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论:洞穴寓言

“读者十论”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组精彩读者留言刊出。

【编者按】“读者评论精选”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会因应长度及语意清晰作节录或编辑。

1. 第十一个观察者,回应圆桌话题《香港“公务员Secrets”管理员被捕后掀专页关闭潮,你如何看社媒上的“秘密文化”?

我之前说过,权威主义和其他一些随之而来的东西会缓慢而不可逆的渗透进香港社会,破坏其公民社会,并将恐惧植入人心,其中最有害的一点就在于它不仅仅会禁止你说话,它还会让你形成说话之前“想想该不该说”的自我审查思维,而这种思维就是普遍畏惧和原子化社会的前提,而这一切都是权威主义本身所乐见的。

其实看到“引起或加深香港不同阶层居民间的恶感及敌意”这种口袋罪开始在香港被当作定罪的理由时,我就知道基本上是把舆论管理手段里最烂的那部分学过来了。

首先是定义不明:看起来这个罪名什么地方都能套上去,怎么用完全取决于执法单位。其次是执行范围不明:你永远不会知道这个罪名的边界在哪里。第三就是基本上难以进行抗辩,因为定义本身就很模糊,其中细节完全可被随意拿捏。最终形成严格立法,普遍违法,选择执法的人治而非法治环境。

说完罪行说说这个事情本身,端编辑提问“秘密专页是煽动虚假资讯及“起底”的温床,还是申诉监察的渠道?”我可以明白的说,匿名板出现虚假资讯不可避免,但这不是匿名板的问题,而是网络本身存在的问题,如同大陆互联网这种网络完全在后台实名,甚至显示ip的地方,谣言照样四处传播,网暴,开盒(起底)一个不少,所以我觉得谣言和匿名没有什么直接联系,只要有网络在就会有谣言,匿名确实会导致证实问题的难度加大,但是公民监督政府本身就是合理合法的权益,就算有谣言,证明自己清白的责任也在于政府本身。

这里我想提出一点细分的看法,网暴个人我是反对的,因为个人本身享有隐私权,他可以选择拒绝回答质问,且个人的力量十分有限,一旦受到网暴很可能成为势单力薄的那一方。但是政府不是,政府本身就是强力机构,其能力本身和个人不属于同一个层级的,不适用前者的说法,且政府属于公共机构,其决策会作用到所有公民身上,必须对公民的质问负责。

前面我说了匿名不能阻止什么,现在我说匿名可以做什么:匿名一定能保护申诉、监察、发声。这一点毋庸置疑,这就是世界上所有的政府都讨厌匿名化的原因(甚至包括美国政府),而且公务员secrets这种东西我第一次听说的时候是很震惊的,因为在大陆公务员能在匿名的秘密社区讨论政策,曝光失职行为这种事情是很难想象的。

但是反过来一想,这本来就是我作为大陆人的思维惯性,或者说“思维禁锢”,为什么公务员不能讨论政策?他们本身就是政策的执行者或者制定者,如果发现问题,那么他们首当其冲就要去质问,要去解决,公开。

公务员应该服务市民,但现在公务员在自己的主页上谈论问题或表明政治立场会有风险,这本身就已经是扭曲了的状况。现在竟然连匿名渠道都要封杀,恐怕只有“让所有人闭嘴”这一个理由,所谓“引起敌意”本身就是无稽之谈,敌意和裂痕如果本身就存在,掩盖并不能让它们消失,只有开诚布公解决问题才可以。

而一切试图将爆料或者问题模糊化、黑箱化、不可讨论化的举措,都要高度警惕。

2. Intelligentist,回应《帝国的同谋?——乌克兰战争阴影下被审视的俄罗斯文化

从沙俄到苏联,受大国沙文主义长久影响的俄罗斯,在物质上已经无法满足其巨大的野心和曾经的自豪感。两国已交战将近半年,军事上的冲突逐渐延伸到文化上的对立,乌克兰族人和俄罗斯族人必然会产生这种认知上的对立。而我个人感觉两个交战国的最初目的也变得越来越模糊,乌方在抵抗俄方进攻时,出现了贪腐支援资金的情况;而俄方也随着战争时间的延长,逐渐展现深陷战争泥潭的态势和国内思潮的兴起。交战开始时各立场的专家分析的头头是道,可是随着战争时间的延长,大概会有更多的人开始质疑这场战争的必要性,陷入了一种恍惚的状态。而这场战争所产生的后果,都压在了两个民众的肩上。

3. EricChan,回应《帝国的同谋?——乌克兰战争阴影下被审视的俄罗斯文化

但是老实说,我比较失望的是端到了开战快半年才略为提到俄国境内的“皇俄”团体们,以及支持俄国入侵乌克兰的民意。这股民意不是普京一人可以操弄的来的。中共所谓“收复台湾”的民意亦如是。如果这个战争的战火烧不到他们(比如俄乌战争中的莫斯科人,圣彼得堡人),那就更棒了。特别是黄俄,他们真的不是一群键盘侠,他们有钱 有人 在普京政权内也有一定影响力。去年的俄国皇室后裔在圣彼得堡的婚礼,不乏支持普京的寡头和外交部发言人到场出席庆贺,就连俄罗斯军方仪仗队也参与主持行剑礼的部分。

