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陈方隅:绿白分裂、支持率流失,旋风起落的柯文哲差点输给他自己

许多人说,柯的出现是要推倒“蓝绿”的高墙。不过,台湾社会看到的是,许多高墙不只仍然矗立,而且后面的“红砖”愈盖愈高。
2018年11月18日,柯文哲在台北北门造势晚会上。

台湾2018年地方选举落幕,台北市长柯文哲以58万票、41.05%的得票率、3200票之差险胜国民党候选人丁守中。民进党候选人姚文智获得约24.4万票(17.29%),几乎就是柯文哲跟4年前(85.4万)相比所少掉的票数,而丁守中的得票率和4年前的连胜文巧合一致(40.82%),少了约3万票,大概就是这次整体投票率下降了4.5%所带来的影响。

也就是说,通过投票结果可以看出,即使柯努力地想要吸引泛蓝选票,但成效非常有限,而且民进党的“基本盘”(最忠心的支持者)全都归位。接下来,柯还必须面对新当选的泛蓝过半的议会,其中民进党19席当选议员中,只有两位可以称得上是明显的“友柯”。

柯文哲当台北市长这4年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他炙手可热的政治明星地位变得摇摇欲坠呢?而他与绿营的关系,这几年中又发生了哪些微妙的变化?曾号称“超越蓝绿”的柯文哲,如今遭遇了哪些质疑?通过他,还可以如何观察台湾政党政治板块的变化与重组?

2018年11月23日,柯文哲在选前的宣传活动上,市民在大厦里向他挥手。
2018年11月23日,柯文哲在选前的宣传活动上,市民在大厦𥚃向他挥手。

素人政治的旋风

韩国瑜旋风出现之前,柯文哲是台湾近年来最典型也最成功的民粹政治人物。“民粹”其实是一个中性词,意指某些政治人物或政党批判传统的政治菁英和现存制度,认为自己最能代表所有的人民。民粹人物的出现以及获得支持,主要因为一般民众觉得政治菁英或者专家们都已和“民意”脱节,而希望选择一个不同于以往的人选。

2014年,柯文哲以台大外科医师、重症医学权威的身份参政,以直言直语、凡事坦白率直的个性,快速席卷台湾政坛,“白色力量”一时成为许多人们心中可以“超越蓝绿”的中道力量。尤其是,当时发生了一连串关于社会正义议题的社会运动(例如以陆军义务役下士洪仲丘受虐枉死而引起的“公民觉醒”运动和公民1985行动联盟),以及“集各种社会力量之大成”的太阳花运动,让许多人都想要找到一个“政治新希望”。

但实际上,太阳花运动进行前后,台湾人在政治态度上的最大转变,是对国民党的信任度大幅下降,但同时对民进党的信任度并没有显著提升。台北市过去一直都是泛蓝支持度稳定过半的地方,不过,在一连串的社会运动以及对马政府的不满之下,民进党开始考虑搭配一个清新“素人”形象的柯文哲来寻求“在野联盟”的可能性。2014年5月,再次当选党主席的蔡英文力主之下,最终绿营协调,由柯文哲和(民进党)姚文智进行整合民调,至6月则确定由柯胜出。在民进党帮助之下,柯文哲以政治素人之姿大败国民党候选人连胜文,在台北市这个公认为政治力量“蓝大于绿”的地方当选市长。

“民粹”其实是一个中性词,其出现以及获得支持,主要因为一般民众觉得政治菁英或者专家们都已和“民意”脱节,而希望选择一个不同于以往的人选。

柯文哲核心支持者的形象很清楚:年轻人,以及没有深刻政党认同的人,或说,对两大党都不信任的人。从许多媒体或者学术单位的民调中都可以看到,愈年轻的公民愈支持柯,而且在30岁以下的世代,他的支持率甚至可以超过七成

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政绩包括台北北门周围改建、改善西门町周边的西区门户计划、1280交通月票政策、托婴托幼补助增加、世大运,以及砍掉重阳敬老金等等,他最常强调的则是偿还北市公债。有网友整理出他做的事情有很多(但也有人说其实很多事情都不算是“特别”,还有针对“还债”也有不少的批评),一些全国性的调查中,柯的排名在全部县市长里大约都是在中段班,若做纵向比较,2016年以来的他的执政满意度是有些许提升。

