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台灣日報六四週年

不想回憶、未敢忘記︰在香港、在台灣、在海外,看到悼念六四的那點光

六四33週年,亦是香港第3年沒法自由地公開悼念六四死難者。無論人在哪裏,忘不了的,年月也不會蠶蝕。

端傳媒記者 何冶、余美霞、李易安 特約撰稿人 王紀堯 實習記者 鍾健華、趙傑 發自新加坡、台北

刊登於 2022-06-04

#八九六四#六四週年#六四恥辱柱#維園燭光集會

六四33週年,是香港維園沒有合法集會的第3年,亦是首次無人申請舉辦集會。過去的大型悼念活動,建構香港人30多年來的集體回憶和身份認同。現在沒有支聯會,沒有傳統儀式,每個獨立的個體,在這時代重新拷問自己,悼念六四的初心是甚麼?那份觸動或憤怒又是甚麼?在香港、在台灣、在世界各地的人們,正努力延續八九六四的回憶,薪火相傳。

失去星星點點燭光、歌聲、花束和記憶分享的維園,仍然能在角落挖掘到市民留下的紀念。有人將一副淺白色的民主女神相倚放在維園柱子邊。有人將手機燈打開,把手機塞在背囊口袋,也有人把發光的手機架在自行車上,一路推着車走。微小的、零落的燈光包裹着維園。

對港人Alice(化名)和David(化名)來說,身體力行的紀念在未來不會中斷,「如果封銅鑼灣,都可以的,我就行灣仔、天后啦,」二人毫不猶豫地回答。「我覺得還可以出來,就出啦。」Alice笑着說,隨後語速慢了下來,「如果香港去到一個出不來的情境,都很慘.......」David立馬接話,「我覺得醒目(聰明)些囉,費事煩,行近(警察)就熄燈囉。」

港人Claire一家三口參加在台北舉辦的悼念六四活動,「雖然來到這裏不一樣,但希望都能夠繼續紀念這件事,不能說是遍地開花,但至少有薪火相傳的效果,都希望讓他(兒子)知道中共政權如何對待這些追求民主的學生。」

2022年6月4日,香港維多利亞公園,被警方封閉的球場。
2022年6月4日,香港維多利亞公園,被警方封閉的球場。

人民自發悼念,警方驅趕清場

六四週年的前幾天,警方召開記者會,指有人涉嫌煽動非法集結,並於3日晚11時封鎖銅鑼灣維園6個足球場和籃球場範圍,較2021年更早封鎖往年集會的主要場地。

6月4日清晨伊始,維園已被層層鐵馬包圍,主要入口均有大批身穿防刺背心的警員駐守及巡邏。維園外停放十數輛警車。下午4時,銅鑼灣維園一帶佈有上百警力,主要街道停有警車。通往維園方向的東角道被橙帶圍封,警方設置記者區,記者只能在指定範圍進行直播和拍攝。前支聯會常委趙恩來手持花束,在東角道被警察搜身、要求出示身分證,其後被要求離開。

入夜7時半,警方宣布整個維園和外圍行人路為「保安行動區」,佈置大量人力在維園入口驅散和截斷行人,不少市民只能離開維園入口,或繞着維園外側行走。因為無法進入維園,甚至無法靠近,許多市民走到維園對面的圖書館,隔着一條馬路,從高處拍下空蕩蕩的維園。

社民連主席陳寶瑩、外務副主席周嘉發及成員余煒彬,於晚上7時半到達銅鑼灣記利佐治街。3人一字橫排,戴着畫上交叉(X)符號的純白口罩,面向怡和街進行默站。3人僅站立數分鐘,隨即被在場警員帶往封鎖區進行盤問、搜身及登記個人資料,陳寶瑩被警方盤問期間,提及默站是因為悼念六四,無意煽動任何人加入行動。惟封鎖區內的指揮官不接受陳寶瑩的解釋,喝令即時離開,並稱如繼續留在現場及進入維園範圍,將即時以煽動他人參與未經許可的非法集結罪作出拘捕。3人決定往天后方向離開。

2022年6月4日,香港,社民連成員余煒彬被警方車離現場,其後獲釋。
2022年6月4日,香港,社民連成員余煒彬被警方車離現場,其後獲釋。

三人離開時接受記者採訪,封鎖區內約20多名警員突然蜂擁而上,稱要「護送」3人離場,混亂之中,余煒彬被警員帶上警車。端傳媒記者向現場警方傳媒聯絡隊查詢余煒彬被帶走的理由,惟警方喝令所有記者離開現場,不准查問細節。

