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改革開放40年

楊路:中美「新冷戰」並非歷史必然,中國是否還能重啟改革?

如果中國在政治制度之外,連經濟治理模式都要和另起爐灶,那麼美國也就不再有理由歡迎中國的崛起了。

改革開放後,中國的一系列主動選擇改變了之前的路徑,才釋放了中國經濟的潛力,產生了連續四十年的經濟高速成長,舉世罕見。圖為深圳,為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的燈光表演。

改革開放後,中國的一系列主動選擇改變了之前的路徑,才釋放了中國經濟的潛力,產生了連續四十年的經濟高速成長,舉世罕見。圖為深圳,為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的燈光表演。圖:Imagine China

刊登於 2018-10-09

#中美關係#改革開放#改革開放40年#楊路#評論#中國大陸

歷史不會重複,但是常常押韻。美國副總統彭斯10月4日的里程碑式對華政策宣言,讓不少人迫不及待地給這一場爭端打上了「新冷戰」的標籤。歷史類比是一種誘人的敘事方法,往往能在短時間內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今日的中美關係,自然也有許多地方和美蘇冷戰相似:兩個超級大國,使用除了正面軍事作戰之外的一切手段對抗彼此。

但是,「新冷戰」敘事的最大問題在於它隱含的歷史宿命傾向,這樣的框架很容易得出一個中美全面對撞是不可避免的歷史必然結果。按照這樣的邏輯,今天唯一應該做的事情就是積極「戰備」,而不應該再努力嘗試和平相處,因為歷史的宿命早已經寫就。

在中美關係的語境下,兩國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是雙方一系列主動抉擇的產物,這些抉擇從來都不是自動和宿命的。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雖然我在此前文章中一直指出中美正在走向全面對抗,但我從不認為這是一種必然。任何一個歷史的忠實學生都應該能夠看到,所有的歷史事件在發生之前,都以可能性的狀態存在,而從可能發生到最終發生,人在個體層面的主動選擇,以及事前不可知的偶然因素,都是不可或缺的。在中美關係的語境下,兩國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是雙方一系列主動抉擇的產物,這些抉擇從來都不是自動和宿命的。

認清這一點,就可以看到今日之局面本是可以避免的,而未來更是可以改變的。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