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讀者評論精選」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條精彩讀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會因應長度及語意清晰作節錄或編輯。
1. VitleySingurQ,回應《瘋狂對談:媽的多重宇宙,還是媽的多重悖論?》
我其實覺得,我們一看到美國電影主角是亞裔,是lesbian,就開始討論刻板印象、LGBT、亞裔的家庭文化……是一種政治正確過敏的表現。
就好像「屋子裏走進來一個外國人,於是我們大家不由自主地盯着看了起來」。當這樣的場景可以不斷復現的時候,那我們對外國人的心態就始終抱着一種「他者」的心態。
我感覺這個電影裏女兒的lesbian身份更像是一個衝突的由頭,而不是劇情的主體,母女的矛盾緣起完全可以替換成種種不同的東西,而不影響這部影片的表達。所以我會更期待看到一些電影主題的討論,因爲這部電影的核心矛盾不在於表面的母女矛盾,在我看來,核心是在我們這個時代,如何和虛無主義對抗。
大家也提到了,bagel顯然是一種虛無的象徵,女兒有一大批擁躉,他們堅信一切都沒有意義,女兒用來論證的觀點也常常在生活中能聽到:宇宙那麼大,有那麼多平行宇宙,我做的一切都不重要。
生活沒有意義,信仰崩塌給人帶來的打擊,遠遠超過死亡,就如Alpha Waymond所說的,這場戰鬥輸掉的後果遠比死亡更可怕。因爲這是事關人生意義的戰鬥。因此片中爺爺和女兒的對抗實際上根本同東西方無關,爺爺代表着一種無效的高壓政策,寄希望於把女兒的虛無主義扼殺在萌芽中。
但是就如尼采預言的一樣,在上帝死掉之後,在虛無主義的蔓延是不可抑制的。而這恰恰允許女主角以一種「超人」般的姿態,用旺盛的生命力重新獲得生活的意義。
從這個角度來講,說最後的解法是「愛」是過於籠統的。「旺盛的生命力」才是女主角最大的武器,那些「信仰」虛無主義的女兒小跟班,女主角讓他們一個個發現了生活中值得熱愛的東西,重新獲得了意義感。
對於女主角和女兒的最後矛盾,用「愛」來化解虛無主義很難說是「老套」的解法。帶來劇情最後轉折的愛不是女主角對女兒的愛,是女兒對女主角的愛————如果你真的相信一切都沒有意義,爲什麼你要來找尋我呢?————因爲沒有人能真心信仰虛無主義,沒有人能真的拒絕所有事物的意義,他們只是害怕再受到傷害而已。而正因如此,只有當女主角願意完全接納女兒,女兒願意轉身聆聽女主角的心聲,兩個人的情感連接才得以重建,虛無主義才得以驅散。
2. Lannie,回應《《旁觀者3》:真空中的反烏托邦》
我只玩過beholder1和2,最開始玩反烏托邦遊戲與其說是獵奇、更不如說是現實的一種宣泄。遊戲,只要打下去好像總會通關的,但每天早上睜眼的生活卻是看不到未來的黑暗。我對beholder1更加印象深刻,因爲最開始我想按我的想法做一個純粹的好人,我不會去舉報、會偷偷買違禁品,結局是妻離子散,我的孩子因爲沒錢而病死在我的懷裏。第二次,我吸取教訓,開始維護這個荒唐的社會,我做了一切能做的事,向上級報告、構陷造謠、來換取我自己的生存,這樣操作的結局也是悲劇。
Beholder2出的時候我遠遠沒有之前那麼敏感了,長時間關注社會新聞的無果而終、友鄰禁言刪帖炸號、奇怪的敏感詞、我開始變得鈍感,用遲鈍來保護我的心理健康。
beholder2的時候就感覺到有點可笑,遊戲只是一個設定,所有制作商對反烏托邦的想象永遠追不上我荒唐又麻木的生活,生活已經如此痛苦,我爲什麼還在遊戲裏受苦呢?遊戲可以卸載、進度可以重來,但我的生活是沒有辦法重來的,我不得不認清現實,我二十歲的生活在日復一日的核酸中、在對綠碼變黃碼的懼怕中、在突如其來的「自主隔離」中再也不會重新來過。
3. MJEA,回應《《旁觀者3》:真空中的反烏托邦》
作者對《Beholder 3》的評論讓我不禁聯想到米蘭·昆德拉對《1984》的批判:它的流毒在於將一種現實無可挽回地縮小在它純政治的範圍內,而且只局限在這一範圍的否定面上……不管他的主觀意圖如何,奧威爾的小說自身就構成了極權的精神的一部分,構成了輿論宣傳精神的一部分。它將一個可恨的社會的生活縮減(並教人縮減)成了它的罪孽的簡單羅列。