陳寶瑩一直向隨行身邊的便衣警員查詢,方得知警方以「安全考量」為由,先將余煒彬帶走,當時仍未能得知是否進行拘捕,陳寶瑩直斥警方的行為匪夷所思,「會不會(我們)向前進時又少一個?完全不能理解是甚麼一回事。」

陳寶瑩與周嘉發最終被帶回銅鑼灣港鐵站出入口離開,陳寶瑩對警方的安排表示無奈,但不得不接受。她步進站內前表示,前社民連主席及前立法會議員梁國雄(長毛),在20多年前的2000年5月31日,身處獄中寫下關於悼念六四的詩句,「縱令我手無燭光,難禁眾心悼國哀」,來對比20多年後的今天,身處牢獄外的尚有自由空間的人竟也點燃不了燭光,「但我相信,只要燭光在心中,燭光不滅,人心不死。」

社民連前主席吳文遠於晚上9時許指,余煒彬被送上警車後,載離現場後獲釋。

2022年6月4日,香港銅鑼灣,一名市民被維多利亞公園前駐守的警察驅趕。
2022年6月4日,香港銅鑼灣,一名市民被維多利亞公園前駐守的警察驅趕。

而相較2021年,今年聚集在維園外的人更少了。

20多歲的Alice和30多歲男友David,緩慢繞着維園外側散步,他們打開手機電筒,把手機舉在胸前,走近警察就熄燈,遠離後再開燈,如此往復。Alice和David在中學時期得知六四的歷史,在還有維園紀念集會的那些年,兩人會與家人或同學一起到維園參與悼念,八九年的學潮所追求的價值觀是驅動他們紀念六四的原因。隨着香港經歷不同社會運動,他們覺得香港變了許多。Alice說,在雨傘運動之前,會覺得能為中國舉辦奧運會感到開心,但之後發生的社會事件,讓她覺得香港已是「新香港」。在教育界工作的Alice,觀察到教育界出現很多變化,相比自己的成長過程中,現時學校內多了不少愛國或國安教育。

兩人從沒想過維園「連行都無法行」。回憶起2021年,他們還能進入維園入口,也能隨着人流繞着維園走。「以前大家還會一起開燈,但今年多數都是單兵出現。」David說,今年受警方行動影響很大,令市民多了恐懼。Alice則感受到身邊的人疲憊了不少,疲憊來自社會政治環境,也與持續兩年半年的疫情有關,「許多事變成在心中,行動上......可能只是instagram分享story了。」

不過,正是因為急遽緊縮的社會空間,讓David覺得更需要堅持紀念六四,「需要讓人知道,還有人介意這件事。如果一個半個做少少野,無論是行下街還是點下燈,都能讓人知道還有人記得這件事。」

2022年6月3日,銅鑼灣記利佐治街的電話亭內有電子蠟燭放在電話上面,之後警察很快將其清走。
2022年6月3日,銅鑼灣記利佐治街的電話亭內有電子蠟燭放在電話上面,之後警察很快將其清走。

26歲的Lucy是一名港漂,今年的六四,她繞着維園走着。她看到有兩個人舉着手機燈,沒走20米,就被警察攔截。她感到憤怒和悲觀,「看到新聞有位女士拿着空白的A4紙,都會被攔下。這些證明了,紀念六四公開的行動已經比較難。」

不過,Lucy也看到行動的個體。在維園的某處,一位老人隻身站在鐵馬前,舉着寫有「射殺學生者 不容擁槍械」單張。「挺勇敢的,」Lucy說。她也看到跑步的人,衣服背後印着一串數字「5、6、7、X、X」(X為空白)。「還是很多人有良知,有歷史記憶。」

小時候,Lucy的父親告訴她關於六四的歷史,她在中學就學會用VPN翻牆、使用維基百科搜尋關於六四的歷史。在大陸讀大學時,Lucy看到一篇外媒報導提及「坦克人」,倍感震撼,「我看到一個孤零零的、手無寸鐵的人,站在一整列坦克前。他明明知道自己是以卵擊石,仍然有面對的勇氣。」

