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论:看文章别只看标题哦

“读者十论”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

【编者按】“读者评论精选”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会因应长度及语意清晰作节录或编辑。

1. Fai,回应《许宝强:浸会大学普通话教学风波,回避了根本的学府无思问题》

如果目的只是要学生毕业时都具备普通话的沟通能力,像考ielts一样,浸大可以要求学生毕业时报考国家语委普通话测试,这个考试施行多年,评分准则都是现成的,只需要订立最低标准就可以。当然,这考试要钱,设若香港的大学都这样做,这笔收入可不小。只是我们都愿意贡献给ielts喇,再捐点给语委也无所谓。

现在则是要求必修,沟通争取后,明面上是引入豁免试,实则是抬高豁免门槛,让人不得不回头去修。现在又给不出试题拟订的专业依据,还被人发现合格率只有30巴,浸大的目的可谓昭然:利用一切行政手段务使普通话教育成为绕不过去的必修科。这一点才是让人最作恶的,也戳中香港年轻人的死穴(背景如何还须赘言吗?)

有留言者称,你不喜欢修普通话可以不读浸大,那我就原谅你不是香港人,不知道“不喜欢普通话所以没有浸大可供选择”背后的现实意义是什么。而况等等,这论调多么熟悉,我们都不陌生,不喜欢中共可以滚出香港(instead of 直接回击不义)。可惜,不虚与委蛇已经是香港青年的记认,不易易辙。

事到如今,我们只看到学生爆发的一刻,看不到这情绪是如何酝酿成形,但我以为,这中间的过程才是问题的关键。

2. Iris1048,回应圆桌话题《香港浸会大学学生抗议普通话考试制度,对教员爆粗被停课,你怎么看?》

事件的触发点是学生选择以占领方式去示威,及后引起的问题。其原意旨在抗议普通话豁免试中,学生一方认为评分制度存在不公平之处。

例如:

评分准则不透明:学生指出考试并没有列成出清晰评分准则,以致学生在应试方面无所适从。

上诉机制不足:学生指出校方上诉机制疑似黑箱作业,没有完善接收学生的上诉个案、以及有学生感到投诉被忽视。

由于事关作为断定学生能否毕业的课目,引起学生关注后的学生会成员动员到学校的语文中心作示威。及后引起的风波恐怕他们也始料未及。可是风波所涉及的科目并非只有一个方法可达标。可借由报读三个学分的课程、报读某些课程并达至一定出席率、报考国家语委普通话水平测试或报考风波中涉及的豁免试等方式达成。所以问题不在学生在豁免试不合格就不能毕业而在学生著眼的制度不公。

大多数指责的观点来自学生们在处理这件事上的态度和言语暴力。这不意外,在香港的社会中,大多数时候大众著眼点并非理据而是首先说话者的态度。不过平心而论,要是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是学校的地方又如何呢?好像一群约十来人的年轻客人,说著抗议的字眼施压,要求经理进行对话及要旗下员工交出一份可能不存在或是内部文件?员工表示并没有此文件,及后客人不愿离开更好像进一步施压?

想当然,这不是一个理性的成人会选择的方式,亦非谈判桌上应发生的事情。学生会的同学们选择了不适合的方式作抗争,更将抗争的矛头指向有可能无关的语文中心教职员。落了反方的一个口实之余又把行动的说服力削去多少,难免惹人非难。又由于牵涉到政治敏感的普通话,最后事件因此变成政治材料实属不幸。本身只是学校内政问题。

那么,学校作为教育者的角色,一开始就给予停学处分又是否恰当?是否未审先判?
但校方对涉事的学生一出就是停学处分,而且并非所有涉事的学生,只是其中两个,难免给人杀鸡儆猴的感觉。大学贵为上级的教育机构,应当确保学生的言论自由。学生提出复核考试,检讨的要求,校方未有及时回应或至少在学生心中回应方式有所不足。尽管提出方式多少有缺点,亦是校方不应忽视的。虽说给涉事学生纪律处分是各方面上平息事件,但也不宜过重。否则白色恐怖的感觉重了,既难以服众,也失去教育学生的原意。校方亦应即时检视有关考试的评分准则,并设立沟通机制,以为重蹈覆辙。

P.S. 我看待风声过了就会放人了吧? 毕竟实在不是什么大事。校方倒是有在商讨改善考试的。涉事学生倒是希望他们当是上了一课,道了歉(希望是真心的吧?) ,下次做好准备再谈判。

