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讀者評論精選」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條精彩讀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會因應長度及語意清晰作節錄或編輯。
1. Fai,回應《許寶強:浸會大學普通話教學風波,迴避了根本的學府無思問題》
如果目的只是要學生畢業時都具備普通話的溝通能力,像考ielts一樣,浸大可以要求學生畢業時報考國家語委普通話測試,這個考試施行多年,評分準則都是現成的,只需要訂立最低標準就可以。當然,這考試要錢,設若香港的大學都這樣做,這筆收入可不小。只是我們都願意貢獻給ielts喇,再捐點給語委也無所謂。
現在則是要求必修,溝通爭取後,明面上是引入豁免試,實則是抬高豁免門檻,讓人不得不回頭去修。現在又給不出試題擬訂的專業依據,還被人發現合格率只有30巴,浸大的目的可謂昭然:利用一切行政手段務使普通話教育成為繞不過去的必修科。這一點才是讓人最作噁的,也戳中香港年輕人的死穴(背景如何還須贅言嗎?)
有留言者稱,你不喜歡修普通話可以不讀浸大,那我就原諒你不是香港人,不知道「不喜歡普通話所以沒有浸大可供選擇」背後的現實意義是什麼。而況等等,這論調多麼熟悉,我們都不陌生,不喜歡中共可以滾出香港(instead of 直接回擊不義)。可惜,不虛與委蛇已經是香港青年的記認,不易易轍。
事到如今,我們只看到學生爆發的一刻,看不到這情緒是如何醖釀成形,但我以為,這中間的過程才是問題的關鍵。
2. Iris1048,回應圓桌話題《香港浸會大學學生抗議普通話考試制度,對教員爆粗被停課,你怎麼看?》
事件的觸發點是學生選擇以佔領方式去示威,及後引起的問題。其原意旨在抗議普通話豁免試中,學生一方認為評分制度存在不公平之處。
例如:
評分準則不透明:學生指出考試並沒有列成出清晰評分準則,以致學生在應試方面無所適從。
上訴機制不足:學生指出校方上訴機制疑似黑箱作業,沒有完善接收學生的上訴個案、以及有學生感到投訴被忽視。
由於事關作為斷定學生能否畢業的課目,引起學生關注後的學生會成員動員到學校的語文中心作示威。及後引起的風波恐怕他們也始料未及。可是風波所涉及的科目並非只有一個方法可達標。可藉由報讀三個學分的課程、報讀某些課程並達至一定出席率、報考國家語委普通話水平測試或報考風波中涉及的豁免試等方式達成。所以問題不在學生在豁免試不合格就不能畢業而在學生著眼的制度不公。
大多數指責的觀點來自學生們在處理這件事上的態度和言語暴力。這不意外,在香港的社會中,大多數時候大眾著眼點並非理據而是首先說話者的態度。不過平心而論,要是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不是學校的地方又如何呢?好像一群約十來人的年輕客人,說著抗議的字眼施壓,要求經理進行對話及要旗下員工交出一份可能不存在或是內部文件?員工表示並沒有此文件,及後客人不願離開更好像進一步施壓?
想當然,這不是一個理性的成人會選擇的方式,亦非談判桌上應發生的事情。學生會的同學們選擇了不適合的方式作抗爭,更將抗爭的矛頭指向有可能無關的語文中心教職員。落了反方的一個口實之餘又把行動的說服力削去多少,難免惹人非難。又由於牽涉到政治敏感的普通話,最後事件因此變成政治材料實屬不幸。本身只是學校內政問題。
那麼,學校作為教育者的角色,一開始就給予停學處分又是否恰當?是否未審先判?
但校方對涉事的學生一出就是停學處分,而且並非所有涉事的學生,只是其中兩個,難免給人殺雞儆猴的感覺。大學貴為上級的教育機構,應當確保學生的言論自由。學生提出覆核考試,檢討的要求,校方未有及時回應或至少在學生心中回應方式有所不足。儘管提出方式多少有缺點,亦是校方不應忽視的。雖說給涉事學生紀律處分是各方面上平息事件,但也不宜過重。否則白色恐怖的感覺重了,既難以服眾,也失去教育學生的原意。校方亦應即時檢視有關考試的評分準則,並設立溝通機制,以為重蹈覆轍。
P.S. 我看待風聲過了就會放人了吧? 畢竟實在不是什麼大事。校方倒是有在商討改善考試的。涉事學生倒是希望他們當是上了一課,道了歉(希望是真心的吧?) ,下次做好準備再談判。
3. marcel_lui,回應圓桌話題《香港浸會大學學生抗議普通話考試制度,對教員爆粗被停課,你怎麼看?》
很多人的重點在「竟然是對老師」,覺得就是因為是「對老師」所以停學「很合理」甚至「大快人心」。但這近乎是在傳達這樣一個消息:罵別人可以,罵老師就不行。這裏的老師可以任意替換為任何總是被當作權威和更高一級的人。這顯示出來的是潛意識裏對權威與等級的偏好,對人格平等的無知。粗暴無禮固然應被批評,但是批評時卻要把當事雙方各分等級,視組合而裁定其程度,這是相當可笑的。這些人,被觸怒不是因為粗暴無禮,而是因為他們一直以來心安理得所營造的,甚至心安理得處於其底層的,一個森嚴的人格等級制度被挑戰,而這個制度可能其實並不現實存在,只是他們認知中並想要強加於人的東西。
...
