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比》,以及永远对《芭比》不满意的你

明明已取得卓越票房,掀起了全球级别的讨论,超额完成了合家欢任务,却因为讲的是女性议题,而遭到最挑剔的评价
《芭比》剧照。图:网上图片
女性与女权 文化现象 电影 风物

玩具商美泰和我们,其实都心知肚明,芭比可以代表一切女权观点,但不可以不漂漂亮亮。

要讨论电影《芭比》于各个层面引发的性别争议,我们有很多视角可以切入,因为不同社群都对《芭比》不满意。

有拥护父权倾向的男性群体显然对《芭比》不满意,我们已经在轰轰烈烈的网络“破防”大潮看见了,他们认为女拳都要上天了;但对女权有比较深入了解和基础知识的女权主义者也不满意,《芭比》浅显温和,内容基础,老调重弹,给不了深刻的新鲜的启发;激进女权社群对《芭比》更不满意,因为角色们“服美役”,鼓吹外在形象美,还特别爱男人,基本观点都还是以前自由主义女权那一套。

资深影评人们不满意,因为《芭比》是简单的商业流水线公式喜剧,没有高深的可解读的手法和底蕴,却被普罗大众捧上天;酷儿群体有些人不满意,因为当中的酷儿形象虽然有,但刻板、脸谱又边缘化;关注种族议题的人士不满意,因为《芭比》很明显有白人女权的倾向,它基本只看见、阐释了白人女性运动者理解中的女权主义。

总之就是,这部在全球掀起极大讨论、创造票房奇迹的电影,所有人都不满意,但凡你读过点书,你都不能对这部电影满意。

电影避开了芭比产品的最大争议:电影十分强调芭比玩具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创造各个职业女性形象,但却对于芭比玩具本质上是一个聚焦女性穿着的换装游戏避而不谈。

你们都对《芭比》不满意

平心而论,上述大部分批评,除了一些不知道为什么很愤怒的男性之外,大部分都很有道理。

在正式上映之前,《芭比》的宣传很大程度上把整个故事隐藏起来,选用了一些看上去色彩缤纷、言行夸张到有点恶搞、带着无厘头气息的素材片段,让大众无法知道它的主题,推测它大概是一部无厘头低幼烂喜剧。揭开面纱之后,第一批观影者们有一个恍然大悟的过程: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备受性别争议、已经几乎被现代流行的性别文化所淘汰的形象芭比,竟然聊的是个女权议题,大家在对它没有期望的时候,竟然有了惊喜。后来讨论多了,带着女权议题期待的观众慕名而来,于是大家又失望了。

《芭比》剧照。图:网上图片
《芭比》剧照。图:网上图片

这种对女性来说已经熟到如置身鲍鱼之肆的经历,在芭比身上以一种新鲜体验的方式展现,颇有一个未接受过社会归训的自然人初次成为男性凝视客体的味道。

(剧透开始)《芭比》讲述的是生活在芭比世界的经典款芭比,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足跟著地、出现橙皮纹,甚至想到死亡。于是她离开这个女性为第一性的玩具世界,前往人类世界寻找自己的玩具主人,看看是主人的哪些负面影响导致了自己这些变化。在芭比世界,女性之所以为第一性,掌握着世界的权力,电影这样解释:由于芭比这个玩具本身创造是为了让女性能够想像自己从事各种职业,芭比本身就出了不同职业的款式,芭比可以是工人,物理学家,诺贝尔文学家得主,大法官,总统。而Ken被创造出来,则是为了成为芭比的男朋友。

经典芭比与Ken同行,前往那个人类世界,二人经历了不同的遭遇:芭比感受到真实世界女性身位客体第二性的现实,最后差点被重新装回盒子成为玩偶;而Ken则深入学习了父权制大杀器,满载而归。和主人母女一齐逃回芭比世界的经典芭比,却看见了一个已被父权制病毒全面感染的社会。从前在运动场驰骋的女性成了男性的拉拉队,总统给男人端起了啤酒,她们觉得这样好快乐。

后来母女用女性生存状态嘴炮给芭比们一个个反洗脑,芭比们再利用男性展示男子气概、矮化女性的趋向拉出空档重新夺权,最后还温柔鼓励了失意的Ken,鼓励他寻找自己,在芭比世界里实现了大团圆结局。而经典芭比则选择走一条困难的路,变成真人,到真人世界去体验更复杂的女性生命。