3. marcel_lui,回应圆桌话题《香港浸会大学学生抗议普通话考试制度,对教员爆粗被停课,你怎么看?》

很多人的重点在“竟然是对老师”,觉得就是因为是“对老师”所以停学“很合理”甚至“大快人心”。但这近乎是在传达这样一个消息:骂别人可以,骂老师就不行。这里的老师可以任意替换为任何总是被当作权威和更高一级的人。这显示出来的是潜意识里对权威与等级的偏好,对人格平等的无知。粗暴无礼固然应被批评,但是批评时却要把当事双方各分等级,视组合而裁定其程度,这是相当可笑的。这些人,被触怒不是因为粗暴无礼,而是因为他们一直以来心安理得所营造的,甚至心安理得处于其底层的,一个森严的人格等级制度被挑战,而这个制度可能其实并不现实存在,只是他们认知中并想要强加于人的东西。

...

但是这整件事,正如其他端友所说,不应该是关于占领和粗口的——虽然粗暴应被批评,但是这当然不代表这些学生应被同样甚至更加粗暴地对待,也当然不意味他们的诉求不应被认真对待。

自然,这也不关普通话本身的事,因为学生从头至尾就没有说要把普通话“杀科”。
公众本来应该关注的是校政和普通话考核标准的不透明与专断。学生多年抗议但诉求得不到正面回应,忍无可忍终于爆发,但却有人被专门跳出来针对,没有调查,没有程序,就给予严重惩罚。而这恰恰就是校政黑暗的一个体现。

可是,这个方面被无视,好事者炒作者死揪住句粗口不放,搞人格暗杀,落井下石,不把人逼死不罢休。倘若真要讨论道德问题,这些人才应该站在被告席上。

有老师联署说要维护尊严。但是,联署信语句暧昧,并未让人看到企图消弭被人挑起的师生对立的努力。我相信老师是的确感觉委屈,也同情他们的处境,也知道没有正常的老师是想伤害学生的。但是敢问,到底是绝望学生的一句粗口,还是逼着老师违背良心、做坏人、伤害自己和学生的人和环境,更践踏尊严?

4. 自由风,回应《从2年拉锯战到8小时冲突,浸大学生在争取什么?》

如果这篇文章内容是句句属实的话,确实刷新了我对此事的看法。

上次在圆桌的留言,我认为学校的问题在于腐败的校政与不透明的准则,而学生的问题在于错误的抗议对象与过激的抗议手法及谈判策略,但现在看来并非如此。

根据文章,似乎语文中心的主任在制定考试时有相当大的参与度,因此抗议对象并没有搞错,而是该主任试图回避责任。此外,申诉机制也是让人无法理解,学生已经尝试各种和平手段争取权益,不得要领才出此下策,因此抗议手段过激也是不能成立。更不可思议的是校方竟然绕过必要的纪律程序直接将学生停学,学生竟然有冤无路诉,这算甚么学校?

总括来说学生最错的事情,是错判形势,没有料到事情会如此发展,因此没有将事情先通报媒体,在有监察之下才到语文中心“踢馆”。加上事情过了两天才由HKG报开始广泛流传,如果校方无法反证,几乎可以合理推断这是一场校方针对学生的舆论阴谋,涉及的老师估计也不会有一般来说七成学生不合格的后果。本以为浸会大学还会顾虑其校誉(学生被抹黑其校誉也会受损),看来里面的人已经批斗上脑了,并非理性的人,自然不能理性分析。

5. zteng,回应《华尔街日报精选:将基因编辑技术投入人体试验,中国速度为何让美国望尘莫及?》

同意Cwy。另外,医学发展不仅仅是技术的发展,还有基於伦理、行政等等非狭义医学范畴的管理的发展。任何发展都是个桶,短板不仅仅会拖后腿,还会造成灾难。就国内大跃进式的科研观,出现为了放卫星而美化结果、淡化不良反应,甚至掩盖事故的情形可能只是时间问题。而在另一边,面对相对更严格伦理控制,做出过硬成果其实也只是时间问题。楼下有朋友所谓抢占制高点须不顾其他方面阻碍的说法,还是让人不寒而栗的。须知这样不管不顾拿来的“快”常常付出更多惨痛代价,而这国的所谓快速增长一直就是这样获得的,为了弯道超车走出的越轨之路几乎就没有绕回来了的。说到底,你这快到底是真的快吗?