身處大陸的時候,Lucy通過在Twitter關注海外民運人士,很早得知香港維園有紀念六四的慣例。她希望自己能有機會參與紀念集會。不過當她來到香港時,香港已失去紀念六四合法集會的空間。「我覺得香港和大陸最大的不同,是言論自由,可以談論大陸不能談論的事情,比如六四,還有公民精神,我覺得在八九之後大陸沒有了公民精神。」

何謂公民精神?「清醒的知道,黨、國家、政府三個是完全不同的東西。作為納稅人,不應該是必須忠誠政府,而應是有權利監督政府。』Lucy也欣賞香港的民主精神,「像14、19年,很多人有意識站出來反對非常不公義的東西。」

對於未來,Lucy想盡力做點什麼,「因為家人朋友還在內地、會有風險。我想找合適的度,去做點什麼紀念六四。」

至晚上8點半,銅鑼灣記利佐治街靠近維園的路段人頭攢動,亦有警察現場要求行人離開,並警告市民在現場逗留有機會被檢控。一輛車牌號碼為「US 8964」的跑車停在紅綠燈路口,有不少市民過去合影,跑車車主被交警問話。同一條街上,一輛車牌號碼為「ER 894」的卡車停在路邊,車內無人,警察將卡車圍起,拿著手電筒照向車廂內。

2022年6月4日,銅鑼灣街上有市民亮起手機燈悼念。
2022年6月4日,銅鑼灣街上有市民亮起手機燈悼念。

不時有市民被警察帶進封鎖區搜身、檢查背包。晚上9點10分,一位身著黑衣、提著寫有「撐住五十年不變」等文字的帆布袋的婆婆被警察帶進封鎖區域檢查,婆婆隨後跌倒在地及哭喊,最終被警察帶上警車。

社運人士劉山青則因在維園內穿着寫有「悼念六四」字樣的李旺陽T恤,被警方以「煽惑他人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為由拘捕,被帶返北角警署。

警方指,截至晚上11時半,共拘捕5男1女,年齡介乎19至80歲,分別涉嫌「煽惑他人參與未經批准集結」、「阻礙警務人員執行職務」及「藏有攻擊性武器」。維園則在6月5日0時30分解封。

此前,零星拘捕仍在發生。警方於6月3日早上以涉嫌「煽惑他人意圖造成身體嚴重傷害」罪名,拘捕一名59歲保安員,稱他在社交平台惡意發布針對政府及警隊的仇恨言論,包括鼓吹於6月4日進行非法集會、趁機進行犯法行為包括殺警。

而往年六四前夕,有藝術家會在銅鑼灣以行為藝術方式悼念六四。3日晚,藝術家三木表演作品《離騷》,躺在地上,用嘴咬住高長的雜草。藝術家陳美彤則使用馬鈴薯進行行為藝術,期間被警察制止,疑涉公眾地方行為不檢被捕。

4日下午,有女版長毛之稱的雷玉蓮,亦被帶上警車。

2022年6月4日,香港,美國領事館窗邊亮起燭光。
2022年6月4日,香港,美國領事館窗邊亮起燭光。

各國領事館為六四死難者發聲

往年,不同外國駐港領事館會在Facebook發帖悼念六四。據《明報》報導,今年六四前夕,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提醒多個西方國家的駐港領事館,勿對六四議題表態。公署又向部分曾悼念六四的西方駐港領事館中人提及,香港過去悼念六四活動只是由「非常少數反華、對中國政府有敵意的人士」舉辦的非法行為,或稱六四事件已成歷史,毋須記住。

不過,多個領事館仍在社交媒體上發布與六四相關內容。美國駐港澳總事館於4日早晨,將Facebook頁面的封面圖片更換為港大國殤之柱。澳洲駐港澳總領事館亦在Facebook發帖,悼念於六四事件中喪失生命的人,並稱秉持對普世人權的承諾,「支持每個人享有言論自由、結社自由、政治參與、以及宗教或信仰自由的權利。」

