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紐約·廣東·香港:一部廢棄手機的環球旅行

每當夜深人靜時,你是否會想起自己生命中的那些手機:它們都去哪了?

端傳媒記者 張可

刊登於 2016-08-24

2016年4月22日,印度班加羅爾,一家回收公司收集的電子垃圾。
2016年4月22日,在印度班加羅爾(Bengaluru)的一家回收公司收集的電子垃圾。

許多人都會承認,可以幾天不見任何親朋好友,但離開手機,一天都不行。然而,你的這位「好朋友」通常一兩年、甚至幾個月後就會離開,可能是你「貪新厭舊」換了一部新手機,又或許是它「粉身碎骨」而報廢。

被淘汰的手機與廢棄的家用電器、電腦等一起,被稱作「電子垃圾」(Electronic Waste)。但這些人類數碼生活的垃圾,埋藏着不少可再利用的資源,同時卻也含有多種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比如曾經廣泛用於電視和電腦顯示器的陰極射線管(CRT)內的鉛、電腦元件中的砷、汞和手機原材料中的砷、鎘等物質。

技術快速更新、生產成本下降、產品迅速換代——這些都加快了人們對電子產品「移情別戀」的速度,進而導致全球電子垃圾的急劇增加。在此背景下,電子垃圾的轉移、回收和處置等環節備受關注。

電子垃圾

指被廢棄不再使用的電器或電子設備。電子垃圾含有毒成分,但是也包含一些有價值的、較為稀缺的材料,複雜的電子設備裏可以含有高達60種化學元素。在一些發展中國家,電子垃圾造成的環境污染威脅着當地居民的身體健康。即使在發達國家,廢棄電子設備的回收和循環利用由於其工業過程可能對工人和附近社區造成巨大安全威脅,必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來避免不安全的污染物暴露在外。(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自「垃圾堆」的呼喊

根據研究機構聯合國大學(UNU)發布的數據,全球每年產生的電子垃圾從2009年到2014年翻了一倍,達到4180萬公噸。「垃圾大戶」美國佔710萬公噸,緊隨其後的中國也有600萬公噸;按人均來算則以挪威居首,每人每年製造28.3公斤電子垃圾。

電子垃圾處理是全球產業,但垃圾的流向極不均衡,主要是從歐美流動到亞非拉。發達國家製造的大量電子垃圾,大部分都由監管鬆懈的發展中國家處理。2012年,中國處理了全球70%的電子垃圾,數倍於本國製造的垃圾;其餘垃圾則被運往印度、南非、尼日利亞等國。

在這些「可愛又可恨」的電子垃圾中,鐵、銅和金等無毒材料價值較高,且回收成本低於自然開採成本,被回收利用後還可讓從業者獲得不菲收入,但其他有害材料造成的環境污染卻威脅着當地居民的身體健康。

今年8月,《自然》(Nature)雜誌發表一篇評論文章呼籲,應通過國際合作阻止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大量傾倒電子垃圾。英國東英吉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國際發展學院教授關大博、中國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教授王兆華等人在文章中提出建議,處理電子垃圾的對策應包括:

  • 確立國際準則及加強立法,禁止有毒物質進口,監管可疑的二手產品出口;
  • 設立批准垃圾處理公司從業資格、推進技術轉移的行業團體;
  • 研究人員及監管者在製造、使用、處理、回收和再利用環節中,使用射頻辨識(RFID)追蹤電子元件;
  • 提升電子產品消費者對電子垃圾問題的認識等。

(這些對策的)最終目標是建立更清潔、消費更節約的循環經濟模式。

關大博等在《自然》撰文呼籲

在科學家發出呼籲之前,國際社會早已於1990年代便通過《巴塞爾公約》(Basel Convention)及其修訂案,致力於控制有害廢棄物越境轉移,特別是從發達國家輸出至發展中國家。除美國外,全球大多數國家均簽署了這項國際公約。

即便如此,美國仍有大量的電子垃圾遺留在國內,就算是紐約這樣的國際都市,也必須着手處理這一全球難題。

美國電子垃圾處理公司ERI。
總部位於美國加州的大型電子回收商 Electronics Recyclers International(ERI)。

紐約的電子垃圾回收業

目前,美國並未制定國家法律,以強制要求回收電子垃圾,但有25個州通過立法設立了電子垃圾回收的撥款制度,禁止它們進入垃圾堆填區。在其他州,將有毒電子垃圾隨手扔進垃圾桶,則完全「合法」。

隨着電子設備變得越來越小且精細,回收難度也越來越大。包括蘋果、亞馬遜、微軟等在內的科技巨頭都對產品設立詳細的回收方案,但均只適用於消費者退貨的設備。大量的廢棄電子設備還是被丟進垃圾桶,也有一部分被送到 Electronics Recyclers International(ERI)這樣的大型電子回收商。比如在紐約,大部分的電子垃圾就是由 ERI 回收處理。