再补充一下吧。文中的人体实验只用所在单位委员会通过即可,这背后的风险得有多大?考虑这国这类委员会在这个层级上的权责大小、职能有效性、规章完善、管理执行等等,所有的实验数据的实际控制者就是这个首席科学家。然后再想想这国的行政体制管理模式,就知道在这样的“单位”,可以实现什么样的层级管理。国外为什么有这么繁复的管理,它的发展是和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的,不是吃多了给自己找茬来体现“民主制度效率低”的。因为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发现需要这样的管理才能保证权责的妥善划分和权益的切实实现,才把它们制定出来的。而科学家被这些规章挡了道,应该火冒三丈才对吧。可是要知道正是这样的规章,决定了他们可以非常明确的依据这些规章来避免承担自己不该承担的责任。所以就以一个反问结束吧,这些在一个不透明、无法治理念的社会里“快”出来的人命关天的结果,你敢不敢信?

6. yanggubv,回应《华尔街日报精选:将基因编辑技术投入人体试验,中国速度为何让美国望尘莫及?》

科学技术的进步需要实验和试错。我记得看到MIT review里的一篇文章,讲到美国一位基因编辑的强烈支持者也是一位学者,因为知道肯定无法得到正式的批准,只能通过自己车库里的设备,请朋友操作把他自己的一部分基因进行了编辑,还签了大堆免责声明。他这么做无疑是不太被社会舆论接受的,许多人也指责他钻了规则的空子,要求立法禁止。但是从这个学者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没办法下的办法,一个近乎绝望的尝试。

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在科学的发展已经受制于社会舆论和道德伦理规范。过去的许多科学医学进步都是通过冒险,通过牺牲自己或他人的生命获得的。如果放到现在,这些进步是无法取得的,因为不符合许多人的道德观生命观。

几百年前在欧洲,人体实验,如果是用在罪犯或者无业游民身上,社会大众觉得可以接受,现在已经完全不同。现在医学研究还可以使用大量的动物实验,小到果蝇,大到老鼠,猴子。但是细想一下,难道这些不是生命吗?现在社会的大多数人还能够接受,但是或许过多五十年,动物实验也要被严格控制甚至禁止。那个时候医学如何进步呢?难道一切都用计算机模拟吗?

我看到评论中有人说,只看结果,不管过程,这样做不对,大自然会惩罚他们的。我想,首先,把过程看的比结果重要,也是一种走火入魔的心态。其次,其实大自然才是真正的只看结果不管过程,因为大自然不做道德判断,只看谁能够适者生存。在适者生存的环境中,科学技术进步的速度很重要。

人类基因里的碱基对有上亿,许多完全没有用,而且可能永远也不会有用,但是没人可以保证这一点。就像你家里堆了好多年的漫画书一样,你可能永远不会再去看,也可能明天就想看。所以其实想通过理论来论证碱基对的作用是不可能的,只能通过试验。

最后说说弯道超车的问题。看过赛车比赛的人都知道,弯道超车是很危险的,但是还是有许多赛车手选择这么做。难道这些赛车手不知道危险还是想死?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直道的时候超不过啊。除非认命,说我不想比赛了,否则只有利用弯道别人减速的机会。中国和美国在科技上的竞争就是这个情况。

7. 不配,回应圆桌话题《Amazon Go终于开张了!你看好无人超市的发展吗?》

同意其他桌友的观点,在目前想去做无人售货生意的话,对日本的自动贩售机进行改良就差不多了吧。国内的无人超市我也逛过,但没有购物,因为里面的商品种类很少,而且经常有包装破损的情况……攻关了如此多的技术难题,应该不是仅仅为了省去收银及防盗的步骤,也许其背后是研究利用AI分析人类行为的大项目下的一次局部试行。

虽然目前Amazon Go感觉好看不中用,但这种项目仍然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啊,比如通过实际运行,为未来AI研究积累更多人类行为数据,提高准确率,并推广到生活中的所有场景。现有的siri、Cortana什么的就一直觉得弱爆了、还有google有一款家用的设备叫什么来著,圆柱形的带语音识别那个,也是不实用的感觉。我最希望未来有生之年能出现的是例如像游戏《FALLOUT》系列里面的Mr. Handy(巧手先生)那样的高智能AI的、带有能进行精确操作的机械臂的家用机器人啊。

至于其他担忧,我觉得担忧不应该成为阻碍技术进步的理由吧,之前端有过另外一篇讨论(应该是移动互联网/手机支付),在那之后稍微看了一些文章,让我对技术发展可以保持乐观态度。

比如脸部识别身体特征识别等,未来能不能在全球范围内立法限制其使用范围?关于脸部识别,我看过一个英文文章,看得不全懂,但能看懂它说到在现时的识别技术下,只要在脸上“化一个特别的粧”就可以防止被识别,当然这个粧是很夸张的,有点像在脸上涂了几大片东西,应该是达到了破坏五官特征的数学结构的效果吧,但说不定未来的社会,这种非常玄幻的粧容/脸部饰品会成为常态呢?