波蘭駐港總領事館則發貼指其為歐盟最大的蠟燭生產國。至晚上,歐盟駐港澳辦事處亦於Facebook發文,貼上一張以多顆燈黃燭光配香港夜景的照片,文中寫道「以此紀念1989年六四天安門廣場鎮壓33周年」,又表示歐盟「時刻與全球各地捍衛人權的人士站在一起」。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則發表聲明,稱曾於1989年參與示威、爭取民主自由法治的人民不會被遺忘,又提到香港悼念六四被中國及港府禁止,重申會繼續推動就中國在香港、新疆、西藏等地侵犯人權行為問責。外交部駐港公署則回應指,美方以人權自由為幌子干涉中國內政,並對香港人權法治說三道四,中方堅決反對及嚴厲譴責。公署重申,香港正不斷鞏固由亂到治的良好局面,個別西方國家妄圖藉炒作30多年前的政治事件,對中國搞意識形態滲透。

2022年6月4日,香港,天主教香港教區輔理主教夏志誠於五旬節主日(節日) 提前彌撒講話。
2022年6月4日,香港,天主教香港教區輔理主教夏志誠於五旬節主日(節日) 提前彌撒講話。

第二年獄中過六四,李卓人點火柴禁食籲「銘記、堅持」

支聯會過去多年均在六四當日舉辦遊行及晚會。惟至2020年開始,警方以防疫為由禁止集會舉辦。去年,在國安法壓力下,六四紀念館被關停、多名核心人物包括現年65歲的主席李卓人、前副主席何俊仁、副主席鄒幸彤等人相繼因各案件身陷囹圄。及至去年9月,支聯會宣布解散。

《明報》早前曾去信訪問身處獄中的李卓人,問及會如何渡過支聯會解散後的首個六四。李卓人表示,今年為自己訂下「初心、銘記、堅持」的悼念主題——「毋忘初心,銘記真相,堅持理想」。他整天會禁食,晚上8時會在獄中點起火柴光,以回憶「多年來在維園的萬千燭光」;又會唱民運歌曲《五月的陽光》,宣讀早年六四集會的悼辭和宣言,「讓自己從中回到愛人民愛民主的愛國初心,使自己有堅持下去的力量」。據《明報》了解,同在獄中的何俊仁和鄒幸彤同樣會禁食悼念。

在信中,李卓人指自己感到最遺憾的,是一眾「天安門母親」爭取平反33年以來,已有64名成員相繼離世,而今年再有2名難屬去世,惟平反之路仍遠。他說自己不知道六四何時能平反,但寄語「天安門母親」,在全世界愛民主自由的人民心中,都會銘記民主先烈的犧牲。

目前,李卓人因前年六四集會等多宗案件在身,總刑期逾20個月。

民間的創意、教堂的5月35日

當公開悼念六四成為禁忌,民間亦有散落各地叫人「毋忘」六四的聲音與文字。香港社會行動者龐一鳴於深水埗開設的一拳書館,其發文表示今在當區各地,均能發現「六四」痕跡——無論在電燈柱上、被棄置在街邊的床褥,還是電燈,都有被以紅色噴漆印上「六四」字樣。帖文下有一則留言寫道:「燈在,人在。前事不敢忘,初心不會滅。」

位於銅鑼灣渣甸坊附近的一家餐廳熄燈營業,店內每張桌子都點着蠟燭照明。陸續有穿黑色T恤的食客入店,亦有食客攜帶玩具坦克樂高在店內進食。

晚上6時,天主教香港教區輔理主教夏志誠在聖母聖衣教堂主持五旬節主日彌撒,他以「今天是5月35日」開始,中間幾次提到六四運動33週年,他稱當年參加運動的是非常熱愛中國的一群人。夏志誠提到今日人們已經越來越恐懼和害怕。彌撒的禱告環節呼籲為疫情中死亡的人祈禱,亦為「為義被迫失去生命」的人祈禱。

2022年6月4日,香港中文大學「民主女神」原址,有人擺放白色鮮花放在地上,旁邊有「閉路電視運作中」標示。
2022年6月4日,香港中文大學「民主女神」原址,有人擺放白色鮮花放在地上,旁邊有「閉路電視運作中」標示。

大學的紀念︰「正因為沒有空間,才會有創意」

往年,大學也是六四紀念中不可忽略的場域,在香港大學國殤之柱和中文大學民主女神像前,市民擺上鮮花、蠟燭,深鞠一躬。

2021年底,中大民女被拆走後,雕像在地面留下不深不淺的印記。雕像兩三米外,校方擺上警示牌,提醒有監控器正在攝錄,旁邊還有防疫599G的公告牌。6月3日晚,幾名中大大陸生來到大學站前的空地,在民女雕像的位置,貼上剛剛打印好的文宣海報,內容包括民女被移走後的中大學生報特刊、民女雕像的照片等。