与其说这部电影是多深刻、尖锐的性别政治揭露和讽刺,不如说它更是一则浅显直白的寓言。它用最简单的镜头语言,表达基础直白的性别观点,有时候还打一些比方,有时候干脆直给。如果对基本的一些女权观点有所了解,不难在电影中读到各种各样的观点:一开始在芭比世界中,男女以镜像身位置换的状态出现,芭比拥有所有主体性,而Ken的存在意义,据他自己说,只有在芭比看着他时才有价值。这让人联想到现实世界的女性,很多无论取得怎样的成就,内心总有一个评价体系是自己受不受男性欢迎,是否在哪一个层面被男性选中。

而当经典芭比开始出现现实女性拥有的疲惫、衰老迹象时,我们开始嗅到一丝社会想像中“女人”的性客体模样被真实女性样态打破的气息。整部电影我最喜欢的三个片段,都发生在前半段芭比于现实世界的经历:第一段是在抵达人类世界的第一秒,芭比就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男性凝视,他们上下打量,吹口哨,这种从未有过的审视,让芭比从不解很快变为不安。这种对女性来说已经熟到如置身鲍鱼之肆的经历,在芭比身上以一种新鲜体验的方式展现,颇有一个未接受过社会归训的自然人初次成为男性凝视客体的味道。这也是《芭比》给我们展现的一个想像场景:假如有一个不在人类社会成长的女性初次踏足这片新鲜土地,她第一秒感受到的,是男性凝视。

另外两个片段则互为镜像。芭比和Ken分别深入感受人类世界,芭比坐在公园长椅吸收天地灵气,她看著身边周遭的所有女性,老的小的,坐着的走著的,快乐的悲伤的,她在那一刻看见了她们,共情和爱上了女性,转头流泪由衷地对一名老太太说“你很美”。这是一种独立于男性评价体系——美通常其实是在说性魅力——的审美,是一个从未被社会戴上男性凝视的审视眼镜的人,在讨论女性作为人的生命之美。

与此同时,Ken在观察这个社会的运作,电影用一段人类社会“男性重要场面”高速切换的男性蒙太奇,让观众和Ken一起注入了铺天盖地的男子气概力量,使Ken打通任督二脉,学到了人类世界最美好的知识——父权制。当然这段的重点,是用简单明确的镜头语言,让观众一秒体验到父权制在这个社会无孔不入的掌控,简洁有力。

芭比甚至在性别意识出现进步前就被抛弃。芭比早在小女孩开始懵懂地厌弃自己女性身份,跟随社会一起贬低女性气质的阶段,就已经被嫌弃了。

《芭比》剧照。图:网上图片
《芭比》剧照。图:网上图片

其实我也不满意

芭比系列是玩具巨鳄美泰公司最重要的产品,却也是极具争议的产品。和迪士尼(传统童话)公主形象类似,这些诞生于至少数十年前的儿童玩具,形象早已跟不上当代性别意识的发展,也常常不是年轻父母给自己孩子选择的玩伴。只会教会女孩要美美的,以找到相爱异性伴侣为人生目标的“幸福结局”,制造外貌焦虑⋯⋯

面对相似的批评,为了不被市场抛弃,迪士尼尝试通过各种手段重新定义公主品牌:一方面相对贴近时代需求的形象,例如冰雪奇缘的艾莎;一方面通过各种版本的再书写,尝试对已有的形象重新定义,如不断翻拍的真人版,如出现在《无敌破坏王2》中身穿现代便装、集体吐槽自己公主设定的公主们。种种尝试,有多奏效,多大程度处理了被批评的性别问题,见仁见智。

而芭比的形象更棘手,芭比甚至在性别意识出现进步前就被抛弃。芭比被嫌弃的时候更早,早在小孩觉得自己快要长大的时候,觉得粉色、蓬蓬裙等元素是“幼稚”“恶心”的时候,在小女孩开始懵懂地厌弃自己女性身份,跟随社会一起贬低女性气质,会把自己“像男孩子”“喜欢一些男孩子爱好”“跟男生玩得更好”挂在嘴边当作优点的阶段,就已经被嫌弃了。事实上,到现在还能看见网络上成年女性观众基于《芭比》画面上的女性气质而嫌弃芭比,因为觉得“很娘炮”,不适合自己。