个人账户信息的保护,能不能改为进行两步认证,中间多出一个类似匿名VPN的步骤呢,比如在全球范围特别授权成立若干个公司,受公众及第三方监督,它们提供的服务就是使用互联网的任何个人提供真实信息注册一个avatar账户,再利用avatar注册其他任何公司的账户,其他公司只能知道该注册用户是经过授权公司认证的,他们提供的服务也不知道是具体服务了谁,因此不能获取准确的身份信息。像Amazon Go只能知道有一个人符合规定地在超市内购买了商品,但不知道是哪个人这样子……当然以上只是粗浅的开脑洞,相信未来到了需要变革的时候,无论是提升保护技术手段,还是通过民众呼吁、抗争来保护人权,我最近倾向乐观地认为问题始终是有解决的可能。

8. xunexplorer,回应圆桌话题《“全面二孩”政策效果不似预期,是什么造成了中国出生率低迷?》

刚刚从国内探亲回来,就我所观察到的情况而言,生育率低的原因,或许与个人观点、政治取向之类的关系不大,而仅仅只是因为一个“忙”字。现在的很多年轻人,谈恋爱晚,结婚晚,生育晚,难道每一个不谈恋爱不结婚的人都信奉单身主义?难道每一个不生孩子的人都是丁克一族?难道每一个不生二胎的夫妻都从心里觉得只生一个好?我先生的妹妹在银行工作,每周六天班,每天要工作大约9个小时。我们在家呆了两个星期,她就有两天加班到晚上9点才回家。她想结婚、想生孩子,但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认识新朋友,连相亲都要挤时间。我还有一位朋友在IT业工作,昨天我向他推荐一部电影,他却对我说他已经连续上班上了一个月,每天早九晚十,没得一天休息,根本没有时间去看电影。根据我的观察,类似情况绝对不是孤例,而且不局限于某一类行业中。公司以“奋斗”为名肆无忌惮地剥削年轻劳动力,而每一个仅仅是要求正常的工作时间,好可以进行正常的个人、家庭生活的人,却被扣上“懒惰”“不思进取”的大帽子。

试问你如何让一个每天工作十小时、每个星期工作六天甚至七天的人有时间、有精力去谈恋爱、组建家庭和生小孩?很多年轻人未必喜欢独身一人,也并不反感生儿育女,但他们就是忙,就是没时间。部分媒体不去探究背后的社会问题,却把这一切渲染成仿佛是年轻人的个人选择,我觉得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

9. CTK,回应《专访曾钰成:我们要研究,香港凭什么让中国政府保留一国两制》

他很厉害,比大部份人都更善于言语艺术,更不用说建制派了。

厉害在于他知识很丰富,也厉害在言语上。

注意看看,他回应时有很多例子,有数据,甚至间中大胆反问记者问题,营造出很有道理的样子。

但留意看看,他很多时候都转移了焦点,或者偷换了概念。其实除了一些事实外,意见上大都避重就轻了。

例如问改革,问方向,问年轻人方面,他只提出要改善,但却没分析改善地方,利弊等问题。试问世上有事情可以不用改善是完美吗?

问人才,人才不足,与有没有人才是完全两个概念。你能指出一个高质的人才,不代表足够,你的人才能与泛民比肩,也不代表是高质素,而且泛民质素跟问题亦都没关系啊......但听下去充满自信,也像回答了问题一样,事实却非如此。

10. 叔比,回应《林柏仪:管中闵校长和他从未消逝的“高教自经区”》

台湾政府在教育支出上的左支右绌,使得学术发展陷入瓶颈。而看似低廉的学费,其实不但让学生得不到好的学习品质,更让经济弱势者补贴优势者的现像被人所忽略。

昂贵的私立大学学费,多半是经济弱势家庭在缴,而政府的税收,在不肯松绑管制之下,大部分都拿来补贴了排头的国立大学。绑死有能力自己冲、自己跑的学校,再拿本来应该用于扶弱、扶后段学校的钱,喂食本应自立自强的大学。最后强者吃垮了社会反而变得不强,弱者被社会吃垮自然也就变得更弱。畸形的发展,如果还在左派右派意识形态下看问题,永远想用吃大锅饭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口饭恐怕只会越来越小口。追求你有我也一定要有的表面形式平等,最后就是让社会弱势继续逆向补贴强势,失衡的天平更为失衡。

最后,交换学生和签一签姐妹校,也能拿来说嘴大学国际化?哀哉!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1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我只能說 罵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