《Beholder》系列當然不是反烏托邦主題遊戲的濫觴,但它所面臨的問題與其他反烏托邦主題作品是一樣的,即,作者為什麼要創作一部新的「反烏托邦」作品,是為了表達和反映什麼東西,還是僅僅把它當做商品甚至噱頭?對於《Beholder 3》來說,如果是前者,它做得完全不夠好;如果是後者,那麼它也不免陷入昆德拉所說的「極權精神的一部分」,像是喬裝成遊戲的政治思想,但在某種意義上,連這種政治思想開發者們也沒能做到獨樹一幟,反而陷入了對經典反烏托邦作品的符號化,甚至不及前兩作,這是令人頗為失望的。
但諷刺的是,儘管昆德拉批判奧威爾和《1984》,批評捷克人把「可怕的四十年」奧威爾化,以至於把回憶和思索全部裝進了一套僅限於政治的話語之中,然而現實裡,我們的生活的確被人為逼迫著奧威爾化:越來越多的禁忌詞語,氾濫的實名認證與面部掃描,被隔離的人,無處安放與表達的感情……很難說是生活催生出了反烏托邦作品,還是反烏托邦早就刻進了生活中的一切。
4. EricChan、天上人間,回應《「坦克蛋糕」直播後消失的李佳琦:因無知而觸犯政治禁區的悖論》
EricChan:之前賽雷不也是因為忘了把CNN宣傳片里的坦克人畫面剪掉就直接拿來用結果被封一年嗎😂。其實到了今天,64在大陸是否還是一個很禁忌的話題,我個人還是存疑的。有越來越多的人都接受了「64如果不被鎮壓,中國就會成為下一個俄羅斯」的論述。但是中共並不願意維持冒話語權旁落的風險,一旦放開討論,不論最終討論的結果是支持還是反對,討論的結果都不再是由自己掌握了。「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中共現在的宣傳部門還是一群油膩男掌控的。
天上人間:@EricChan:我個人感覺六四之所以在中共那裡提都不能提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個:這件事是鄧坦克幹的,當年文革跟大躍進之所以能夠在被塗上厚厚一層白粉以後放出來,是因為鄧坦克公開否定了毛臘肉的路線,所以這兩件事能夠被側面當作毛的黑料用來佐證否定毛的正確性,但至今還沒有公開否定過鄧的路線。
第二個:我記得中共把「革命」這件事抬到非常崇高的地位,像在課本上之類的,而六四的參與者恰恰跟中共對於革命志士的描寫很像,而且還是幾乎沒有污點的那種,然後相較之下鎮壓的黨衛軍就跟描述中的腐朽的舊社會一模ㄧ樣打壓志士,我覺得他們可能怕放出來了(哪怕經過粉飾過)也會有人去進行比對,然後對共產黨產生懷疑,所以才不敢放。
5. barronpixy,回應《王浩嵐:美國槍擊案氾濫,民意高漲,為何控槍仍然虛無?》
文章只就美國政治體制作批評,並描述擁槍支持者為「對神聖的擁槍權抱有狂熱信念」的邪教人士,但沒有探討兩方支持者都有狂熱且不符現實的理想。
反對槍權的人也並不是齊心一致,支持全面禁槍亦不是民意主流。只有「加強槍械管制」是最得大多數人同意的觀點。但怎樣加強?加強那方面?美國社會暫時沒有,也許永遠都沒有共識。
文章斷定擁槍支持者只是少數狂熱分子利用制度漏洞維護自己利益。但實際情況是主流民意並不認同禁槍,連唯一共識都只是口號,無法凝聚更多支持者。
其實很多現行的槍械管制措施,像縮減彈匣容量,扇形握把等,正正是不了解槍械的人為了選票所做的荒唐舉措。要用槍犯法的人能輕易改裝槍枝繞過這些限制,這影響了守法公民自衛的能力,但同時又沒法阻止不懷好意的人。所以反對槍支的人連槍都不了解,如何能推出一套能行之有效的管制措施?
6. Johnnycheung,回應圓桌話題《印度一名女子宣布「自婚」嫁給自己,以婚姻表達自我接受,你如何看?》
承不承認我認爲不重要,這是一種自我肯定,自我能夠接受我覺得挺好的,這個目的就是讓自己更加幸福的去生活,有那麼一句文案不是說嘛?——愛自己是終生浪漫的事業。
7. Hawk_L,回應《Kindle宣布退出中國:一場閱讀變革的發生與沉寂》
我反而覺得Kindle系統不開放、內置web browser差勁、和以低價賤賣閱讀器來鎖死讀者使用單一平台購書的營商手法,才是多年來窒礙全球電子書,甚至電子紙普及的兇手之一吧!
