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纪行(上):抱着猫的右翼男人,破碎的和解梦想 先是瓦文萨的团结工会,接着换成共产主义执政党的克瓦希涅夫斯基,然后是卡钦斯基兄弟与和唐纳德·图斯克大战三个回合。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而“波兰政治的特色就是人们会很快抛弃旧的英雄。”
评论|杨路:欧洲的两难——维护市场竞争还是与中国举国竞赛? 欧盟面对中国的两难选择,正是当前国际经济体系的一个写照:经济玩法越来越“例外”的中国,即使本身没有颠覆国际经济体系的意愿,但正在迫使西方作出必要的回应。
一位匈牙利记者的“匈塞铁路”行:为何欧尔班如此推崇“一带一路”? 2400年都不能回本的铁路升级,匈牙利承担所有风险、中国获得所有好处……一片质疑声中,“一带一路”在欧盟内部的第一个大型基建工程,依然难产。
评论|戴思嘉:荷兰极右政治人物皈依伊斯兰教,“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 像克拉文这样,年届不惑之时,信仰立场发生几乎180度的转折,从伊斯兰教在荷兰的最激烈批评者,转而成为一个穆斯林,却令多数观察家瞠目。
脱欧、筑墙、黄背心——全球经济自由化的民主困局 这场纷乱,来自于全球化与自由主义的巨大副作用,社会在旧有的对立上再形成新的分歧,彼此交杂相错。由新自由主义引发的贫富差距、劳资对立、都市与乡村的反差,很快地延烧到其他连锁议题上,诸如移民、税制、环保和外交政策。
评论|法意外交风波:欧洲生病了,民粹主义有药吗? 这场风波与即将于五月举行的欧洲议会选举密切相关。意大利反建制政党既迫切需要在选前的关键时刻提升支持率,又希望建立新的政治同盟,以积蓄改变欧洲前进方向的力量。
读者来稿:他们搜集数据,将暴力痕迹与创伤可视化 伦敦一场大火后,法医建筑小组收集人们拍摄的现场视频,用3D模型展示。类似行动也发生在“北京切除”后,这种新型的证据搜集和呈现,能打破不透明、反事实的时代么?
评论|市长遇刺引发波兰反暴力浪潮,但和平与爱并不足以改变政治 一位在华沙的波兰朋友告诉我,她觉得暴力事件也许会成为改变波兰社会的一个转折点,让人们警醒并且团结起来,共同抵制政治中的暴力风潮。但这种感觉并没有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