更直白地说,扩张主义本就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不论是古代还是如今的中国历史中各皇帝与朝代的功绩,击退外晦又或是开疆拓土本就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判断项。例如毛泽东的那首沁园春雪里列举的几位古代英主,处理宋太祖因早逝未能统一中原外,其余数人都有“开疆拓土”,驱逐/攻灭异族之功。 普京再一次公开场合跟一个小孩开玩笑说“俄罗斯的领土没有边界”,中国也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以前的殖民者会觉得自己是为贫穷落后的野蛮人带去了文明与教化,中国历史传统上也是这么认为的。乌鲁木齐的旧称“迪化”(就是台北迪化街的那个迪化),意指的就是“启迪教化”。

中国和俄国在历史上因为缺乏强大的海军,更因其大陆守势,没有像西葡英法等欧美诸国一样有大量孤悬海外的殖民地。但不代表他们没有进行领土扩张,更不代表他们没有在土地扩张的过程中压迫屠戮当地的原住民。而中俄就躲在他们近代史里“积贫积弱”的形象背后,逃避对自己扩张史和殖民史应有的反思。

4. ena,回应《潘源良x钟永丰:香港粤语与台湾客语,如何用“自己的语言”写流行歌?

啊啊啊啊啊太感谢端了,在网路上看到这个梦幻对谈举行,但地点在台湾,原以为无缘得知内容,结果居然在端看到文字版,太感人了QQ钟永丰先生对客语歌发展的爬梳极为详尽,看完获益良多。

已经忘了在什么机缘之下接触到台湾的客语歌,但作为一个客家人,在香港其实蛮难接触到很有族群特征的东西,除了偶尔回乡或者在父母的客语对话才会意识到自己其实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在网路上听到台湾居然有客语歌,虽然说用字和腔调跟自己惯用的不太一样,还满感动和震撼的。

陈永淘的歌声很温柔,歌曲题材比较偏古典文谣,最有印象是《水路》词曲都婉约优美。最近发现他近年有再出专辑,立即欣喜下单,填补当年相遇时唱片早已绝版的遗憾。

林生祥当时在交工乐队的《菊花夜行军》中的歌声嘹亮,唱出军人退役后归乡转业的徬徨;为女儿创作的儿歌汇集成《头摆头摆》;前阵子发行的《野莲出庄》也紧扣着农民转业和南洋新娘的主题,让我深深感受到对谈中所说的生活感。

难得的是生祥满多产的,平均一两年就会完成一个专辑,让人感受到他的天分和活力。我觉得最有心的是唱片附上的歌词小书有中英日的意思翻译,就算对语言不熟悉的听众也能了解到歌词的意思。

潘源良先生为达明一派填的词也首首经典,由《四季交易会》到近来的《今天世上所有地方》,都让人欲罢不能,感慨万千。愿潘先生在外一切安好。

5. Intelligentist,回应《“被烂尾楼选中的人”:断供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大陆百姓对拥有房子才拥有家的传统观念将卖房炒房推至了一个制高点。居民停贷的直接原因就是疫情,虽说我们都有储蓄的习惯,可也万万没有料到疫情会持续这么久,随着疫情管控和全球各地外贸环境的不稳定,或是停工或是停产,不稳定的收入来源是无法支持起像房产这样的重资产的支付的。

根本原因我还是觉得是房地产开发商这种 以贷养贷 的经营方式,如果仅是购买热情不高,可能就是资金流的循环周期变长,可是面对疫情这种黑天鹅事件,这种经营方式就会显得脆弱无力了。
住户看不到入住的希望停贷,银行收不到开发商应还的贷款,而开发商却无力偿还选择了做老赖。而当住户维权的时候,即使熟识法律法条,却发现每个部门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从而无处维权。

大陆这边甚至极个别城市(房地产作为支柱的地级市)的事业单位把买房作为指标分配到下面的职工去,这不同于政府对煤、油等原材料的统筹规划,这完全是赤裸裸的地方保护主义和违背市场规律的行为。房产岂是一个平常百姓可以轻轻松松购买的商品?麻烦部分地市的领导好好想一下哦~~~

6. Liuhuiming,回应《暴力镇压与健康码赋红:经济下行期的维权抗争能否突破国家的管控?

感觉某楼的评论巧合地佐证了第十一个观察者的论点,令我不由得联想起柏拉图的洞穴寓言。

山洞里被链子固定的囚犯,只能看到洞穴的内壁,不能转身。他们看不到背后的洞穴出口,也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出口,也不能看清自己和其他囚犯。在他们身后远处是燃烧的篝火,囚犯看见火光照亮的墙壁,却看不见光源。有人举著用石头和木头做的人体和其他生物模型来回穿梭。看著墙上闪动的光影,囚犯无事可做,只能讨论这些影子。他们相信影子就是真相,还从影子中钻研出一整套学问,并试图从它们的出场和动作中找出一系列的规律。