当然,芭比那些身材焦虑和性别定型的问题是真实存在的,国外有不止一项研究证明了玩芭比玩具的女童更容易对自己的身材感到不满。面对可能会被时代淘汰的僵局,美泰急需将芭比重新定义。从这个意义上说,《芭比》是一则电影长度的玩具形象广告。于是我们在大荧幕上看到了这样翻天覆地的故事:最俱备刻板形象的芭比在讲高强度的女性议题故事,我们甚至看到美泰在剧情中给创作者作出了最大的让步。美泰公司高层全是男性被调侃,为了卖产品唯利是图的形象也跃然纸上,曾经停产的芭比一一出现。

但事实上,电影是避开了芭比产品的最大争议的:电影十分强调芭比玩具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创造各个职业女性形象,但却对于芭比玩具本质上是一个聚焦女性穿着的换装游戏避而不谈,甚至电影内也绝不提及芭比除了作为儿童玩具以外,在高端时尚界的角色——电影之外的宣传倒是很注重这点,主演衣服一套接一套。电影调侃了那么多个停产芭比,却对60年代引发争议的“保姆芭比”避而不谈,那个芭比配著一本名为《如何减肥》的小书,书中的内容只有两个词:don’ t eat,后来还跟了一个一个读数停在110磅的粉色体重秤。

电影唯独对于产品争议最大的容貌和身材焦虑轻轻放下:芭比总归还是要美的,每一个芭比都还是要精心打扮,激进女权指控的“服美役”停止是不可能的。

而就是从21世纪起,芭比玩具销售额日渐下滑,正是在2014年《冰雪奇缘》上映时,迪士尼换掉了玩具合作商美泰,更为新时代接受的艾莎玩具由另一玩具商生产。这些是《芭比》不敢太触及的范畴,电影对于各个层面的女性议题是都稍微涉猎了一遍,唯独对于产品争议最大的容貌和身材焦虑轻轻放下:芭比总归还是要美的,每一个芭比都还是要精心打扮,激进女权指控的“服美役”停止是不可能的呢,也不可能放下“美”这个评价体系,素颜的主演玛歌说觉得自己“不美”,被回应称“你很美”,还要有一句画外音调侃用玛歌做演员表达不了这个观点。

作为观众只能看着玛歌的素颜心想,那不然呢?明知道表达不了,为什么不用一段平均长相的演员情节来表达这个观点?美泰和我们都心知肚明,芭比可以代表一切女权观点,但不可以不漂漂亮亮。

《芭比》剧照。图:网上图片
《芭比》剧照。图:网上图片

如果真的要以女权主义视角来分析剧情,那么被轻飘飘处理的还有后半部分的性别战争的展开与结束。故事让芭比们假装崇拜自己的Ken,然后假装移情别恋,以此挑动Ken们内讧,瓦解男性组织。事实上,女权观念会认为,男性联盟根本不可能那么轻易被撼动,男性的权力连结是建立在对男子气概的互相欣赏,对女性和女性气质作为第二性别的物化和贬低上,以及错综复杂又兼顾的权力架构之上的,女性只能是这个体系中的战利品,她的青睐当然一定程度点缀男人的男子气概,但在权力的情境下,女性资源可以共享也可以抛弃,无损男性纽带。

事实上,无论古代近代,都有高位男性因为爱才敬贤割舍美妾的故事,这种“气度”被传为佳话,事实上不过是男性知道掌握权力的关键在哪里罢了,维系男性之间的联合对他来说更重要,而其中女性作为奖励,自主意愿从未被提及。哪怕男性联合纽带被切断,也是因为更复杂的权力争执。芭比中所谓“争美人而乱江山”的情节,董卓吕布因貂蝉反目,安禄山私通杨玉环起兵,都只存在于男性文人想像的污名化之中。