然而,这次地方选举中,柯文哲却遭遇到重大的危机,甚至在选前几天不断地“告急”催票,这在过去很长时间是前所未见,而最后选举结果也的确是惊险万分。

2018年11月20日,柯文哲在台北大稻埕扫街拜票。
2018年11月20日,柯文哲在台北大稻埕扫街拜票。

统独、两岸上的绿白分裂

从席卷全台的白色力量,到惊险连任,这中间的关键在柯文哲自己。

首先,他背后的支援团队发生了变化。选举必须要有陆军和空军(陆军指的是与一般民众接触的组织动员者,桩脚,扫街拜票员等等;空军指的是宣传、媒体公关、舆论战、形象塑造、议题设定等等):4年前,柯文哲的“地面战”几乎全靠民进党的地方组织支援,空军部份则是由民进党派员为其特训政策论述、口语表达和肢体动作等等,并由有经验的选举操盘手进驻其团队。选后,柯市府内阁也有不少是来自民进党,例如副市长陈景峻就是民进党党员,对于一个素人来说,这样的选举动员及组织能力,是一般人所不能及的。

但很快的,柯文哲就开始和民进党产生各种冲突,许多政务官们最后和他不欢而散,有的是因为理念或政策观点不合(如汤志民与杨芳玲);有的是因为和柯最重要的心腹蔡璧如之间有冲突(如简余晏)。然而,对于这些离心表现,柯不仅不在乎,更常补刀批评说离开的人都是因为“无利可图”或“弃职潜逃”。

这4年来,他仍然没有组党、也没有自己的陆军地面组织,甚至,他也没有聘请专业的竞选团队,而是想要复制2014年5月时进行的素人海选模式。然而,4年前的幕僚们几乎全都和他分道扬镳,掌握行政权力的柯不只没有培养出固定的团队,也没能补上原本由民进党支援的专业政治工作者的空缺。柯文哲对自己“超越蓝绿”的吸引力太有自信的结果,最后就是选前告急再告急。

在组织和人事方面,柯除了没有自己的专业团队之外,又和曾经支援自己的民进党全面为敌,原因除了他个性使然之外,也有民进党内部在地方党团、基层组织与党中央之间的一些矛盾——反对与柯合作的声浪主要是由议员和地方里长带起的,他们拒绝再为柯的立场背书。

不过我认为,让这些矛盾关系“炸锅”的,主要还是柯文哲自己的意识型态和立场选择,事关他的政治判断力,包括他在许多地方都选择贴近国民党。例如在农业议题和台北农产公司的人事案上面,他选择和国民党的张荣味家族合作,之后更是不断地批判民进党,而且对于北农总经理吴音宁的批判惹来极大争议、甚至全面违背自己立下的原则,这些都是最后影响他支持度的重要原因。

让这些矛盾关系“炸锅”的,主要还是柯文哲自己的意识型态和[立场选择],事关他的政治判断力。

“超越蓝绿”是柯文哲的主要招牌,但是他自己在蓝绿统独立场上的游移,却是造成民进党与其绿白分手、决定自提市长候选人的关键。从2015年他和宋楚瑜结盟开始,就已有人质疑他的统独立场,到2017年他参加“台北上海双城论坛”时说出“两岸一家亲”(习近平2013年与萧万长见面时用语,随后并确认为统战基本原则),便埋下了民进党与他分手的引线。尤其是柯面对舆论质疑时反过来炮轰民进党,说民进党“不敢面对”,而“放我一个人去对付阿共”,并辩称自己已经事先送过论坛讲稿给国安会审查。但在2018年6月记者爆料指,他根本没有送过稿,并称后续报导遭到柯打压,引来“国际新闻记者协会”与“台湾新闻记者协会”发布声明,终至新闻自由的层面。