若一名囚犯被松绑,他可以转身走出山洞。因为习惯黑暗,阳光令他痛苦。等适应了自然光线后,他发现影子的真相。他回到洞里,告诉众人真相,众人却无法理解并发怒。就算他将众人释放,试图劝他们离开洞穴,众人依然相信内壁的影子,并将他杀死。

这同时也是今年台湾国中国文会考题目之一。人的求知本来应是只知其一,惟恐不止其一,复求知其二者,而独裁治理下最恐怖的是掌握教育并限制讯息来源,几十年几百年后,人会变成恶人言有其二也不足为奇。

7. c_s_tpehk,回应圆桌话题《台湾YouTuber阿翰拍广告模仿越南新住民口音,引发歧视问题,你如何看?

我在想,如果阿翰模仿儿化音的角色是一个被“丑化”的大妈,会被骂成这样吗?我感觉这种不对等的印象早就深深烙在每个人心中了。

还有一点是,运用刻板印象创作正是阿翰影片有趣的地方。台湾国语的房东太太、脸皱在一起的日本人、呆呆的小学生、头很油的宅女⋯⋯这些都很丑化,却也多少抓到大多数人心目中那个“角色”的精髓,坦白说放大这些特征的剧情正是有趣的地方。可能会冒犯、可能会丑化、可能有所谓的刻板印象,但这都是建立在你对社会认知比较健全为前提,才不会更加深你对这些角色的印象,因为你首先有判断,哪些是夸大、哪些是真实。

最后,我完全不希望阿翰这样的创作者因此被封杀、甚至再也不创作,其实如果他这种创作方式踩到目前政治正确的底线,那我更希望他不要接政府部门的案子,回归自己的频道让想看的人自己看。就像我前面说的,你必须有对社会一定程度的认知,你自然能判断哪些是挪用夸大,“歧视”自然就能稍微避免。

8. _寓,回应圆桌话题《台湾YouTuber阿翰拍广告模仿越南新住民口音,引发歧视问题,你如何看?

一个社会对于这类“模仿”形式的表演或者是所谓“地狱梗”玩笑的容忍程度都考验著社会风气对于族群和特定议题如何进行更好的处理。不只是YouTube上的影片,更多脱口秀节目也会锁定某族群或是特定身分的特征来进行模仿或讨论(最常见的是男人女人、黑人白人之间的差异)。

此次争议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他以自身的生活观察经验进行了诠释。他本人的表演初衷并非恶意;而从团体的角度来说,有没有可能是社会上对他们的歧视与差别待遇始终未有改善,因此造成相对应的防备心态呢?

9. rsk,回应圆桌话题《圣女贞德在英国戏剧被塑造成非二元性别,你如何看背后的性别权力争议?

撇开性别(还是女权?我不懂分)角度,单以创作而言,我觉得不成问题。但批评理由,当中有 // 改写女性历史,消除属于女性的荣耀,从而否定女性的力量和历史地位。// 是几成问题的理据。将这个逻辑反转,难道“亚瑟王众所周知是女人”等同消除“男人的力量和历史地位”?越强调所谓“荣耀”,往往意味当中之“虚”。就像某大国崛起的文化自信,成了的闹剧一样。去回创作而言,将某人(文中是贞德,但用是歴史上男性名人也能成立)塑造成“非二元性别”,未必是丑化,或者是文中所用“削弱”。两者能否成立,很大程度创作者功力问题,而无观看这套戏剧,不好评价。但批评“消除女性的荣耀”的人,估计大多连这套戏剧也无看过,我觉得这才是问题所在。以历史人物创作,是否一定要依据历史?这就要看创作意图判断。举个例子,以太宰治和三岛由纪夫以主角的“腐”作品,“依据历史”的话,如何创作?不管如何依据历史,反正都有“想像”在其中,那就不是“历史”。

10. Nathan0129,回应圆桌话题《四川未开发网红打卡地山洪暴发造成伤亡,网路平台应否监管危险景点帖文?

在一个完美的世界里面,网络监管者全知全能,可以分辨每一项在平台出现的信息真伪,然后做出判决,决定哪些对人有益,予以保留,对有害信息予以删除。

但事实并非如此:1. 平台不可能有足够人手去做这种工作和及时阻止散布。2. 平台不可能每次都有正确的判断,甚至如果交由他们去审批的话,大部分操作员的判断都可能是错的。(怕出事,宁枉勿纵的心态将会很普遍)3. 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把这个权力,屏蔽,禁言,封锁的权力交给一群我们对他们毫无认识和监管的人手上,而祈求他们不要滥用吗?

另外,在这次事件里面,政府已经尽了努力阻止悲剧发生,毕竟成年人都有承担责任的能力,这事情不能怪其他人,这只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了。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0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目前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