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深度

2020年,我以「老兵」身分重返「貫徹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前線

兩岸長期軍事對峙,服兵役是每個台灣生理男性的法定義務,僅服役方式隨時移而有變遷。然而,軍隊為誰而戰?答案並不總是清晰。

北竿綜合運動公園。

北竿綜合運動公園。攝:李昆翰/端傳媒

端傳媒記者 李易安 發自馬祖

刊登於 2020-12-09

#2020金馬專題#馬祖#戰爭#金馬#兩岸關係四十年

【編者按】2020 年,在全球疫情和美國大選 / 中美對峙的推波之下,台美之間的互動和關係「進入了史無前例的階段」共軍軍機多次進入台灣防空識別區,而美國駐台人員在兩岸間的前線金門也動作頻頻;一時之間,兩岸開戰的可能性再次成為熱門的話題。

與此同時,以「金門」與「馬祖」兩個前線島嶼命名的電影「金馬獎」,亦繼續迎接「沒有中國電影」的一年。兩岸局勢的緊張與政權間的角力,飄蕩在台澎金馬的每一吋土地上空。

2020年的下半年,端傳媒曾於九月推出〈兩岸停火四十年〉專題,總體報導兩岸關係的歷史流變與未來新局;緊接著,於年底推出〈金馬前線專題〉,探看作為「前線」的金門、馬祖,如何在地緣政治板塊的挪動中自處,同時追溯「中華民國台灣」在「外島」促成的認同流變。

端傳媒台灣記者李易安,因台灣規定所有體位合格的屆齡男子都必須服義務兵役,十年前曾在馬祖前線服役,短暫成為「保衛中華民國」的一份子。本篇報導是他以「老兵視角」重訪馬祖,對照軍旅回憶來梳理這個「戰地前線」的變與不變,以此掀開〈金馬前線專題〉的序幕。

南竿福澳港。
南竿福澳港。攝:李昆翰/端傳媒

2011 年 5 月 3 日,我結束四個月的分科專長訓練,揹著黃埔軍包、穿著迷彩軍服在基隆港報到,準備搭船前往馬祖的南竿島服完剩下半年的兵役。

在碼頭客運大樓裏執勤的運輸官,抬起頭來看了我一眼,接著在名冊的某一欄裏打勾,最後遞給我一張寫有「頭 9-1」字樣的登船證——當年 24 歲的我是義務役的「預備軍官」,掛階少尉;那是我生平第一次搭乘「頭等艙」,也是我第一次「當官」。

駛在暗夜風浪裏的船艙就像搖籃;橫越台灣海峽的航程需要八個小時,在睡夢中倏忽即逝。再次張開眼睛時,載滿軍人的輪船已經緩緩駛入南竿的福澳港。 五月理應是春暖花開的時節,但彼時的馬祖依然被鎖在冷冷的濃霧裏。在連辦公室報到時,一個財務士正在埋頭整理票據,收音機的調頻定在福州人民廣播電台。

「這裏收不到台灣的廣播。」聽我好奇,財務士冷冷地說。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