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系列「2018中國經濟大變局」將從 10 月 24 日開始更新,我們也會及時在此文中更新報導鏈接,以作閱讀導覽目錄。若你對該系列感興趣,可收藏這篇文章,方便後續閱讀重磅內容。若你想閱讀更多深度報導,歡迎成為我們的付費會員。
2018年,適逢金融危機十週年、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經濟卻連續遭遇震蕩和危機:股市屢屢創下新低;P2P平台接連爆雷,用戶千億資金轉眼成空,受害者超過百萬;在去槓桿、中美貿易戰的雙面夾擊下,第一大產業製造業深陷轉型泥潭;與此同時,貢獻六成GDP的民營企業大批倒閉、被國有資產吞併,而打著減稅旗號的稅制改革,成為了壓倒它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經濟增長,曾是這片土地最大的信心來源之一。她創造了連年高速增長的奇觀;挺過2008年「哀鴻遍野」的金融危機;在2010年實現全年GDP超越日本。生活在這裏的人們用驚人的購買力一次又一次刷新著「雙十一」的千億級別的成交額。
中國的經濟神話於近幾年露出疲態,更在2018年陷入多重危機,它會怎樣影響到未來和人們的生活?端傳媒編輯群協力策劃超過十篇深度報導,邀請你進一步了解這場中國經濟大變局。
中美貿易戰下的中國企業
美國對中國價值2000億美元的產品增收關稅,瞄準了中國高端製造產業,醫療器械行業便是目標之一。但出口到美國的中國醫療器械遠比人們想象的少。對中國醫療器械行業來說,美國現階段的角色不是出口目的地,而是資金、技術乃至整條產業鏈的重要支持力量。若貿易戰持續下去,中國企業有沒有plan B呢?
「產業鏈轉移才是最致命的」——某醫療器械公司部門主管
相關主題,端已經發表了:

中國製造業轉型
談到中國民營企業,有一個常見說法:五六七八九——民企貢獻了全中國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創新、80%以上的城鎮就業和90%以上的企業數量。這些非「嫡出」民營企業,多年來在夾縫中求生,但情況正在進一步惡化:融資變得越來越難,虎視眈眈的國有企業張開吞併的大口,舉著減稅大旗的稅制改革更要從民企的口袋裏掏出更多的錢……中國民企能挺過這一關麼?
即將發表:稅改、轉型、融資難,中小企業該退場了麼?
波蘭首都華沙附近有一個叫 Wolka Kosowska 的村落,村裏只住了300多人,卻有一個佔地60萬平方米的「中國商城」。商城由中國國企於1990年代建起,隨著中國加入WTO、波蘭加入歐盟步步升級,成為中東歐最大的商業批發中心。
在中國製造業向標榜著高技術、高質量的「中國製造2025」激進轉型的當下,華沙商城還在銷售廉價的「中國製造」。但最好的日子,已經不再。
「在國內生活,這種東西都已經見不到了吧?說得不好聽一些,有點垃圾貨的意思。」——商城裏的一位中國工作人員
相關主題,端已經發表了:
張牧揚:中國税制——「帕累託改進」終結後,能否走向真正普惠?

新興經濟遭遇寒冬
2018年1月,騰訊以474.60港幣的股價將其董事長馬化騰送上亞洲首富的位置。短短9個月後,這間公司的市值蒸發了1.82萬億港幣。原因之一,是貢獻了4成收入的遊戲業務突遭政策變革——因政府重組,遊戲版號審批業務徹底凍結。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遊戲市場,2017年遊戲產業總收入超過兩千億人民幣,豐厚的營收帶動著整個行業走向創新。而政府重組凍結了這一切,誰也不知道,冬天會在何時結束,以及,有多少人能熬過嚴寒。
「我都開始懷疑自己工作的價值了。」——一位在騰訊做遊戲推廣的工作人員

中國人的財富去了哪兒?
P2P平台大量爆雷,是2018年中國經濟轉折的代表性事件,是中國政府長期以政治思維主導、干預市場經濟下的正常能量釋放。從P2P事件看來,只要股市低迷、房價高漲的大背景不變,中國政府又繼續漠視民眾對資產成長的渴求、對民眾荒腔走板的風險/報酬概念視若無睹,悲劇只會一再重演。
相關主題,端已經發表了:

消費降級真的來了麼?
在中國經濟增幅顯著的那些年,除了清明節不能鼓吹「買買買」,所有的傳統節假日和西方節日都是一場購物狂歡。而如今,經濟下行壓力明顯,A股大跌、實體經濟萎靡、房價不振,中國家庭負債率增高,錢包告急……一時間,廉價烈酒、方便麪、榨菜銷量陡增,拼多多、名創優品等品牌憑低價模式走紅。
消費降級真的來了麼?是人們從之前的狂熱購物中冷靜下來,轉向理性消費;還是為了應付即將到來的失業、通脹和資產流失,決定「共克時艱」?
「工作這十幾年裏,整體這麼沒有信心的情況,我從來沒有遇到過。」——一位在大陸深耕消費領域的投資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