自从“两岸一家亲”发言后,柯开始出现更多的赞扬中国经济的言论,让愈来愈多“深绿”选民感到不安。民进党高层几次试图“做球”给柯,包括2018年1月蔡英文问柯什么是“台湾价值”(以探讨年底地方选举合作的可能),结果他以很戏谑的方式反问蔡这一问题,还说台北市长不需回答两岸相关议题(但他接受国际媒体专访时也一再讲到两岸);4月份的时候蔡英文讲得更明白了,“若要让基层觉得双方可以再合作,柯必须对台湾价值再确认”,“明示”台北市长选战民进党内有很多异议、且“合作派”已经快要无法说服“分手派”了——结果柯仍然继续避重就轻的风格,还暗指民进党双重标准

此时的柯文哲自信于不需要民进党的合作也可以赢得选战,他没有察觉(或不愿正视)民进党内对他有各种不满意。5月,民进党选对会正式提出启动征召候选人的程序,结束与柯文哲在市长选举上的合作关系。

2018年11月24日,柯文哲在投票所外排队投票。
2018年11月24日,柯文哲在投票所外排队投票。

柯在社会议题上的流失

撇除统独或两岸议题之外,柯文哲在社会议题上流失的支持率也不少。原本,在2014年,马英九第二任期内萌生的各种不满国民党统治的舆论与社会力量——包括中国因素、经济重分配、转型正义等——在太阳花运动中汇集、大爆发。随后的地方选举中,柯文哲作为这些力量的“代表者”顺势而上,如评论指出,“反国民党的各方社会力量,都可以在柯文哲身上找到天衣无缝的投射与期待”。然而,在柯文哲上任之后,他和绝大多数当年支持他的公民团体站在了对立面,比较大的争议有文资争议以及各种跳票社子岛开发争议、拒绝独立媒体沃草的邀访,以及对付陈抗团体等。

9月,柯宣布要为年金改革下受影响的军公教退休人员提供5万职缺,引发立场转变的质疑(2017年世大运开幕式遭反年改团体闹场,柯大骂他们之后又在脸书上一句话回呛支持年改者,并获得爆量的按赞认同)。10月,他明言支持妇联会和救国团等正在被不当党产处理委员会(党产会)调查的对象:“现在运作都好好的,以后不会再发生,你管它过去在干什么?”但这又跟过去他常强调自己是“二二八事件”政治受难者后代的立场大相迳庭,而他也在受到猛烈批评之后于隔天发文道歉。

不过,此时的网路和电视等主流媒体已经全然被韩国瑜风潮给占据,柯过去一直是媒体镁光灯焦点,但此刻却像忽然消失在网路世界一样,网路声量急骤下降。在选战的最后阶段,他再度强调统独是假议题,说要“蓝绿共生”,并且大打告急催票牌。

总的来说,柯文哲在蓝绿或两岸的观点转变,对某些人来说是务实与弹性,对有些人来说是没有核心原则、变色龙。从时间上来看,柯文哲在2014年称自己是墨绿;2015年说要超越蓝绿;2016年说出经典名言“垃圾不分蓝绿”;2017年讲了两岸一家亲;2018年不断强调台湾要摆脱蓝绿、走出新政治,但是却不断帮泛蓝政党或者有争议的政治人物站台(例如徐欣莹、林瑞图、陈政忠),向泛蓝争取支持的策略很明显。或许是他认定的台北市选民结构长期偏向泛蓝而使他这样选择策略,也有可能是因为他本来就比较偏向那些保守的价值(如:崇尚权威、以独裁者为师、质疑转型正义,认为经济发展优先于环保与文资保护)。

2018年11月25日,柯文哲开票之夜晚会,市民通宵等候结果。
2018年11月25日,柯文哲开票之夜晚会,市民通宵等候结果。

柯仍吸引中间选民

对于乘著民粹浪潮而起的政客来说,更重要的是真正掌权后如何治理、建立自己的团队,以及持续主导议程的能力。

在我看来,若把柯文哲当年的崛起,与现在许多老牌民主国家的右翼民粹政党(right-wing populist parties)兴起的现象相比较,其实并不特别,尤其当人们期待的是一个有别于传统政治人物的新选项;甚至说,政治素人、讲话坦率、常失言得罪特定族群、冲击传统的政党政治版图,这也和美国总统川普(特朗普)的风格有许多神似(当然,动员到的群众基础是不一样的)。如笔者前文所言,民粹是一个中性词,然而,对于乘著民粹浪潮而起的政客来说,更重要的是真正掌权后如何治理、建立自己的团队,以及持续主导议程的能力。

