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看不见的公义——评张炳良《不能回避的现实》 书中张炳良感慨:政府房屋供应的大局,“为多方及多重的小局所包围、所肢解,处于胶著”。我的回应是:那要看政府所看重的,是什么样的大局;而被视为是小局的,又是什么。
林猛:爝火不息的文革反思,与壮心不已的钱理群 像钱理群先生这样记录过去,诉说苦难,帮助今人与过去之间搭建桥梁,帮助我们理解过去几代人生活的意义与教训,这本身也是重建共同体、与“精致利己主义”做斗争的一项重要努力。
评论|入江昭:讀《中国人与美国人》——美中关系一段被忽视的“共有的历史” 共有的历史不存在互斥性或排他性,那种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永不改变的文化传统,不论经历多少跨文化联系依旧保持其完整性的论调,有时反而扼杀了国际关系研究的发展。
评论|丁学良:记忆挣扎之中的一部证言——辨读李振盛《红色新闻兵》 近年来,关于文革的集体记忆在中国内地被一步步冲洗淡化,那几本正规历史教科书中的“十年浩劫”也变成了委婉的提法“艰辛探索”。在这场有关记忆的苦痛挣扎之中,李振盛的摄影作品为时代留下了一部有形有色的证言。
评论|“身为问题是什么感觉?”─《黑人的灵魂》作者杜博依斯的遗产 美国第一位黑人社会学家杜博依斯在20世纪初的重要著作《黑人的灵魂》终于出版中译本。以台湾的社会学界来说,对于杜博依斯的认识并不多,他不属于任何常见的社会学学派,也不常在教科书或授课大纲中出现。
评论|经典重读:当代恶之华──让·热内《小偷日记》 从《小偷日记》中恶的三种形态──理想化的恶、情欲化的恶和仪式化的恶,我们可见到热内颠覆了主流社会的道德框架。他以恶为善,视卑劣为崇高,于罪恶中找到英雄气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