空地不遠處,有人路過點了一支蠟燭,擺在牆角。20多歲的大陸生沈子昕(化名)今年特地來到民女處紀念六四。去年民女移走時,有句標語寫到「這是我們的中大」,今年她特地寫了「這仍是我們的中大」。

民女不僅承載了六四記憶,也是中大學生生活一部分,是校園地標。

沈子昕說,集體記憶需要具體的物件保存,「所以政權要摧毀符號性的東西。有人說,雖然民女被移走,但記憶仍在。我不喜歡那個口號,記憶會在,但民女真的不見了。我印了一張民女的照片,那是和民女最直接相關的。」

過往每逢六四,沈子昕就會去民女參與紀念活動,「會有同學在那邊派蠟燭、派花,我自己也會帶蠟燭。」沈子昕說,今年多了有創意的紀念活動,例如尋找民女。不過,「創意」生長於日益緊縮的公民社會,「創意另一個意思是,因為沒有正統的方式,才會變得『有創意』。就像他們說中國的抗爭者有創意,但正是因為(在中國)沒有(抗議的)空間,行動才會變得有創意。」

此前,有中大生發起「尋找民女」活動,主辦者用3D打印製作10厘米迷你版民主女神像,放置校園不同位置供師生尋找。活動原訂6月5日結束,主辦者稱活動引起校方關注,為免參與者承擔風險,提前於6月3日結束。

沈子昕認為,香港言論自由的空間正逐漸趨同於大陸,「要拐彎抹角地表達」,就連做一些微小的行動,也讓她開始感受到恐懼。「我用圖書館電腦打印文宣,電腦背靠牆壁,路過的人可以看到我在搞什麼東西,我就很擔心,如果有人看到我打印的內容會怎麼樣。我沒想到有一天,我在中大打印這些東西,還不是最激進的內容,我會擔心如果被人看到會怎樣。」

2022年6月4日,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對開空地,有「Missing 民主女神像」標語。
2022年6月4日,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對開空地,有「Missing 民主女神像」標語。

6月4日早晨,根據端傳媒記者觀察,中大民女雕像貼有的海報已被清理。下午4時許,民女雕像空地面上整齊擺放了4束白花,大學入口有警察駐守。David(化名)是中大校友,回中大旁聽課程。進入學校後,見到民女雕像空地擺了花,有人在拍照,才猛然意識到這裏原本是放着民主女神像,以及「6月4日」不是日曆上普通的日子,而「有特殊意義」。David坦言,對六四的記憶,「不是會遺忘,只是那個意識的的確確在減弱。」

David中學修讀中國歷史科,老師常常講起六四,亦會帶同學去六四紀念館參觀。從那時起,他幾乎每年都會參加維園集會。上大學後,他也會主動接觸和了解六四相關的歷史,不過近年他的思考和感受發生不少變化。David認為,2019年之前,香港人更多以旁觀者心態紀念六四,並基於「同一個民族」的身分認同。然而在反修例運動發生後,他感受到「1989年在中國大陸發生的事情也正在香港發生」,「雖然六四在時間上離我們越來越遠,但對於香港人來說,更像是『當事人』身分在紀念。在David看來,集體悼念的活動越來越難發生,「唯有在自己個人層面,以更大的意識和思考,去面對香港最值得珍視的自由。」

6月4日,中大校園人煙稀疏,悼念六四的學生不多,更多的人在拍畢業照。另一位中大一年級學生對端傳媒表示,將來成為老師的時候,會告訴後輩,民女空地上曾經有過什麼,「物件和物理上的集結會消失,但共同的回憶和思想永遠會在。」

另外,中大校內有零星快閃式紀念行動。3日晚,有人在中大未圓湖點燈。4日凌晨,不同書院貼有「Missing民女」單張,路邊掛上印有六四畫面「為什麼?因為這是我們的責任」的橫幅。端傳媒記者現場觀察,有單張被人撕下,丟在地面角落裏,橫幅亦被移除。

而在香港大學,原放置國殤之柱的位置,基本上沒有紀念六四的痕跡。

2022年6月4日,台北中正紀念堂,六四三十三週年悼念晚會上,在台港人重建國殤之柱。
2022年6月4日,台北中正紀念堂,六四三十三週年悼念晚會上,在台港人重建國殤之柱。