柯文哲在市长选举当中,对所谓中间选民仍然有很大的吸引力,尤其,先前已有研究指出,台湾人表态认定自己没有政党认同的比例创下新高、史上首度过半。如果我们用“东京奥运正名运动公投案”来推算泛绿选民人数,台北市有55万人投“赞成”东奥正名,扣掉姚文智的得票后还有30万票左右,合理推测这些票应该绝大多数都是投给了柯。根据笔者自己的观察,部份的“浅蓝”选民也会因为柯的意识型态较具有弹性、在某些方面仍然倾向自由派的价值而投给他。

不过柯文哲接下来必须考虑的是,如果真的要挑战总统选举,那么对两岸关系的态度可就没有丝毫的模糊空间了,浅绿的票还有可能再投给讲出“两岸一家亲”以及反对“转型正义”的候选人吗?若柯继续在各种立场游移,能拉到多少蓝营的票呢?如果柯真的要挑战大位,还能够不组织“地面部队”吗?假如柯要找合作对象,那该找谁呢?

柯文哲在2014年成为台湾政治的焦点人物,经过4年他仍然受到年轻族群的爱戴,但也显示出其政治判断的许多不足。在这次地方选举之后我们看到的是,泛蓝政党势力重组将围绕在另一个更大的“旋风”韩国瑜身上,接下来更可能发生的是国民党内的“建制派”与“非建制派”,还有各地方派系之间的对决,而柯文哲在台北市并没有撼动到泛蓝基本得票率。

泛绿这边当然也是面临巨大的党内权力重组,但这4年来柯在“深绿”选民与自己之间盖了一堵更高的墙。同时,所有人都要面对的是,当我们清晰可见的“红砖”(中国影响力)在各面墙的后面愈来愈高的时候,各政党与政治人物该怎么面对呢?对于柯文哲来说,这个问题是没办法像过去一样使出招牌动作(抓头)和台词(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就能解决的。观察柯文哲在政治光谱上的位置,仍然会是台湾政党政治版块变化与重组的重要指标之一。

(陈方隅,美国密西根州大政治所博士候选人、菜市场政治学共同编辑)

读者评论 13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柯會受中間選民期待是因為民進黨太噁心好嗎?兩岸一家親2015就說過了,世大運後還要拿出來批鬥?還有可恥的器捐案...大部分民眾都沒有統獨立場,只在意官員有沒有好好做事,每天那邊鬥來鬥去以為大家都是白癡嗎?

  2. 跟作者大大討論一事:
    你在文章對民粹的理解(「民粹」其實是一個中性詞,意指某些政治人物或政黨批判傳統的政治菁英和現存制度,認為自己最能代表所有的人民。民粹人物的出現以及獲得支持,主要因為一般民眾覺得政治菁英或者專家們都已和「民意」脫節,而希望選擇一個不同於以往的人選。),在政治理論上與左派民粹主義是比較近似的。但文章後面又把柯跟韓的崛起,放在右翼民粹主義在歐美的崛起的脈絡下來談。我認為這部分有待商榷,畢竟無論柯或韓,他們都沒把政治共同體訴諸一種種族的同質性想像,並藉此拒斥外族。也許把柯跟韓的崛起,跟西班牙的左翼民粹政黨Podemos比較,會更貼合一些。

  3. 這篇幾乎反映了民進黨對柯文哲的立場和perspective。

  4. 說柯文哲差點輸給自己,不如說民進黨四年來對台北市經營失敗,就想賺飽當年助柯文哲當選的政治利息。而國民黨依舊在吸引大多數中間派選民這問題上有著太多政治包袱。柯文哲或許在選票上差點輸給自己,但以一位無黨派的政治素人在四年內,做到與民進黨決裂後依然能同國民黨抗衡,在我看來,這是得勝了。