如果说这个剧情的走向还能说是我与创作者观点不同,或者我忽视了芭比世界本是一个玩具世界不该那么认真,那么接下来芭比安慰失败的Ken这一段,大概是引起更多人不满意的剧情了,“为什么还要安慰Ken,Ken就去死就好了啊”是不少人点赞的热门观点。在一部女性电影中,Ken成了一个成长故事线极丰富的高光人物,很多人看完《芭比》输出一堆观点后走出戏院,心心念念的都是Ken。

男主角对女主角所有糟糕的、低劣的伤害行为,本质上是因受过伤或不善表达而出现的笨拙的爱,而女主的能力和魅力足以穿透这些伤害,帮助男主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深情的男主,收获美满的爱情。

我理解网络对此的激烈反应,因为结尾这段剧情——如何处理一名父权男性的剧情——十分重要,甚至可以算是对《芭比》大致属于哪个流派的女权的定义关键。有一名女性影音博主是这样形容:创作者甚至不惜破坏整个电影节奏,也要加上这么一段声明,我们是很温和的,我们不是要对立;但哪怕如此小心翼翼,依然还是有很多男性心态失衡。

在故事的最后,影片将Ken学习父权制、在芭比世界建立父权制、夺取权力、奴役女性的过程,归结为他还是希望引起芭比的注意和爱,以及一些个人价值的缺失。我对于这种将男性对女性的权力剥夺归因为浪漫爱和性格缺陷的创作,感到十分失望,这一切又陷入了拉德威在1985年的研究著作《阅读浪漫小说》经常分析的文本模式:男主角对女主角所有糟糕的、低劣的伤害行为,本质上是因受过伤或不善表达而出现的笨拙的爱,而女主和他身边一般的女性不同,她的能力和魅力足以使她春风化雨,穿透这些伤害,帮助男主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深情的男主,收获美满的爱情。

我们在早年甚至现在的偶像剧依然在不断看见这种模式,这本质上是某种安慰剂,美化男性的行为,也一直在让很多女性用自己愿意相信的浪漫爱框架,去套用在男性的所有作为上。

Ken用父权制污染了一篇乐土、将权力从女性身上夺走、洗脑一整个社会的女性,这些我们在现实中都能找到对应的行为,被归结为是因为太爱芭比而失去自我,不,Ken,哪怕你是个玩具我也无法接受。

很难判断这一处理有多少是创作者或美泰的想法,毕竟从商业角度,Ken还是公司正在出售的玩具,而观点上也期待能取得最大公约数。而从创作角度,一开始Ken在芭比世界作为第二性的镜像定位,对应真实世界的女性,又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于角色结局的处置,鼓励Ken寻找自我,反过来可以说是鼓励真实世界的女性作为第二性寻找自我。Ken既是本体又是喻体,只能如此割裂了。

Ken用父权制污染了一篇乐土、将权力从女性身上夺走、洗脑一整个社会的女性,这些被归结为是因为太爱芭比而失去自我,不,Ken,哪怕你是个玩具我也无法接受。

《芭比》剧照。图:网上图片
《芭比》剧照。图:网上图片

但我还是有点满意

但是比起这些瑕疵,我更想强调的是《芭比》的出现还是让我感到分外欣喜,也很乐见它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讨论。在我的标准中,它当然是一部好作品。

“芭比也没有那么好”当然可以是某种真诚评价,但背后同时也可以有某种教育、资源阶层的身分影子。特别是在《芭比》的讨论无孔不入的时候,“芭比也没有那么好”甚至已经成为一句在观影之前就可以准备好的预判。因为,评价商业爆款没那么好,永远是最安全的显示品位的方式,因为商业爆款就注定了“没那么好”,没那么深刻,没那么进步,常常套模板,大都比较俗。

知识阶层看过多少电影,见多识广,要怎么批评都行,但一个附在喜剧上的大型玩具广告,能在大众层面让观众直观地感知社会各方面的性别问题,议题表达直通普罗的乃至下沉的世界,我觉得是非常了不起的。以上文那段用“男性力量注入”蒙太奇几秒钟就把父权展示明白了为例,我认为每一个瞧不起《芭比》的人都应该尝试一下,和教育水平与自己有落差的长辈解释什么是父权、女权人士都在争取什么有多难;而我也几乎没有见过之前哪一部作品可以在女性议题上这么大范围地做到这一点。

