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廣場

潘源良x鍾永豐:香港粵語與台灣客語,如何用「自己的語言」寫流行歌?

「語言不只是一個議題,語言本來是一種生活,而生活的載體其實是人,怎樣可以發揚光大?其實取決於裡面的人」

2022年8月7日,潘源良與台灣詩人、詞人鍾永豐受邀在台北飛地書店進行一場對話講座,他們分別用粵語及客語創作,講座題為:「為光音作證:譜寫母語詞,寫出粵語和客語的情感之音」。

2022年8月7日,潘源良與台灣詩人、詞人鍾永豐受邀在台北飛地書店進行一場對話講座,他們分別用粵語及客語創作,講座題為:「為光音作證:譜寫母語詞,寫出粵語和客語的情感之音」。攝:陳焯煇/端傳媒

講座整理 端傳媒實習記者 鄭又禎

刊登於 2022-08-13

#客家歌#對談#廣東歌

【編者按】近年多位香港文化人移居台灣,也包括粵語歌經典詞人潘源良。文化遷移與在地文化之間,常發生多種撞擊與對話。8月7日,潘源良與台灣詩人、詞人鍾永豐受邀在台北飛地書店進行一場對話講座,他們分別用粵語及客語創作,講座題為:「為光音作證:譜寫母語詞,寫出粵語和客語的情感之音」。主持人為同樣由香港移居台灣的張潔平,以下是對話記錄。

潘源良,有香港「浪子詞人」之稱。累積作詞逾千,與香港流行樂眾多歌手皆有合作。2015年在香港紅館舉行「最愛潘源良是誰作品展」演唱會。 2019年獲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CASH)頒發音樂成就大獎。1984年開始為多套港片編劇。曾執導《戀愛季節》(1985)、《聖荷西謀殺案》(2018)等電影。

鍾永豐,出生於美濃菸草家族的詩人、詞人,90年代參與美濃反水庫運動,曾任臺北市客委會主委及文化局長等公職。與林生祥合作八張音樂專輯,曾獲金曲獎最佳製作人、作詞人等。

張潔平(下簡稱張):非常開心可以邀請到鍾永豐和潘源良兩位經歷豐富、都擁有跨界經驗的作家,也是作詞人、文化工作者。今天想聊聊語言、歌詞與詩的創作,馬世芳老師曾說,他覺得廣東話寫到歌詞裡好像有種特別的緊湊,語言密度是高於台語跟他熟悉的客語,他自己做為一個不熟廣東話的人從旁聽到的感覺會覺得非常奇妙。為什麼呢?這裡就涉及到大家對母語的理解。廣東話可能之前在香港是主流語言,但之後的香港不見得;客語在台灣一直不是很主流的語言,所以客語入歌就有種要在文化上恢復身份的動力,背後反映到的社會、文化、情境的變化其實非常多層次,所以今天很開心邀請到兩位,可以聆聽兩位的見解。

許冠傑《鐵塔凌雲》。
許冠傑《鐵塔凌雲》。圖:影片截圖

廣東歌是香港的秘密花園

「《橄欖樹》說為了什麼我要去流浪,《鐵塔凌雲》就說無論我到過什麼地方,都還是覺得香港好。70年代就是香港人、台灣人,希望去世界探索的時期。」

潘源良(下簡稱潘):我生在1958年,就是民國47年,大概有記憶的年份已是60年代了。這次我想挑一個切入點來講,就是「粵語歌的台灣元素」。我之前曾在一個書展講過一個題目是「粵語歌詞的流浪旅程」,這個流浪旅程也蠻長,原來可能是國語,後來廣東的大戲、粵劇傳到香港來,在香港有很多不同的衝擊,包括美國、西方的或日本的,還有台灣,然後慢慢發展成為香港的流行曲。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