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一名伞后遗民?廖韬和她的“六点”自救行动 但世上有无赌徒能“绰绰有余”,即是无论输赢都知道“没什么不好”?绰绰有余是《武士道》对勇气的注解,说的是“毫无顾虑、杂念,还有可容纳更多的心胸”⋯⋯
“风雨底下,我已经污糟邋遢”—— 解读戴耀廷的六个关键字 “以前研究香港法治,不会将香港法庭放在一个威权社会之下,但那一刻我如梦初醒,原来我们已进入威权时代,香港法院可能失守,这是我从来没有想像过的。”
评论|陈敬慈:从佳士事件看中国工会改革的结构性矛盾 佳士事件显示,工会改革的基本矛盾并没有改变:全总有组织工人的行政压力,但是又有政治上的考虑,以至不能支持真正维护权益的工人成为基层工会的领袖。但是佳士事件也显示了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出现了新的发展,即阶级斗争的主体出现了变化。
评论|彭丽君:六、七十年代风行世界的毛主义,洗了香港年轻人的脑? 六十年代的香港抗争文化本来就跟中国的政治状况和毛主义的传播息息相关,简单地把中国跟香港二分,或是把共产党看成是年轻人的思想荼毒和控制者,我觉得对当时的参与者和这段历史都不一定公允。
评论|六七与旺角——谈暴动罪的演化,与并列历史之可能 六七暴动后,成文法把暴动罪最高刑罚大大提高至十年,就算以简易程序治罪,最高刑罚也由两年提高至五年,因此才有我们今天如此夸张的判刑对比,不是当时司法机关轻判,而是立法机关后来把那把尺推高了很多。
评论|雨伞运动得与失:“伞后”香港青年更热衷参与政治了吗? 可以这样说,高度参与雨伞运动的年轻人在伞运后因为各种原因,都比以前更积极参与社会及政治事务,但其实他们并不指望政治参与可以对现时的政治制度产生实质影响,也对政治人物不抱很大信任或期望。
评论|“五月风暴”之后,法国街头示威运动何去何从? 法式示威自19世纪末诞生,历经百年,终于走到了尽头。虽然示威数量众多、诉求不一,却只不过是危机表征而已。法式示威曾经独具特色,如今却越来越泯然于诸国,而它所遭受的危机,也正是民族-国家和政治代议制所遭受的同样危机。
评论|北京大学,一所99岁大学的120载校庆 1990年代像是士大夫精神的延续,知识分子渴望游走庙堂,寻找“报国”的机会。2000年代的北大校园,成功地把士大夫变成了中产青年。而到了2018年,则是另一个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