太多人瞧不起这种能让村口老人听懂诗的能力了,一部商业喜剧能让整个世界吵成这样不是没有原因和过人之处的,而如一位网友评论所说,我们当然可以在其他片子中看到更深刻、更辛辣的讨论,但这可能不是《芭比》的命题。一直留意性别问题的人们躲在自己的场域中互相争吵,但总有一些直白的创作,从流行文化层面上使这个问题被更多人关注到。

而它甚至是一部喜剧。上一部使我如此快乐的女性电影,还是2015年的喜剧《凸务madam(spy)》,讲述CIA一个大码身材的后勤女性机缘之下到前线卧底执行任务的故事。当然记忆中,它也在议题和完成情况上遭到一再审视:启用大码身材的女主角,是否在电影中嘲笑肥胖了?是否简化男性成为愚蠢的刻板印象了?笑点是否又太低级了?

关于女性的议题,常常被认为是不够“宏大”的议题,女性的严肃叙事不被看见,女性的幽默则被当作一个不上台面的玩笑。

《芭比》剧照。图:网上图片
《芭比》剧照。图:网上图片

在不同维度上,商业喜剧《芭比》面临著类似的轻视:在《芭比》的美学上,它面对著对粉嫩“低幼”的女性气质美学的轻视;在议题讨论的层面,它面临著来自知识阶层的命题和深度的轻视;甚至在剧种上,喜剧从来不如悲剧、乃至苦大仇深的文艺片“有逼格”,用幽默消解权威、用俏皮解构生活的能力,从来都被看做低人一等,特别在苦大仇深的东亚土地上,因而它还面临著格调歧视。《芭比》常常被用于和同期上映的《奥本海默》相提并论,后者被一些观众认为是更宏大的议题,表现方式更复杂晦涩,因此是更“高级”的作品。

而如果你喜欢《奥本海默》胜于《芭比》,则被认为是某种程度上更具有智识和格调的人。而由于《芭比》简单易懂,观点基础,所以是属于“一般观众”,是普罗下沉的,是难登大雅之堂的,甚至更糟糕,是“女人看的玩意”。当然,这也是部分知识阶层男性给自己找到的鄙视《芭比》的合适姿势,毕竟下沉市场的男性直接“破防”骂人,甚至被放在微博展览,但读书人当然是要从电影的“逼格”层面全面碾压,才能算骂得体面。

我想这些不同维度的轻视,大致都带有些共通的特质。这些元素,它们的特点都是边缘化的,被归类的,本质上就如同电影所讨论的议题“女性”一样。关于女性的议题,常常被认为是不够“宏大”的议题,女性的严肃叙事不被看见,女性的幽默则被当作一个不上台面的玩笑。作为无数由大IP改编的商业合家欢中的一部(我们或许可以从各种漫威系列开始数起),《芭比》明明已经取得了卓越的票房,掀起了全球级别的讨论,带来了足够多的笑声,超额完成了一部合家欢的任务,但却因为讲的是女性议题,手法、叙事、人设都遭到了最挑剔的评价,观点得到了最严苛的分析,有人说它太脱线,有人又说它太烂俗,有人说它太激进,有人又说它太保守。

总之,既要这个又要那个,已经努力做到了这样的成绩,还是没有人满意。就像女人在这个社会中的状态一样。

既然如此,我就仅代表自己,对不完美的《芭比》表示满意吧。

读者评论 23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電影避開了芭比產品的最大爭議:電影十分強調芭比玩具的設計初衷是爲了創造各個職業女性形象,但卻對於芭比玩具本質上是一個聚焦女性穿着的換裝遊戲避而不談。」
    我覺得其實電影沒有避開這個爭議,甚至它有台詞自我調侃,只是可能沒那麼明顯罷了

  2. 作者写的太好了

  3. 看到爛蕃茄上專業影評和一般觀眾評分都超過85%,再看看這篇文的開頭,我一整個黑人問號

  4. 作者稱一開始的 Barbieland 是一片樂土,並且對 Ken 如此的反感,實在有點好笑。不妨想一想,電影中一開始由 Barbie 主宰的社會,到底是女權的「理想國度」,還是對上世紀前半葉社會的鏡像反映?

  5. @啊蝦:你的这个观点其实也算是女权主义内部在讨论的焦点,也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激进团体所说的“服美役”相关理论。
    具体还请相关人士来论述吧,个人对这个理论理解不深

  6. 認同。勇敢、持平的文章!