因想護眼,我一直都想買電子閱讀器,奈何Kindle掣肘甚多、網上資訊(例如 端)早已不比出版物差、定位在消閒閱讀而非看公司文件或教科書這實實在在的用途、到2020年代還沒有彩屏等等原因,令我這些閱讀量不多的人,更不想買一部只有單一用途的機器。電子閱讀器只有一小撮看書量高門檻的書迷使用,電子紙開發回報不理想,全球只有元太科技有造電子紙(雖說是華人之光),價格多年居高不下,使得這種省電、護眼的屏幕沒法普及到每一個人身上。
到最近看到上文提到的另一品牌有出產運行Android的彩色電子書,可以看YouTube、可以畫畫、可以下載Play Store的apps,根本是用彩色電子紙的平版,雖只有100dpi,但也心癢癢。
我看Kindle若不向這種電子紙平版的方向走,不過幾年它的閱讀器就給人唾棄,只剩下網上書店。
8. ena,回應圓桌話題《戴普安柏案:TikTok的審訊、全程直播以及迷因化的家暴痛苦,你如何看案件衍生的現象?》
其實就是讓這個充斥着進步白左和厭女的社會多一件可以用來作為武器的「鐵證」。離婚早期尊尼何嘗不是被主流媒體釘在恥辱柱上?那時只有安柏空口白牙的指控,尊尼就丟了的演出機會起碼兩三個,片商都因為要政確而拋棄了他,安柏還好端端待在水行俠呢。後來互相提告拿出證據,輿論才實現了翻轉。說到底卻,支持哪一方的人大多不會輕易改變想法,只是在證據對自己站的那方有利時發聲狂歡,另一方就被逼閉嘴而已。厭女者多了梗圖素材,但也就是那樣,他們並不會因為多了或者少了這個案件而在厭女方面嚴重或減輕了 。公開庭審起碼讓廣大民眾認識到一段關係走向毀滅時會有多壞,有機會思考自己被家暴該如何應對。我個人來說討厭安柏到現在還試圖綑綁女權的發言,是覺得自己是女人就該無條件被呵護秀秀嗎?
9. Chloechloe、無名無頭,回應圓桌話題《戴普安柏案:TikTok的審訊、全程直播以及迷因化的家暴痛苦,你如何看案件衍生的現象?》
Chloechloe:尊尼特普在此案件勝訴理應不會影響到廣泛的家暴受害者。
先論amber Heard 究竟是否受害人?Amber Heard 輸官師的原因包括:1. 未能提供有力證據證明曾經被尊尼特普虐打( 甚至未能出示任何醫療報告證明身體曾受傷害, 反觀尊尼特普 大方邀請醫療專家上庭給證供而且他手指現時傷勢依然非常明顯; 尊尼特普庭上展示了一條錄音片段,當中 amber heard承認打了他, heard 則未能展示類似證據)2. amber heard 庭上作供時前言不對後語自我矛盾。
總括而言,其實尊尼特普勝訴並非amber heard口中的女權運動倒退或象徵家暴受害者再無法獲得公義, 而是 一個當法庭運作時必然產生的現象 – 法庭有權查證誰才是真正受家暴的人( 而非施虐者)。
無名無頭:@Chloechloe:非常同意。請好律師跟聽他們話是很重要的,還有法庭不是表現演技的地方。JD那邊證人證詞證物一致與論點相符,又特意安排美女律師盤問AH,每題環環相扣,步步進迫,讓她不能說被男人欺負。相反地,AH律師自己object自己提出的問題,;總是問一些不能以是/否作答的是否題(只換來專家證人回答THT IS INCORRECT);每個路人甲證人都問人家是不是為了15分鐘上電視出名的機會(在網路時代又何止出15分鐘的風頭),真的曲綫證明了AH有多著重出風頭才可以問得出,人家就是看不過眼你說謊才出庭好不好。
10. 烏雲,回應《不想回憶、未敢忘記︰在香港、在台灣、在海外,看到悼念六四的那點光》
香港和台灣的記者現場都寫得好,香港寫到了個體在這種特殊環境裏的面貌,台灣寫到了集會上意識形態的分裂,這兩點都很重要。從海外和台灣的集會現場看,不論來源有多「大中華」,三十多年來六四確實已經是香港本土政治裏的一部分,香港人在各地都還是承擔著記憶和傳承的角色,香港議程也在爬頭。台派覺得六四和台灣無關,不知是否妥切形容為有點像當時香港本土派與支聯會之間的辯論。保留爭辯六四是否與台灣本地有關的權利,從今日香港看過去奢華的自由,希望台灣能好好辯論一下。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