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论:人生意义的战斗

“读者十论”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组精彩读者留言刊出。

【编者按】“读者评论精选”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会因应长度及语意清晰作节录或编辑。

1. VitleySingurQ,回应《疯狂对谈:妈的多重宇宙,还是妈的多重悖论?

我其实觉得,我们一看到美国电影主角是亚裔,是lesbian,就开始讨论刻板印象、LGBT、亚裔的家庭文化……是一种政治正确过敏的表现。

就好像“屋子里走进来一个外国人,于是我们大家不由自主地盯着看了起来”。当这样的场景可以不断复现的时候,那我们对外国人的心态就始终抱着一种“他者”的心态。

我感觉这个电影里女儿的lesbian身份更像是一个冲突的由头,而不是剧情的主体,母女的矛盾缘起完全可以替换成种种不同的东西,而不影响这部影片的表达。所以我会更期待看到一些电影主题的讨论,因为这部电影的核心矛盾不在于表面的母女矛盾,在我看来,核心是在我们这个时代,如何和虚无主义对抗。

大家也提到了,bagel显然是一种虚无的象征,女儿有一大批拥趸,他们坚信一切都没有意义,女儿用来论证的观点也常常在生活中能听到:宇宙那么大,有那么多平行宇宙,我做的一切都不重要。

生活没有意义,信仰崩塌给人带来的打击,远远超过死亡,就如Alpha Waymond所说的,这场战斗输掉的后果远比死亡更可怕。因为这是事关人生意义的战斗。因此片中爷爷和女儿的对抗实际上根本同东西方无关,爷爷代表着一种无效的高压政策,寄希望于把女儿的虚无主义扼杀在萌芽中。

但是就如尼采预言的一样,在上帝死掉之后,在虚无主义的蔓延是不可抑制的。而这恰恰允许女主角以一种“超人”般的姿态,用旺盛的生命力重新获得生活的意义。

从这个角度来讲,说最后的解法是“爱”是过于笼统的。“旺盛的生命力”才是女主角最大的武器,那些“信仰”虚无主义的女儿小跟班,女主角让他们一个个发现了生活中值得热爱的东西,重新获得了意义感。

对于女主角和女儿的最后矛盾,用“爱”来化解虚无主义很难说是“老套”的解法。带来剧情最后转折的爱不是女主角对女儿的爱,是女儿对女主角的爱————如果你真的相信一切都没有意义,为什么你要来找寻我呢?————因为没有人能真心信仰虚无主义,没有人能真的拒绝所有事物的意义,他们只是害怕再受到伤害而已。而正因如此,只有当女主角愿意完全接纳女儿,女儿愿意转身聆听女主角的心声,两个人的情感连接才得以重建,虚无主义才得以驱散。

2. Lannie,回应《《旁观者3》:真空中的反乌托邦

我只玩过beholder1和2,最开始玩反乌托邦游戏与其说是猎奇、更不如说是现实的一种宣泄。游戏,只要打下去好像总会通关的,但每天早上睁眼的生活却是看不到未来的黑暗。我对beholder1更加印象深刻,因为最开始我想按我的想法做一个纯粹的好人,我不会去举报、会偷偷买违禁品,结局是妻离子散,我的孩子因为没钱而病死在我的怀里。第二次,我吸取教训,开始维护这个荒唐的社会,我做了一切能做的事,向上级报告、构陷造谣、来换取我自己的生存,这样操作的结局也是悲剧。

Beholder2出的时候我远远没有之前那么敏感了,长时间关注社会新闻的无果而终、友邻禁言删帖炸号、奇怪的敏感词、我开始变得钝感,用迟钝来保护我的心理健康。

beholder2的时候就感觉到有点可笑,游戏只是一个设定,所有制作商对反乌托邦的想象永远追不上我荒唐又麻木的生活,生活已经如此痛苦,我为什么还在游戏里受苦呢?游戏可以卸载、进度可以重来,但我的生活是没有办法重来的,我不得不认清现实,我二十岁的生活在日复一日的核酸中、在对绿码变黄码的惧怕中、在突如其来的“自主隔离”中再也不会重新来过。

3. MJEA,回应《《旁观者3》:真空中的反乌托邦

作者对《Beholder 3》的评论让我不禁联想到米兰·昆德拉对《1984》的批判:它的流毒在于将一种现实无可挽回地缩小在它纯政治的范围内,而且只局限在这一范围的否定面上……不管他的主观意图如何,奥威尔的小说自身就构成了极权的精神的一部分,构成了舆论宣传精神的一部分。它将一个可恨的社会的生活缩减(并教人缩减)成了它的罪孽的简单罗列。