台灣重置六四恥辱柱,台灣人、外國人參加台北六四集會

台北於6月4日傍晚6時40分在中正紀念堂民主大道舉辦了「六四三三——民主抵抗極權,世界共撐自由」的紀念活動,由華人民主書院等多個公民團體舉辦。端傳媒記者目測,現場有300至400名參與者。

會場上除了排列「8964」的蠟燭之外,還有一些台灣NGO,以及訴求「解救圖博」、發放「維吾爾婦女的見證」小冊的攤位。晚會進行期間,現場不時有人用粵語高喊香港反修例運動口號。

活動進程除了安排六四親歷者上台談話之外,也播放了「天安門母親」和民運人士預錄的談話影片,並在晚間8點09分進行默哀。比較特別的是,主辦單位亦準備了縮小版的「恥辱柱」(港稱「國殤之柱」)複製品在現場重組,象徵「恥辱柱」將移轉來台。

由於台灣近年出現聲音認為,六四事件只是「他國事務」、和台灣無關,因此不少講者上台時都會特意強調,台灣人之所以應該紀念六四,不只是因為「中國情懷」、「悲天憫人」,甚至不是為了「普世價值」,而是因為中國的民主化,確實可能影響到台灣的前途,而對歷史真相的追求,也是台灣在國際舞台上應該展現的態度。

曾經參與往年台北六四紀念活動的小喬(化名)指出,今年的活動較以往不同,現場充耳聽到的幾乎都是廣東話,「以前台北的紀念晚會,還會有樂團表演,就是台灣常見的社運場子,和香港人的紀念方式不一樣。」

這場紀念活動的香港色彩,也展現在活動的名稱上——舞台背板上大大的「撐」字,在台灣語境裡以往比較沒有「聲援、支持」之意,顯然也是香港用語。

2022年6月4日,台北中正紀念堂,六四三十三週年悼念晚會。
2022年6月4日,台北中正紀念堂,六四三十三週年悼念晚會。

台北的紀念現場也能見到不少外國身影,比如來自美國的Mark(化名)。

Mark正在賓州大學念博士、研究民國史,上個月剛剛來台,正在師大學習華語;五天前在新聞上看到活動消息之後,Mark就決定要來看看,還把活動訊息轉發給同學。

「因為我是學中國史的,以前在課堂上,一定會聽到老師講六四。我知道現在香港也不能紀念六四了,台灣是最後一個可以紀念、而且講華語的地方,所以覺得有必要到現場一趟,也想來表達對歷史真相的支持。」

今年34歲的環境人權律師李菁琪則告訴端傳媒,她從還在讀大學時,就開始參加六四紀念活動,而她之所以關注六四,則是因為她長年參與社會運動。

但李菁琪明顯感覺,近幾年的六四紀念活動,性質也出現了變化,「我們以前是紀念六四,但今年好像變成在紀念『以前還能紀念六四的時代』。」

李菁琪也觀察到,來參加六四紀念活動的台灣人,確實一年比一年少,反而香港人愈來愈常見;她認為,這可能是因為這幾年社會運動動能較弱,也跟社運面對的整體環境有關。「以前社運有個共同的目標,就是國民黨;民進黨上台之後,社運人士只要稍微不聽話,就會被打成中共同路人,所以社會運動就有點衰退。」

但李菁琪認為,台灣人其實不應該因為民族主義、國家認同,就不去紀念六四、不去關注中國的民主化運動。「我一直在想,如果1989年的結果不是後來那樣子,而是中國真的民主化了,說不定我們旁邊就是個成功的民主國家,可能也就不會對台灣指手畫腳了,那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

對李菁琪而言,關注六四,不只是追求歷史真相,也是在關注中國民主化的進程,而這件事對台灣是很有意義的。「如果我們是唯一記得這件事情的人,那我們就必須去記憶;一件事情如果被全世界都遺忘,它就不存在了。」

2022年6月4日,台北中正紀念堂,六四三十三週年悼念晚會。
2022年6月4日,台北中正紀念堂,六四三十三週年悼念晚會。

台北集會讓離散的港人繼續悼念

戴上鴨舌帽的港人陳先生低調地站在會場的一角。「今年給我最大的感覺,是因為很多香港人流散到海外,香港不能搞,就讓流散海外的香港人搞,我覺得這個甚至是比六四的本質更有意義。」

