選民,進而帶來擴張的效果。
這明確反映在此次投票的另一項結果上——反罷免的票源並不只來自國民黨核心支持者、所謂的「正藍軍」救駕,而顯然有相當比率的柯文哲選民加入。以一個指標性選區為例:若觀察去年同樣舉行罷免投票的基隆市,可以發現支持罷免方的實力不見增長,但反對罷免、支持國民黨現任者的選民基礎卻正在擴大。

2024總統選舉中,基隆市選民中,每100位選民有24位票投民進黨的賴清德、27位票投國民黨的侯友宜,已經呈現藍大於綠的基本態勢。而在2024年年底的國民黨現任市長謝國樑罷免案中,選情依然延續相同的態勢,每100位選民中有23位同意罷免國民黨的現任者、28位反對,支持罷免方無法超出民進黨的既有格局,而反罷免方的支持率反而有小幅度增長。
但2025年基隆的立委罷免又呈現新的轉折。不僅如前所述,罷免方只從100位選民中取得21位的支持,與總統大選時的賴蕭得票相比流失了約13%;同時,反罷免方反倒從100位選民中取得32位的支持,與總統大選時的侯友宜得票相比反倒增加了19%。這是去年年底罷免謝國樑時都尚未出現的現象——非「正藍軍」的選民出手相助,讓國民黨方的選票大幅增加。
而這些選民最可能的來源,自然就是前次投給柯文哲的選民:他們多數年輕,與其他同代人一樣普遍對國民黨沒有興趣,對去年謝國樑的罷免案也依然無感。然而,到了今年的全國性大罷免,當在野陣營開出他們的診斷,宣稱這是民進黨傲慢乃至獨裁的手段、企圖大權獨攬的時候,少數柯文哲選民可能因為柯文哲涉及貪汙案被羈押等事件,認為民進黨推行「綠色恐怖」,並且買帳黃國昌等人的論述、認為國民黨是防止民進黨「獨裁」的盟友,進而加入支持國民黨現任者的陣營、成為援軍。
必須強調,這些人依然是柯文哲支持者中的少數。粗略計算,反罷免方這次在基隆每100位選民中得到32位的支持、侯友宜則是得到27位的支持;如果認為當中的差距絕大部分來自去年投給柯文哲的選民,那麼,由於柯文哲去年在基隆每100位選民中得到約25位的支持,所以其實每5位柯文哲選民中平均也只有1位轉向支持反罷免。
這個比率嚴格說來並不算高,尤其考慮到立法院內兩個黨團的領導人亦步亦趨、幾乎完全同步行動,曾投給柯文哲的選民顯然並未完全跟隨立院黨團的運作——這也再度印證,政治菁英的結盟運作並不等於基層選民的看法,立法院的藍白兩黨團或許已徹底同盟,但是柯文哲當年的選民並不會自動接受黨團總召黃國昌的引導。
此消彼長:敵人論碰壁,綠營獨裁論反得柯粉
這個比率究竟多高、而民進黨又是否能夠反過來爭取剩下的選民重新考慮民進黨,將是未來選情的關鍵。而基隆這樣的情況並非異例。整體而言,在全國各選區當中(同樣排除原住民選民較多的花蓮和台東),相較於同意罷免方的得票清一色弱於賴清德,反罷免方的得票能力經常遠高於侯友宜,且平均幅度和基隆一樣,普遍來到20%上下。

在光譜的一端,有一些選區反罷免方的額外進步幅度較低,約在5%-10%之間。不過,這些選區中比如台北第6(羅智強)、新北第9(林德福)、台北第8(賴士葆)這些選區普遍也都是國民黨傳統優勢選區,額外進步的幅度本來就有限。
在光譜的另一端,比如去年民進黨立委選舉惜敗的桃園第1(牛煦庭)、桃園第2(涂權吉)、雲林第1(丁學忠)等選區,反罷免方更在「正藍軍」的基礎上額外增加30%乃至40%的選票。在雲林第1選區,這或許可以用雲林張家的影響力解釋,認為有許多賴清德的支持者同樣願意保護張家欽定的代表,但在桃園第1、第2選區,這些票數最可能的來源也顯然是去年票投柯文哲的選民。而去年由四位候選人激烈競爭的新竹市,國民黨籍立委候選人的得票原先不高,但這次卻也同樣能在正藍軍的基礎之上額外爭取到相當柯文哲選民的支持。
這些願意襄助國民黨現任者的柯文哲選民雖然並非多數,但至少為國民黨帶來擴張的動力。相反地,同意罷免的陣營雖然在相當程度上重建了賴清德原先的選民聯盟,卻無法爭取更多選民——更多不滿意國民黨、但未必認為該黨集體賣國的選民——加入,依然淨流失約10%選民,終究鎩羽而歸。

這樣的一進一退、一來一往將如何發展,是台灣政壇接下來的發展重點。民進黨的領導人是否能擔起領導的責任,填補論述的真空,做出說服更多人的診斷?領導人是否既能回應核心支持者的擔憂,但也能擴張論述的影響範圍,讓更多人相信民進黨要把國家帶往更好的方向、而在野陣營正在予以阻攔?又或者,本土陣營能否以「親共叛國」以外的方式為在野陣營「定罪」,比如強調其如何阻礙國安、經濟或社會的發展?倘若如此,才有機會重建賴蕭2024年的得票,甚至持續擴張。
抑或者,「台派」的號召力會持續在賴蕭既有選民基礎上停滯甚至縮減,反而是有更多過去投給柯文哲的選民同意「民進黨獨裁傲慢」的診斷,因而開始願意票投國民黨?從罷免的結果看來,現在絕大多數的柯文哲選民都尚未願意票投國民黨,只是已有可觀的少數已經轉向,而任何額外的進展都將成為國民黨續命的憑藉,也是民進黨執政的重大威脅。
35%,OK,40%的支持率在一对一选举中会失败。这是小学算术40%<60%。
@lattice
假定淺綠的民進黨支持者就算不去投同意票也不可能轉投給反罷免。
通过不同意票与立威选举票相减来推断多出部分是民众党支持者似乎有点奇怪。正如民进党仅仅能催出九成支持者,为何又认定不同意票是十成的国民党支持者外加民众党支持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