《Beholder》系列当然不是反乌托邦主题游戏的滥觞,但它所面临的问题与其他反乌托邦主题作品是一样的,即,作者为什么要创作一部新的“反乌托邦”作品,是为了表达和反映什么东西,还是仅仅把它当做商品甚至噱头?对于《Beholder 3》来说,如果是前者,它做得完全不够好;如果是后者,那么它也不免陷入昆德拉所说的“极权精神的一部分”,像是乔装成游戏的政治思想,但在某种意义上,连这种政治思想开发者们也没能做到独树一帜,反而陷入了对经典反乌托邦作品的符号化,甚至不及前两作,这是令人颇为失望的。

但讽刺的是,尽管昆德拉批判奥威尔和《1984》,批评捷克人把“可怕的四十年”奥威尔化,以至于把回忆和思索全部装进了一套仅限于政治的话语之中,然而现实里,我们的生活的确被人为逼迫著奥威尔化:越来越多的禁忌词语,泛滥的实名认证与面部扫描,被隔离的人,无处安放与表达的感情……很难说是生活催生出了反乌托邦作品,还是反乌托邦早就刻进了生活中的一切。

4. EricChan、天上人间,回应《“坦克蛋糕”直播后消失的李佳琦:因无知而触犯政治禁区的悖论

EricChan:之前赛雷不也是因为忘了把CNN宣传片里的坦克人画面剪掉就直接拿来用结果被封一年吗😂。其实到了今天,64在大陆是否还是一个很禁忌的话题,我个人还是存疑的。有越来越多的人都接受了“64如果不被镇压,中国就会成为下一个俄罗斯”的论述。但是中共并不愿意维持冒话语权旁落的风险,一旦放开讨论,不论最终讨论的结果是支持还是反对,讨论的结果都不再是由自己掌握了。“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中共现在的宣传部门还是一群油腻男掌控的。

天上人间:@EricChan:我个人感觉六四之所以在中共那里提都不能提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这件事是邓坦克干的,当年文革跟大跃进之所以能够在被涂上厚厚一层白粉以后放出来,是因为邓坦克公开否定了毛腊肉的路线,所以这两件事能够被侧面当作毛的黑料用来佐证否定毛的正确性,但至今还没有公开否定过邓的路线。

第二个:我记得中共把“革命”这件事抬到非常崇高的地位,像在课本上之类的,而六四的参与者恰恰跟中共对于革命志士的描写很像,而且还是几乎没有污点的那种,然后相较之下镇压的党卫军就跟描述中的腐朽的旧社会一模ㄧ样打压志士,我觉得他们可能怕放出来了(哪怕经过粉饰过)也会有人去进行比对,然后对共产党产生怀疑,所以才不敢放。

5. barronpixy,回应《王浩岚:美国枪击案泛滥,民意高涨,为何控枪仍然虚无?

文章只就美国政治体制作批评,并描述拥枪支持者为“对神圣的拥枪权抱有狂热信念”的邪教人士,但没有探讨两方支持者都有狂热且不符现实的理想。

反对枪权的人也并不是齐心一致,支持全面禁枪亦不是民意主流。只有“加强枪械管制”是最得大多数人同意的观点。但怎样加强?加强那方面?美国社会暂时没有,也许永远都没有共识。

文章断定拥枪支持者只是少数狂热分子利用制度漏洞维护自己利益。但实际情况是主流民意并不认同禁枪,连唯一共识都只是口号,无法凝聚更多支持者。

其实很多现行的枪械管制措施,像缩减弹匣容量,扇形握把等,正正是不了解枪械的人为了选票所做的荒唐举措。要用枪犯法的人能轻易改装枪枝绕过这些限制,这影响了守法公民自卫的能力,但同时又没法阻止不怀好意的人。所以反对枪支的人连枪都不了解,如何能推出一套能行之有效的管制措施?

6. Johnnycheung,回应圆桌话题《印度一名女子宣布“自婚”嫁给自己,以婚姻表达自我接受,你如何看?

承不承认我认为不重要,这是一种自我肯定,自我能够接受我觉得挺好的,这个目的就是让自己更加幸福的去生活,有那么一句文案不是说嘛?——爱自己是终生浪漫的事业。

7. Hawk_L,回应《Kindle宣布退出中国:一场阅读变革的发生与沉寂

我反而觉得Kindle系统不开放、内置web browser差劲、和以低价贱卖阅读器来锁死读者使用单一平台购书的营商手法,才是多年来窒碍全球电子书,甚至电子纸普及的凶手之一吧!