1989年6月4日當時,陳先生身處香港,正為德國電視台製作影片。「那時公司接到job都不敢開單。」怕的是敏感。

他憶述,當時氣氛很緊張,每一分鐘都留意着直播,見證事件的發生,甚至有認識的新聞工作者正身處北京現場採訪。「最深印象在灣仔演藝學院旁邊的大東電報局,所有國際傳媒都要在那裏發Wire(無線電),全世界的新聞媒體車圍着大樓是很震撼的。」

他說,從前香港都比較開放,六四是一件每年的大事,但他在3年前移居台灣後,就感受到兩地悼念活動的差別。「台灣看待六四沒有香港人這麼近,始終當作一件歷史事件去看待,對事件關注度、力度和規模都差很遠。」

2022年6月4日,台北中正紀念堂,六四三十三週年悼念晚會。
2022年6月4日,台北中正紀念堂,六四三十三週年悼念晚會。

在會場中,不少人穿上了香港反修例運動有關字句的T恤,Mo是其中一個。他在2014年雨傘運動開始參與香港的六四集會,後來更參與民間人權陣線,協助組織反修例運動中的100萬和200萬人大遊行。他自帶了一個大燈,在微細的電子燭光異常亮眼。

在六四前數天,他在打手機遊戲時,在群組說「過數天便是32+32」。香港的朋友紛紛就說「對啊」,但台灣人就輸入了「???」。「香港從1989年承傳下來,做了很多年,是大家的努力繼續做下去的,人很多,很震撼,大家很團結,(維園集會)台上所說的都會感動。但台灣一向沒有這個傳統,沒有就沒有。」

這種現象也不禁讓他想起台灣人對香港事件的關注。

他亦特別提起,來台後留意到有關紀念六四「國殤之柱」(台譯:六四恥辱柱)的命名爭議,讓他感到很無奈。「意識形態這些東西,我都明白,但香港不是爭論這些事情......我是想如果我是流亡的中國人,我會很難過。」

2022年6月4日,台北中正紀念堂,六四三十三週年悼念晚會,市民爲六四死難者默哀。
2022年6月4日,台北中正紀念堂,六四三十三週年悼念晚會,市民爲六四死難者默哀。

自由廣場現場有不少港人家庭,帶着孩子參與悼念,Claire 一家也是其中之一。他們帶着8歲的兒子,特意坐了約一個小時的車來到了自由廣場悼念六四。

「其實都很感概。」Claire說。雖然八九民運的時候,兩人都只是小學生,但是在成長的過程,見證維園如何被逼爆,是在香港悼念六四的氣氛下長大,「我們的感覺和台灣人是一定有分別。」

他們一家以前都會在維園參與六四集會,也曾經帶過兒子去參與,但慢慢地這些習慣都成為禁忌。他們留意到此時此刻在香港有關維園現場的報導就更加無奈。「從前去到、去不到,都會關注甚至留意報導,但後來連遊行集會都做不到,更加不要談六四的紀念,明明一件應該要做的事,突然被閹割不能做,是很痛苦的一件事。」

「昨晚的維園就已經全封不能進去了。」32歲的劉先生第一次在台悼念六四。「有些事情你習以為常,突然有天不能做了,然後又再可以做了,事情就會多了一重意義。」

他形容,從前在維園參與的集會好像流程比較清晰,環節比較清楚。他也留意到台灣的六四集會滲入很多香港元素。在集會期間,集會中更有香港反修例運動的口號,又邀請了不少香港的政治人物發言。

他說,不知台灣人會否有「被騎劫」的感覺。「台北悼念六四也是因為多了香港人才開始搞,本來也沒有很流行,所以這件事情就變了好像有點由香港人主導。」

2022年6月4日,台北中正紀念堂,六四三十三週年悼念晚會上於民主大道重建國殤之柱。
2022年6月4日,台北中正紀念堂,六四三十三週年悼念晚會上於民主大道重建國殤之柱。

小馮(化名)告訴端傳媒,她從2003年開始,便每年都會前往維園、參加六四晚會;談起最後一次在維園參加的晚會,已經沒有支聯會負責主辦,但大家還是自發帶着蠟燭過去、一切照舊,小馮眼眶開始泛滿淚水。「我覺得香港人好厲害,香港人已經漂流到這麼多地方了,還可以有這個紀念活動發生。」

