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函:《罗马》——“失语”的保姆与无法跨越阶级的理解 阿方索卡隆用女佣的视角去观察和讲述,挑战了知识分子历史叙事下的不自觉的虚伪和忽视;同时,他的锋利中又有着人和人之间真诚的感情,市井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可能。
读者来函: 从《幸福绿皮书》读《在世界与我之间》——如何定义文明 钢琴家遭受无尽歧视后,临近崩溃边缘。他对著司机竭斯底里地说:“他们请我来演奏,只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品味,实现文明,而非真的能接受并喜爱我。”
读者来函:《流浪地球》随想——刘慈欣的电车难题 “正因为我表现出一种冷酷但又是冷静的理性。而这种理性是合理的。你选择的是人性,我选择的是生存,而读者认同了我的这种选择。他套用了康德的一句话,敬畏头顶的星空,但对心中的道德不以为然。”
评论|《流浪地球》评分攻防战:“弥赛亚情结”与另类民主实践? 回顾整个事件,只能说网友在太多的问题上有强烈的表达诉求,而中国大陆的舆论和政治环境没有给他们表达的空间。最终,一部电影和一个网站承载了原本不应该由他们承载的任务。
评论|刘冉:在污泥中描绘星空——作为科幻迷和国际主义者,我为何喜欢《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也许不是横空出世的里程碑,而是倒映在一地污泥中的星空:它几乎必然会被踩踏和扭曲,但毕竟为生活在沉重现实中的我们,展现了另一个维度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