因想护眼,我一直都想买电子阅读器,奈何Kindle掣肘甚多、网上资讯(例如 端)早已不比出版物差、定位在消闲阅读而非看公司文件或教科书这实实在在的用途、到2020年代还没有彩屏等等原因,令我这些阅读量不多的人,更不想买一部只有单一用途的机器。电子阅读器只有一小撮看书量高门槛的书迷使用,电子纸开发回报不理想,全球只有元太科技有造电子纸(虽说是华人之光),价格多年居高不下,使得这种省电、护眼的屏幕没法普及到每一个人身上。

到最近看到上文提到的另一品牌有出产运行Android的彩色电子书,可以看YouTube、可以画画、可以下载Play Store的apps,根本是用彩色电子纸的平版,虽只有100dpi,但也心痒痒。

我看Kindle若不向这种电子纸平版的方向走,不过几年它的阅读器就给人唾弃,只剩下网上书店。

8. ena,回应圆桌话题《戴普安柏案:TikTok的审讯、全程直播以及迷因化的家暴痛苦,你如何看案件衍生的现象?

其实就是让这个充斥着进步白左和厌女的社会多一件可以用来作为武器的“铁证”。离婚早期尊尼何尝不是被主流媒体钉在耻辱柱上?那时只有安柏空口白牙的指控,尊尼就丢了的演出机会起码两三个,片商都因为要政确而抛弃了他,安柏还好端端待在水行侠呢。后来互相提告拿出证据,舆论才实现了翻转。说到底却,支持哪一方的人大多不会轻易改变想法,只是在证据对自己站的那方有利时发声狂欢,另一方就被逼闭嘴而已。厌女者多了梗图素材,但也就是那样,他们并不会因为多了或者少了这个案件而在厌女方面严重或减轻了 。公开庭审起码让广大民众认识到一段关系走向毁灭时会有多坏,有机会思考自己被家暴该如何应对。我个人来说讨厌安柏到现在还试图捆绑女权的发言,是觉得自己是女人就该无条件被呵护秀秀吗?

9. Chloechloe、无名无头,回应圆桌话题《戴普安柏案:TikTok的审讯、全程直播以及迷因化的家暴痛苦,你如何看案件衍生的现象?

Chloechloe:尊尼特普在此案件胜诉理应不会影响到广泛的家暴受害者。

先论amber Heard 究竟是否受害人?Amber Heard 输官师的原因包括:1. 未能提供有力证据证明曾经被尊尼特普虐打( 甚至未能出示任何医疗报告证明身体曾受伤害, 反观尊尼特普 大方邀请医疗专家上庭给证供而且他手指现时伤势依然非常明显; 尊尼特普庭上展示了一条录音片段,当中 amber heard承认打了他, heard 则未能展示类似证据)2. amber heard 庭上作供时前言不对后语自我矛盾。

总括而言,其实尊尼特普胜诉并非amber heard口中的女权运动倒退或象征家暴受害者再无法获得公义, 而是 一个当法庭运作时必然产生的现象 - 法庭有权查证谁才是真正受家暴的人( 而非施虐者)。

无名无头:@Chloechloe:非常同意。请好律师跟听他们话是很重要的,还有法庭不是表现演技的地方。JD那边证人证词证物一致与论点相符,又特意安排美女律师盘问AH,每题环环相扣,步步进迫,让她不能说被男人欺负。相反地,AH律师自己object自己提出的问题,;总是问一些不能以是/否作答的是否题(只换来专家证人回答THT IS INCORRECT);每个路人甲证人都问人家是不是为了15分钟上电视出名的机会(在网路时代又何止出15分钟的风头),真的曲线证明了AH有多著重出风头才可以问得出,人家就是看不过眼你说谎才出庭好不好。

10. 乌云,回应《不想回忆、未敢忘记︰在香港、在台湾、在海外,看到悼念六四的那点光

香港和台湾的记者现场都写得好,香港写到了个体在这种特殊环境里的面貌,台湾写到了集会上意识形态的分裂,这两点都很重要。从海外和台湾的集会现场看,不论来源有多“大中华”,三十多年来六四确实已经是香港本土政治里的一部分,香港人在各地都还是承担著记忆和传承的角色,香港议程也在爬头。台派觉得六四和台湾无关,不知是否妥切形容为有点像当时香港本土派与支联会之间的辩论。保留争辩六四是否与台湾本地有关的权利,从今日香港看过去奢华的自由,希望台湾能好好辩论一下。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0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目前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