  7. 首先,這篇不是影評,更像是一篇圍繞《芭比》展開的社論,而這篇評論應該是我至今在端看到過整體敘述最「凌亂」,也是行文最特別的文章,以至於自己居然破天荒地第一次去搜作者的背景。想了很久,也許這种凌亂暗暗契合了當前所有女性的心理狀態吧,被要求什麼都要做到最好,自己彷彿又對什麼都不滿意,總之就是反覆無常,戲中有句調侃,說有三個詞形容女性,crazy,dark,還有一個詞忘了。就個人而言,看完電影我對芭比是完全改觀,刻板印象裡這個玩具就是material girl的代名詞,沒想到她可以成為任何她希望成為的人,更不是男性的附屬,多麼正向,沒想到這篇評論又重新把芭比給污名化了。其實說找Margot Robbie扮演芭比會加重容貌焦慮、身材焦慮這點就挺怪,難道找一位相貌、身材普通的女演員就能代表沒有焦慮嗎?就像假設我覺得榴槤味道重,不喜歡,平常光買別的水果,對榴槤的厭惡實際沒有消除,只是掩耳盜鈴罷了,正面積極的想法應該是由自己來定義何謂「美」的同時,也要同時接納與自己對「美」有不同理解的群體吧。我這麼說有偷換概念的嫌疑,好像在試圖維護傳統認知裡面漂亮女孩的優勢地位,無所謂了,反正說啥都會有不同聲音,稍微再岔開點,大多數人喜歡貓還不是圖它的顏值,雖然也有醜貓大賽,又有多少喜歡貓的女性會考慮養不漂亮的貓呢,當然,貓也可能承載了女性自身的慾望投射。越抨擊男性的凝視,反過來就代表越在乎這種凝視,不管是否把它當回事,男性的眼光總在那裡,不增不減,君子沒多少咯,色胚稱才子、大男人橫行。不過說到底,上述種種局面的造成還是由於社會剝奪了女性的主體性,父權制罪大惡極,毋庸置疑。
    《芭比》也許不能讓資深影評人滿意,我一俗人倒覺得這部電影挺精彩的。剛看了數據,《芭比》在中國大陸上映兩周,票房尚不足兩億人民幣,在春節檔動則三十億的今天,這部外熱內冷的「小營收」電影居然就能逼出內地媒體人寫出這篇文章來,我是蠻好奇如果《芭比》再多收個兩三億,官方是不是也會耐不住寂寞,來點核爆級的評論呢。

  8. 在走出戲院時,我想到的是:「肯尼真是個巨嬰,但我竟然並不感到陌生,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我想我非常喜歡作者的論述,一部作品總該是有好、有壞,我們無法忽視他所帶來的影響力,他確實做對了什麼激發更多的關注;但他亦有不完備之處,對容貌焦慮的輕輕放下也確實存在。總之這大概是我最喜歡的一篇影評了,謝謝你撰寫!

  9. 一切社会阶级本质都是对资源的占有,只要资源的稀缺性没有改变,期待母系氏族社会能带来什么美好和谐温馨世界,那本质上就像芭比最开始的那个世界,不过是梦幻的泡影

  10. 我不认同电影的平权思想,在如今这个阶段女权追求平权没有意义,天平已经向男性倾斜太多,说追求平权只是遮羞布罢了。甚至我认为建立所谓的“母权制社会”也没什么不好,母权制社会跟父权制社会绝对不一样,男性天生的进攻性就决定了要使世界混乱

  11. 這麼多要求,挑挑揀揀,還不是因為厭女。 父權的手段不就是分化群體,然後互相傾軋。不割席這麼簡單的道理都不懂要怎麼能掀起革命?

