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回收王國的秘密武器:垃圾警察和垃圾偵探

在瑞士扔錯一個瓶子,就會收到差不多200美元的罰單。

端傳媒記者 吳培

刊登於 2016-12-28

剛開始旅居瑞士的某個週二下午,Helena Bachmann 往汽車尾箱塞滿垃圾,驅車前往社區回收中心——來自美國的她準備像本地人一樣,以十分環保的方式每週一次地處理掉生活垃圾。她曾被告知,對瑞士人而言,去垃圾站丟垃圾被視為社交活動,是跟鄰居相識的好時機。她準備給大家留下一個好印象。

在回收站停好車後,她發現經過的本地人都會多看她幾眼,她頓時覺得自己被歸入蠻族行列,因為其他人的車尾箱看起來都很整齊,報紙用可以回收的繩子捆好,其它廢物被裝在不同顏色的箱子裏,所有垃圾都被分門別類。

只有她,所有垃圾一團糟地堆在一起。

在美國,倒垃圾就是把所有的東西一股腦丟進垃圾箱裏,而對於瑞士人來說,這簡直是天方夜談。

《今日美國》特約撰稿人 Helena Bachmann

瑞士的垃圾回收中心盡可能地將每一件垃圾分類,種類除了常見的紙張、電池及按顏色區分的塑膠樽之外,還包括咖啡膠囊、酸奶瓶、地毯、鐵零件、鋼零件、有機廢物、電子產品,甚至廚用洗滌槽等等。

瑞士日内瓦的公共分类垃圾箱。
在瑞士日内瓦街頭,時常可見這類公共分類垃圾箱。

各類設施和制度設計使得垃圾回收成為瑞士人生活的重要部分。政府僱用專人監管這些回收活動,他們穿着橙色的外套,被稱為「垃圾回收警察」。一旦有人不經意間把垃圾扔進錯誤的垃圾桶,這些警察就會立刻現身,向其講解關於塑膠袋會引發怎樣的環境危機,並建議他試聽一堂有關垃圾回收的課。在瑞士,這種課程多不勝數,除了理論知識之外,還包括身體力行前往垃圾焚化廠參觀。

在瑞士居住的人如果不學會正確地扔垃圾,根本沒法生活下去。比如,往報紙回收筒裏錯扔塑膠樽,就會被罰款200瑞士法郎(約合1580港幣);曾有旅居瑞士的外國人把超市寄來的廣告單張塞進巴士站的垃圾桶裏,其後家中信箱就收到了一則罰款通知——他忘記了,廣告單張上寫有他的居住地址。

正是基於此類嚴格的垃圾回收制度,瑞士在全球環境保護國家排名中佔踞高位。數據顯示,瑞士的垃圾回收率達到54%,而美國是34%,歐盟國家的平均比率則為32%。此外,瑞士還是首批循環利用塑膠樽的國家之一,目前塑膠樽回收率超過80%,比歐洲其他國家高出40至60個百分點。

不過,維持環境清潔的花費並不低,特別是路邊垃圾回收更是耗資巨大。在瑞士的26個州大部分都徵集垃圾袋税,一個容量約17升的垃圾袋大致需要支付1.6瑞士法郎(約合12.6港幣)。而事實上,人們買的不是垃圾袋,而是合法丟棄垃圾的權利——也就是說,如果不用這類垃圾袋包裝,扔垃圾是違法的。每到垃圾回收日,家家戶戶門口就會有一排藍色垃圾袋,對於初見者,可謂蔚為奇觀。

高價的垃圾袋促使不少家庭自行仿製垃圾袋,這又衍生了一類新的公職人員——「垃圾偵探」。他們每天穿梭於瑞士的大街小巷,尋找偽造的、或沒有擺放在指定地點的垃圾袋,將其拆開,通過裏面的收據、信封或其它文件,追查「嫌犯」的身分及住址。這些「嫌犯」一旦被確認,就需要支付「污染者罰金」,最高可達到300瑞士法郎(約合2373港幣)。

對這些規則感到無所適從的多數是 Helena Bachmann 這類外來者。在聯合國、國際紅十字會等多個國際機構均在此設有總部或辦事處的瑞士,其800萬人口當中,有逾20%為外國居留人口,而在蘇黎世和巴塞爾兩大城市的居民中,更有高達三分之一沒有瑞士護照。雖然他們大部分來自歐洲其他發達國家,曾受良好教育,且為國際機構專業人員,但要改變舊有習慣、適應瑞士嚴格的垃圾回收制度,都並不容易。

Bachmann 指,曾經就有位意大利人對她說:「這些瑞士人簡直是瘋子。在意大利,我們不需要收集垃圾,而是等風把它們吹走。」這大概是一時氣話,但 Bachmann 也承認,經常為垃圾分類頗耗時間,不過每次到了垃圾回收日的尾聲,當感受到自己的一點付出讓珍貴資源重獲新生,又有助於減少温室氣體排放時,總會自勉要堅持花時間去將垃圾分門別類。

108
1980年代起,瑞士各地方政府從紛紛出台垃圾分類法規,並為民眾發放生活垃圾分類手冊。蘇黎世州政府出版的垃圾分類手冊,厚達108頁。

聲音

我們這個社會肆意瘋長的利己主義在垃圾及其處理面前暴露無疑,這是典型的崇尚「一次性」的社會文化。

瑞士首都伯恩的 Forsthaus 能源中心的導遊 Andy Werren

對,這裏實在很乾淨!在公共場所散步時,你看不到亂丟的垃圾,巴士上永遠乾乾淨淨。這兒比英國強太多了。

來自英國曼徹斯特的遊客 Craig Oddie

來源:今日美國紐約時報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