  5. 感謝作者的回答。我大致肯定您的論述,鏗鏘有力。只是作為端的忠實讀者,在“報導系列”看到如此的評論文章,還是有點遲疑。有趣的是,竟然有人看了您的文章還懷疑您曾支持過柯市長。

  6. 其實我還蠻好奇柯P跟陳水扁能不能拿來比一下,雖然乍看之下差很多,但我覺得他們都偏「談政績不談意識型態」;此外,套句顏擇雅的話,他們也都算是政治創業家。都沒看人寫過,是陳水扁太黑嗎XD

  7. 這篇應該就是原本投柯,但後來不投柯的人,內心的心路歷程吧~
    這次真的選的驚險,若不是公投投太久,使投票率下降,丁兄只要有上屆連兄的票,柯P連任幾乎無望。柯超越藍綠,施政上不見得要批評藍綠,畢竟最早的柯P,可是藍綠都去輔選阿!後期的柯P看得出來已不是政治素人,從批評藍綠卻操作議題,拉藍綠的票可以得知。另外,身邊的人來來去去無法久待也是一個隱憂。年輕人願意給柯P一次機會,希望柯P能堅守自己白色力量,真正超越藍綠,而不是在議題上游移,奢望拉游離的票。這次選舉結果已告訴你答案,這四年期望柯P就好好做吧~

  8. @dakecui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覺得想獨立就能獨立」的立場,但做為一個務實的獨派,很清楚知道中國有多強,此刻不能馬上獨立;但如果像你所說的,只是關注在提升實力,而忽視與中國在主權論述上的競爭,那我們的「實力」能夠擺脫中國的陰影嗎?又等到我們真的有所謂實力時,會不會國際社會早已認定台灣就是中國的一部分呢?

  9. 柯文哲選總統是假議題,我並不覺得他有錢可以去參選總統,連選市長都要賠錢了

  10. 我是作者,回應一下Kawakawa大大:
    評論文章跟報導文章是不一樣的。評論文章就是作者本人告訴大家他的立場、判準、以及事例,讀者們可以自行判斷這個立場和判準合不合理。
    對,我很明顯是站在批判柯p的一方,我提供的連結有部份是我自己的文章,例如,大家有機會的話可以檢視看看,我對柯p在農業議題上的政治判斷有沒有什麼問題。
    我本人的政治立場就是一個自由派,我的同溫層(在乎環保,轉型正義、人權、平權等議題)幾乎全都是站在批判柯多於讚美的立場。
    另外,一個媒體上本來就會有很多不同的觀點(理想上啦!還是有一些媒體是一言堂)我認為讀者們應該是可以自行判斷、吸收,或者批判才是。

  11. 我想不明白,為什麼總有人覺得想獨立就能獨立。沒經濟地位沒國際話語權,面對大陸現今的迅猛發展,怎麼想在現在也不存在獨立的可能性。當務之急難道不應該是提升實力以獲得話語權麼。有底氣說話聲音才大啊。

  12. 與“慘勝的條件”那篇相較之下,陳方隅該文顯得較為偏頗,由該作者提供的連結來看,似乎立場過於鮮明。請問,這是端新聞想要提供的資訊嗎?

  13. 若是以經營大規模競選所需的選票與支持率來看, 這篇的陳述, 很有深度也很值得柯P團隊( if 存在的話 )參考. 不過, 在藍綠論述夾殺之下, 仍然堅定熱情支持柯P的部分選民, 有很多卻是認同柯P 無視政治現實的新政治文化與行為 ( 如選舉模式, 費用, 利益之間避免掛勾, 務實與精實管理的執行力... )
    不選總統, 盡責於台北市民公僕的角色, 落實臺北市政府的施政, 才是真正實踐其政治理想與發揮影響的關鍵.
    若柯P在短時間內, 就選擇以白色力量 ( 缺乏團隊去打大規模的選戰 ), 去參選總統, 可能不容易成功之外, 也會耗掉其能量, 減損其在台北市長執行力與影響力的貢獻與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