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有沒有算過,自己的衣服一般會穿幾次?十次?十五次?三十次?有沒有買回來不久便發現不喜歡,然後擱在一旁乾脆忘掉的?
告訴你英國一項調查的結果:有機構訪問當地1500名女士,發現她們平均只會把買回來的時裝穿七次。
試想像一件衣服(假設是棉製的),從撒種到花開,從採棉紡綫到織成一幅幅布匹,再染色車花栽成設計師想要的模樣,然後縫紉鎖邊打鈕門,最後燙得貼貼服服包裝好⋯⋯
一件經過繁繁複複的工序,花了許許多多能源和心力製作的衣服,穿七次就完蛋,會不會,有點傻?
負責調查的英國二手慈善店Barnardo’s,想借這次訪問提醒人們捐贈不需要的衣服,來幫助有需要的人,這建議聽起來頂好。可是,假如我們把衣服捐出,回頭看到衣櫥添了空間,卻竟然冒出「我該買些什麼呢?」這念頭,那樣,地球先生就糟糕了。因為製衣過程將產生更多垃圾,而更多衣服又淪為更多垃圾,我們美麗的星球快要變成垃圾崗了。
然而,有人會忍不住說:時裝不單是美感的追求,也是自我表達的方式,沒有時裝的世界會很無聊。究竟有沒有「可持續」時裝?既讓人感到滿足,又不傷害孩子們以後的世界、以及孩子的孩子的孩子的世界?
五年前,美國戶外服裝品牌Patagonia呼籲大家「Don’t Buy This Jacket」(不要買這件外套),而那件外套,正正是品牌產品。這個勇敢的呼籲,是要提醒大家別買不需要的東西,若果買了就要好好珍惜。它還邀請顧客在網上分享自己跟衣服的故事,譬如--
「今年是我和Ol’ Blue(那件外套的䁥稱)的第六個年頭⋯⋯我們到過很多地方,包括洛磯山脈⋯⋯那兒的人都熟悉它,為它換過拉鏈和補了幾個破處──都是那把麻煩冰斧害的事。」
「某次下田後,外套被新枝刺穿了,我貼上一塊銀色膠布⋯⋯後來破洞愈來愈多,我把不同顏色的膠布混着用,紅的、黃的、綠的,併上藍色外套很好看。我覺得它就像荷蘭藝術家Piet Mondrian的畫作⋯⋯」
原來我們跟衣物的關係也可以長長久久,讓它們盛載着滿滿的生活體驗;還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為耐用的衣服變裝添新意。
三月十五日是「全球消費者權益日」,今年的主題是「爭取消費者公義」。所謂公義,除了是保護消費者權利外,還包括怎樣花錢才對得起地球和未來的人類,就從愛惜衣物開始?
(最後,如果小朋友擔心Patagonia會不會因為沒人來買衣服而關門大吉⋯⋯不用怕啦,據說它的生意愈做愈好。大概是因為,喜歡耐用衣物的人都找上它了。)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