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经济,习提出“以旧换新”和“新质生产力”,股市亦有回暖|Whatsnew

这些政策试图提升制造业附加值,让中国制造业摆脱薄利多销但质量不佳的旧有轨道。
2024年2月14日,中国山东青岛,一个孩子在青岛西海岸科技馆探索“镜子的秘密”。摄:CFOTO/Future Publishing via Getty Images
大陆 宏观经济 政治 社会 经济 金融

3月5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中国经济2024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5%左右。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中国2023年的最终 GDP 增长为5.2%。不过,彭博社的一篇报导表示,学界与产业界对这一数字存疑,不同专家估算的实际增长从1.5%到7.2%不等。

路透社的报导则指出,2023年,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房地产危机加深、通货紧缩风险加大以及需求不温不火令经济复苏前景黯淡。(延伸阅读:《降格为执行者的中国总理,和习时代转为逆风的“中场时刻”》)

在一年一度的“两会”上,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是热门问题。与会人士与舆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以及“新质生产力”。

“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是习近平2024年2月23日首次在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上提出的。

当时,他指“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要鼓励引导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3月6日,在两会上,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又在人大经济主题记者会上提出,下一阶段扩大消费的重点工作是推动汽车、家电、家装厨卫等消费品以旧换新。

“以旧换新”包括了刺激二手交易。3月7日公布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要求政府“支持二手商品流通交易”,包括发展二手车出口、发展二手电子产品交易、推行电动汽车电池回收体系、将二手电子产品内信息清除流程予以标准化等。(延伸阅读:《中国试图参考欧盟做法,应对电动汽车“大跃进”后的电池回收难题》)

此外,生产“耐用消费品”、“推动高质量耐用消费品更多进入居民生活”也成为重点,可以猜测这一政策的目的包括了提升制造业附加值,让制造业摆脱薄利多销但质量不佳的旧有轨道。

中国的二手交易市场近年来正在蓬勃发展。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二手市场价值约为1.55万亿元,较2021年的约1.3万亿元有所增长。

不过,推动“以旧换新”不只是推动二手交易,也包括了大规模的旧基础设施改建项目。其方案中提到要推动工业设备更换为更低碳的产品,还将对老旧的住宅电梯、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处理、环卫、城市生命线工程以及安防等设施进行大规模改造,类似改造也将延伸至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延伸阅读:《中国开年安全事故连发,南京火灾凸显“大整治”模式日渐无效?》)

共青团机关报《中国青年报》的报导引述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表示,“把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结合在一起,是统筹投资和消费、挖掘内需潜力的一个方面”。

除此之外,中国政府也希望通过此次行动,推动“节能降碳、超低排放、安全生产、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等方面的发展。

不过,文件中没有显示政府将如何获得财政能力推行这一政策,只是提到“加大财税、金融、投资等政策支持力度,打好政策组合拳,引导商家适度让利,形成更新换代规模效应。”

2024年3月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政协开幕式上饮茶。摄:Florence Lo/Reuters/达志影像
2024年3月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政协开幕式上饮茶。摄:Florence Lo/Reuters/达志影像

习近平与中国官方近期屡次提到的另一个新词是“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于2023年9月首次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当时他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此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与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又多次提及这一概念。

曾任重庆市市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黄奇帆在其文章中表示,所谓新质生产力包括“新制造”“新服务”和“新业态”。“新制造”涉及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的制造装备和新的信息技术五个领域,“新服务”重点在于镶嵌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当中,对全球产业链具有重大控制性影响的生产性服务业,而“新业态”重点在于全球化与数字化。

《华尔街日报》则在其报导中指出,这个口号不过是最高领导人换一种方式向各级政府传达:需要集中精力打造中国的高科技和制造业实力,这些能力被视为中国能否在竞争中胜过美国的关键。不过,《华尔街日报》指出,优先发展的三大产业——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和可再生能源——仅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5%左右,不太可能促进中国经济的整体性发展。(延伸阅读:《大国软肋还是弯道超车: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上的中国,还有机会赶超美国么?》)

除了“以旧换新”与“新质生产力”以外,中国股市也是外界最关心的经济问题之一。

自新年之后,中国股市终于摆脱一度濒临崩溃的状态。《彭博社》的报导指出,中国股市飙升20%,这表明在过去一年多次出现虚假曙光之后,遭受重创的市场可能正在走向更可持续的上升趋势。(延伸阅读:《数说疫后中国经济:封控解除一年后,在面临什么样的危机?》)

不过,中国两大交易市场2月20日宣布“持续加强对量化交易特别是高频交易的监测分析,动态评估完善报告制度。”《金融时报》表示,过去六个月,中国的量化基金受到了市场监管机构更严格的审查,他们面临政府要求他们停止长期抛售的压力。报导又指出,这场抛售导致中国股指较2019年的峰值下跌了40%以上。而《华尔街日报》则指出,“中央政府不能容忍国家队买入,却发现量化基金在卖出。”(延伸阅读:《高位站岗:为中国经济下行买单的人》)

值得留意的是新上任的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吴清在近日的人大记者会上提到,“没有投资就没有融资,没有买方就没有卖方,只有投融资平衡发展,资本市场才能够形成良性循环。”他又指出,“发行人必须是高质量的,上市公司首先要有良好的治理,有稳定的回报或者可以期待的成长性”,“一旦市场严重脱离基本面,出现非理性剧烈震荡、流动性枯竭、市场恐慌、信心严重缺失等极端情形,该出手就果断出手,纠正市场失灵。”

读者评论 1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经济下行,名词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