小馮去年才申請到「就業金卡」來台,今年是她第一次參加台灣的六四紀念活動;雖然現場有不少港人,但一切都還是有些陌生,「如果這裏沒有發蠟燭,我真的不知道我今天來參加什麼。」

然而台灣的蠟燭,終究還是和香港不同——台灣用的是電子蠟燭,香港用的是真火燒的蠟燭,「每年都會有小插曲,會發生小火災的。」

提及台灣人看待六四的態度變化,小馮認為,那可能是因為「台灣人沒有意識到中國民主運動和他們的關係」,但「香港人紀念六四,已經不是單純紀念六四本身了,也是在追求香港的民主化、追求歷史真相,和香港的民主運動融在一起了。」

小馮又指,雖然她能理解,台灣人因為國家認同,而對於紀念六四有些排斥,但香港人紀念六四,「並不是因為中國和香港的連結,也不是因為血緣關係,而是在表達我們堅持事情的真相,也關乎我們對中共執政的態度。」

2022年6月4日,倫敦,七個英國香港人組織聯英國烏克蘭人組織,倫敦唐寧街對出(Downing Street)舉辦集會,集會主題是「反抗極權・守護民主」,約有三百人參與。
2022年6月4日,倫敦,七個英國香港人組織聯英國烏克蘭人組織,倫敦唐寧街對出(Downing Street)舉辦集會,集會主題是「反抗極權・守護民主」,約有三百人參與。

香港以外,燭光遍佈海外

當香港紀念六四成為絕唱,悼念活動仍在各國遍地開花。據自由亞洲電台報導,至少9國29城市參與。

在六四前夕,香港自由委員會(the Committee for Freedom in Hong Kong)將「FREE HONG KONG」、「Tianamen Square June4, 1989」等支持民主自的字句投射在倫敦塔橋上。後獲英國上議院議員阿爾頓(David Alton)發推文,表示「世界將不會忘記。」此外,英國多個城市包括倫敦、伯明翰、愛丁堡及曼城等均有舉行悼念活動。

在美國華盛頓,當地時間6月3日晚上,過百人出席由「共產主義受難者紀念基金會」舉辦的晚會,眾人在一座「民主女神」的複製品前點起燭光悼念,並在大會帶領下為六四死難者默哀。參加者包括前八九學運領袖王丹及吾爾開希、前學聯秘書長周永康、 前香港立法會議員梁頌恆等。

2022年6月4日,倫敦,國際特赦組織舉行燭光集會,高峰期達600人參與,示威者把紙紮坦克擺在中國大使館外。
2022年6月4日,倫敦,國際特赦組織舉行燭光集會,高峰期達600人參與,示威者把紙紮坦克擺在中國大使館外。

王丹對自由亞洲電台表示,正因香港目前現在這種情況,他認為人們在海外紀念活動的責任更重,讓香港的燭光延續到海外。而從台灣前來的吾爾開希亦表示,每年的六四集會都是對犧牲的人的告慰,「向『他們』報告我們沒有停止,我們還在繼續,我們沒有忘記」。

此外,在歐洲其他國家也有各種悼念活動。據自由亞洲電台報導,在捷克布拉格在六四當地時間下午2時,國殤之柱將會揭幕。此前,雕塑創作者高志活曾透露即將在布拉格為該雕塑揭幕。而德國多個城市,包括柏林、杜塞多夫、海德堡、法蘭克福、漢堡、科隆、慕尼克均有六四集會。

另在日本東京,一如去年,亦有聲援香港及支持平反六四的日本人及港人,齊集在中國大使館前舉辦抗議活動,後在新宿站南出口舉辦悼念會。

2022年6月4日,倫敦毋忘六四燭光集會: 天安門大屠殺 33 週年,倫敦中國大使館外,國際特赦組織舉行燭光集會,高峰期達600人參與,期間進行一分鐘默哀、讀出六四死難者名單及播放天安門母親張先玲錄音。
2022年6月4日,倫敦毋忘六四燭光集會: 天安門大屠殺 33 週年,倫敦中國大使館外,國際特赦組織舉行燭光集會,高峰期達600人參與,期間進行一分鐘默哀、讀出六四死難者名單及播放天安門母親張先玲錄音。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