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深度兩岸三地歷史課

如何讓「炎黃子孫」開始「認識台灣」?

台灣自1997年開始讓學生使用「認識台灣」教材後,從數據上看來,新世代的國族認同與世界觀確實開始起了變化。

2019年10月10日台北,雙十節期間,儀仗隊在吹奏慶祝。

2019年10月10日台北,雙十節期間,儀仗隊在吹奏慶祝。攝:陳焯煇/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曹曼資、端傳媒實習記者 林庭葦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20-09-18

#反課綱#認識台灣#兩岸三地歷史課#兩岸三地教科書

編者按:這是端傳媒「兩岸三地歷史課」專題的第四篇報導。我們仔細閱讀兩岸三地的歷史教科書,拆解內容與史觀的演變,走近在黑板前掙扎和堅守的老師,重新咀嚼歷史教育的真味。第一篇報導剖析了香港最新中史教材的調整,教材強調「香港自秦朝以來是中國版圖的一部分」,並直接扣連《基本法》。第二篇關注在匿名舉報、紅線威嚇陰雲下的香港中史老師。第三篇報導移步中國大陸,聚焦文革相關內容在課本中的不斷「縮水」,並梳理歷史教科書70年來的變化。本篇報導以數據方式,挖掘「認識台灣」以降的教材本土化運動,如何影響新世代台灣人的認同,一路又與中華民國史觀產生了怎樣的衝突。

「這三國志為什麼要抽掉啊,我覺得小朋友多讀一些歷史,不是很好嗎?」2020年9月,藝人小S一句受訪的發言,將台灣的「三國之亂」推向新高峰,網紅陳沂吐槽小S的歷史知識「都是電視劇教給妳的」,各家媒體更開始以此討論「歷史教科書該不該教三國」的議題。

新時代「三國之亂」的起源,始自九月新學期開始,有許多媒體報導歷史課本的三國時代被刪除中國上古史篇幅縮水等消息。根據國家教育研究院的說法,最新的歷史課本之所以會刪減上古史(大約是商周到秦漢三國),是因為新的108課綱(民國108年,即西元2019年)秉持「略古詳今」的原則。根據國教院的說法,所謂的略古詳今,即是「國中及普高必修歷史課程的規劃從人民的主體觀點出發,主題安排略古詳今,空間推移由近及遠,採動態分域架構,各以臺灣、中國和世界為重點,強調分域間的互動。」

「在過去,我們都是單獨去看中國的歷史,但是在新課綱裏面,我們是要從東亞史的脈絡來看中國。看歷史,我們不只要由內而外,也可以由外而內,這樣才完整。」長期關心台灣歷史課綱修正的政大台史所教授薛化元,接受端傳媒採訪時,如此說明課綱的精神。薛化元更進一步說明,「課綱是這樣,它有規定的你課本一定要寫,不代表它沒規定的你不可以寫呀!」

已經替台灣編纂了二十多年歷史教科書的薛化元,回顧自己替出版社寫教材時,「我也不會完全按照課綱來寫,一定會寫一些課綱上沒有的史實,不然要如何做到(教材)一貫?學生會看不懂呀!」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