這是一場持久的挑戰。負責任地回收電子垃圾是一項龐大的事業……我們的年回收量有數萬噸。公司成立至今,回收總量已超過45萬噸,而我們解決的還只是皮毛。

ERI 的 CEO John Shegerian

據網絡媒體 The Verge 報導,ERI 在全美共設有7個運營點,自十幾年前入行至今,每年回收的電子垃圾總量已由數十噸增長到數萬噸。支撐這一產業繼續發展的動力在於,ERI 的利潤率也在暴漲。這間公司每月可以收穫77噸銅和238公斤金、銀、鈀等貴重金屬。貴金屬材料主要賣給南韓 LS Nikko 和美國鋁業等冶煉廠,經過冶煉廠的加工,變為高純度大宗商品在市場出售。

電子垃圾回收並非易事,回收商需要從不同設備中取出可回收材料與貴重金屬,同時將不可回收材料與有害廢物分離開來。值得高興的是,回收商所得高額收益也令研發更精細的收集、分類、拆解技術變得可能。ERI 聲稱,該公司收集到的電子垃圾中,有98%都得以回收利用。

然而,在相關技術比較落後的發展中國家,比如中國,電子垃圾回收業則是另一番景象。

「生於」廣東的手機「死後」又回來

曾經是全球製造業代工中心的中國廣東,亦是電子垃圾轉移鏈的終點之一,各類電器及電子產品可謂「生於斯,死於斯」。然而,電子垃圾的回收並不比組裝更容易,缺乏相關技術的地方許多時候都只能依靠粗暴方式解決。

在廣東清遠,電子垃圾拆解就是一個已經存在了數十年的行業,其中龍塘、石角兩鎮曾是中國最大的進口電子垃圾集中處理地之一。據《南方日報》報導,國外的電子垃圾在珠三角碼頭上岸後,最終會經由公路來到清遠,一部分流入有正規牌照的拆解場,另一部分則流散至村鎮、公路周邊的個體拆解戶,由村民手工將零件搗碎、拆卸,將有用的銅、鋁等金屬分離後,無用的塑料等材料則就地焚燒。

這些「洋垃圾」被許多外地來的拆解商人視為搖錢樹,清遠本地人則依靠出租廠房等形式參與其中,但更多當地居民則對垃圾焚燒、掩埋造成的環境污染頗有怨言。

錢都給外人掙了,把污染留給我們。

清遠當地居民

2007年開始,當地政府多次打擊非法拆解商,但由於行業過於龐大,整治行動效果有限。2015年7月,《清遠市清城區電子廢棄物污染環境整治工作方案》出台,清遠決心向電子垃圾污染宣戰。

清遠市稱,2015年清城區龍塘、石角兩鎮已取締2358家非法拆解散戶,共涉及從業人員2萬多人。為嚴防非法電子垃圾的流轉,清城區還組建了約150人的查驗隊伍。在清城區電子廢棄物污染環境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人員劉俊健對《南方日報》稱:「在整治之前,當地鎮村黨員、幹部響應政府號召,自身帶頭不再經營園外拆解行業,不再繼續租場地給拆解散戶,這為整治行動減少了很多阻力。」

除清遠外,中國許多地方近年來都開始落實電子垃圾進口禁令,使得這條全球轉移鏈逐漸發生改變。有調查指出,有毒電子垃圾正大量進入香港,新界地區已成為新的電子垃圾處理基地。

圖為新界馬鞍山市區及沙田。
今年5月,國際環保組織巴塞爾行動網(BAN)透過 GPS 追蹤器發現,66批離開美國的電子垃圾當中,多達51批入境香港。圖為香港新界馬鞍山市區及沙田。

香港的「淪陷」

國際環保組織巴塞爾行動網(Basel Action Network,BAN)開展的「電子垃圾透明計劃」(e-Trash Transparency Project)在進行為期兩年的追蹤調查後,於今年5月發表報告指,許多有毒電子垃圾在美國通過正常渠道回收後悄然出國,而香港竟成為電子垃圾重災區。

BAN 將200個可即時發送精準全球定位訊號的 GPS 追蹤器裝在廢棄電子產品中,送往慈善機構 Goodwill 回收站及其他回收商。《香港01》報導指,調查最終發現200個追蹤器中有66個離開美國,其中多達51個入境香港。截至今年6月1日,這51件裝有追蹤器的電子垃圾中有36件仍留在香港,另外15件則被轉移至中國大陸、泰國及台灣。

香港過去被認為是中國科技與經濟最進步的地區,執法落實程度卻不如中國大陸,成為最新的污染天堂。

台灣《工商時報》評論

BAN 創辦人 Jim Puckett 表示,香港已成為全球電子垃圾中心之一。他指出,香港多年來只負責將電子垃圾打包轉口內地,但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在中國嚴打「洋垃圾」進口後,不法商販已將拆解工序轉移到香港進行。據他估計,現在每天約有50至100個電子垃圾貨櫃從美國運抵香港,估計最少有1000噸廢料。

情況公開後,BAN 於今年7月底在社會公益請願網站「change.org」發起聯署,要求美國總統奧巴馬着手處理問題,禁止美國向其他國家輸出電子垃圾。

然而,這項聯署反應一般,截至8月23日的參與人數約為7300人。

8
根據聯合國提供的數據,到2017年時,全球電子垃圾總量將有8座埃及金字塔那麼重。

來源:自然香港01南方日報The Verge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