  12. 片商對《芭比》十分滿意。
    荷里活電影唯一目標就是賺錢,票房上或商品上。

  13. 作者居然把電影開頭的barbie land稱爲一片樂土 LOL

  14. @FassB 同意,正如本文作者所說:太多人瞧不起這種能讓村口老人聽懂詩的能力。在我看來,很多進步運動在現在被指責為左膠運動,引起民粹的反彈,缺乏的就是這種能力。

  15. 我也不知道为啥互联网上很多人就破防了,可能是根本没自己去看吧,这个片除了互联网上常说的女性视角人文关怀之类的,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它在展现平权,以及表达“舍弃虚幻的幻想世界去追寻真实生命体验”这一点非常重要。我给这部片子的评价非常高。
    端的这篇文章其实写的略有不完整,而这个缺失的地方乃是揭示平权意义的重要部分,也就是这部电影开头的部分,比“芭比足跟著地、出现橙皮纹”更早的那一部分世界观塑造,那个讽刺性的开头——芭比生活在一个母系社会中,重要职位均由女性担任,“肯”们则在沙滩上(而且他们只拥有那片海滩)扮演着“沙滩男郎”的角色。这个讽刺性的场景充满粉红泡泡,但其本身显然就是父权社会的母系翻版而已,谈不上什么平权,这里我抛出第一个问题:女权主义者们,你们追求的是这样的世界吗?如果你的回答是Yes,那么你饯行的其实只是女本位的父权。
    当然如果回答Yes我就更推荐你去看了,因为这个世界在本质上也被芭比本人所击破了,芭比去了现实世界,这本质上就是对这种幻想中人造世界的突破。
    接上文,处于幻想世界这种境地的肯,在来到现实世界后接受父权思想后感到自己被尊重,其实这一点非常有意思,就是一个被长久压抑的性别客体,他在探索自身价值的时候如何给自己定位,是否会因此走向极端化,芭比对凝视感到不快,而ken却因为自己被注视认同而感到骄傲。其实在这个概念形象里,ken除了指代外观概念上的男性,你说其内里是男权(对应前文的母系社会)社会下女性的被压抑被物化(对应沙滩美男)的现实也不为过,我记得电影里有句台词,大意是芭比说我没有生殖器,而ken说我两者(男女双方的生殖器)都有,其实可以理解为这种思维模式的延续。当然本片诙谐的基调是否适合采用这种精神分析理论尚且摆在一边。
    可以说芭比在寻找自身的定位的同时ken也在寻找,或者说他在乐园建立男权社会的本身,其实是对原本制度的一种反面意识形态的实体化,所以我一直不太认同“乐土”这个用词,准确的来说,一个幻想出来的虚假的世界本身被更虚假而荒谬的概念所破坏,如同正负物质接触就会湮灭,而这一点非常重要,甚至可以是芭比出走到现实世界的核心。
    而正是这种打破,才是芭比从一个概念中的女人,从一个无论是从传统的取悦男性的理想形态还是本片中取悦女性“理想乐土”的走向现实的,不完美的,承受苦痛但最终能够形成自我认知的“人”的过程。去傀儡化之后她才能作为一个真实的人存在,所以她会衰老,会需要去看妇科,但是活着的实感,这个追寻本身就是有意义。
    昨天晚上看的,很多思绪还没写出来,欢迎交流

  16. “Ken用父权制污染了一篇乐土”应该改为“…一片乐土”吧?

  17. 芭比令人讚賞之處不是它的拍攝手法敘事技巧多麼的高超,有「逼格」,而是用最顯淺易懂的方式來向普羅大眾傳達了最複雜的社會議題之一。女權主義經常面對的批評/自省就是夠唔夠貼地,衹在知識份子中傳播的思想是不會轉化成社會層面的改變的

  18. 永遠能找到不滿意的點,幼稚低俗粉紅傻,擁有無上生殺權利的大陸廣電總局也是這個結論吧,所以片子得以順利各大中國影院,並在網上掀起這是不是女權主義片的討論。。。。
    這比討論芭比代表哪一種女權更好笑。。。
    相對同性戀或者其他,女權是當局打擊的超重點,仿佛出生率下降,不夠韭菜吃的全部罪過就是這個並可以完全掐死的權利上。我想應該會有人會為「芭比」負責的咯!
    這,不正是「芭比」存在的意義嗎?

  19. 萬惡都會哭泣而且還有聲音说道:

    寫真好!!!!!!

  20. 文章看哭了➕1。我还没有去看电影,但是作者的描述真是太棒了,感同身受,让我好想哪怕为了父权蒙太奇也要去电影院看看。

  21. 一邊看一邊哭,像看《芭比》時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