但是這整件事,正如其他端友所說,不應該是關於佔領和粗口的——雖然粗暴應被批評,但是這當然不代表這些學生應被同樣甚至更加粗暴地對待,也當然不意味他們的訴求不應被認真對待。
自然,這也不關普通話本身的事,因為學生從頭至尾就沒有說要把普通話「殺科」。
公眾本來應該關注的是校政和普通話考核標準的不透明與專斷。學生多年抗議但訴求得不到正面回應,忍無可忍終於爆發,但卻有人被專門跳出來針對,沒有調查,沒有程序,就給予嚴重懲罰。而這恰恰就是校政黑暗的一個體現。
可是,這個方面被無視,好事者炒作者死揪住句粗口不放,搞人格暗殺,落井下石,不把人逼死不罷休。倘若真要討論道德問題,這些人才應該站在被告席上。
有老師聯署說要維護尊嚴。但是,聯署信語句曖昧,並未讓人看到企圖消弭被人挑起的師生對立的努力。我相信老師是的確感覺委屈,也同情他們的處境,也知道沒有正常的老師是想傷害學生的。但是敢問,到底是絕望學生的一句粗口,還是逼着老師違背良心、做壞人、傷害自己和學生的人和環境,更踐踏尊嚴?
4. 自由風,回應《從2年拉鋸戰到8小時衝突,浸大學生在爭取什麼?》
如果這篇文章內容是句句屬實的話,確實刷新了我對此事的看法。
上次在圓桌的留言,我認為學校的問題在於腐敗的校政與不透明的準則,而學生的問題在於錯誤的抗議對象與過激的抗議手法及談判策略,但現在看來並非如此。
根據文章,似乎語文中心的主任在制定考試時有相當大的參與度,因此抗議對象並沒有搞錯,而是該主任試圖迴避責任。此外,申訴機制也是讓人無法理解,學生已經嘗試各種和平手段爭取權益,不得要領才出此下策,因此抗議手段過激也是不能成立。更不可思議的是校方竟然繞過必要的紀律程序直接將學生停學,學生竟然有冤無路訴,這算甚麼學校?
總括來說學生最錯的事情,是錯判形勢,沒有料到事情會如此發展,因此沒有將事情先通報媒體,在有監察之下才到語文中心「踢館」。加上事情過了兩天才由HKG報開始廣泛流傳,如果校方無法反證,幾乎可以合理推斷這是一場校方針對學生的輿論陰謀,涉及的老師估計也不會有一般來說七成學生不合格的後果。本以為浸會大學還會顧慮其校譽(學生被抹黑其校譽也會受損),看來裏面的人已經批鬥上腦了,並非理性的人,自然不能理性分析。
5. zteng,回應《華爾街日報精選:將基因編輯技術投入人體試驗,中國速度為何讓美國望塵莫及?》
同意Cwy。另外,醫學發展不僅僅是技術的發展,還有基於倫理、行政等等非狹義醫學範疇的管理的發展。任何發展都是個桶,短板不僅僅會拖後腿,還會造成災難。就國內大躍進式的科研觀,出現為了放衞星而美化結果、淡化不良反應,甚至掩蓋事故的情形可能只是時間問題。而在另一邊,面對相對更嚴格倫理控制,做出過硬成果其實也只是時間問題。樓下有朋友所謂搶佔制高點須不顧其他方面阻礙的說法,還是讓人不寒而慄的。須知這樣不管不顧拿來的「快」常常付出更多慘痛代價,而這國的所謂快速增長一直就是這樣獲得的,為了彎道超車走出的越軌之路幾乎就沒有繞回來了的。說到底,你這快到底是真的快嗎?
再補充一下吧。文中的人體實驗只用所在單位委員會通過即可,這背後的風險得有多大?考慮這國這類委員會在這個層級上的權責大小、職能有效性、規章完善、管理執行等等,所有的實驗數據的實際控制者就是這個首席科學家。然後再想想這國的行政體制管理模式,就知道在這樣的「單位」,可以實現什麼樣的層級管理。國外為什麼有這麼繁複的管理,它的發展是和技術的發展緊密聯繫的,不是吃多了給自己找茬來體現「民主制度效率低」的。因為在技術發展的過程中發現需要這樣的管理才能保證權責的妥善劃分和權益的切實實現,才把它們制定出來的。而科學家被這些規章擋了道,應該火冒三丈才對吧。可是要知道正是這樣的規章,決定了他們可以非常明確的依據這些規章來避免承擔自己不該承擔的責任。所以就以一個反問結束吧,這些在一個不透明、無法治理念的社會裏「快」出來的人命關天的結果,你敢不敢信?
6. yanggubv,回應《華爾街日報精選:將基因編輯技術投入人體試驗,中國速度為何讓美國望塵莫及?》
科學技術的進步需要實驗和試錯。我記得看到MIT review裏的一篇文章,講到美國一位基因編輯的強烈支持者也是一位學者,因為知道肯定無法得到正式的批准,只能通過自己車庫裏的設備,請朋友操作把他自己的一部分基因進行了編輯,還簽了大堆免責聲明。他這麼做無疑是不太被社會輿論接受的,許多人也指責他鑽了規則的空子,要求立法禁止。但是從這個學者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沒辦法下的辦法,一個近乎絕望的嘗試。
某種意義上來說,現在科學的發展已經受制於社會輿論和道德倫理規範。過去的許多科學醫學進步都是通過冒險,通過犧牲自己或他人的生命獲得的。如果放到現在,這些進步是無法取得的,因為不符合許多人的道德觀生命觀。
幾百年前在歐洲,人體實驗,如果是用在罪犯或者無業遊民身上,社會大眾覺得可以接受,現在已經完全不同。現在醫學研究還可以使用大量的動物實驗,小到果蠅,大到老鼠,猴子。但是細想一下,難道這些不是生命嗎?現在社會的大多數人還能夠接受,但是或許過多五十年,動物實驗也要被嚴格控制甚至禁止。那個時候醫學如何進步呢?難道一切都用計算機模擬嗎?
我看到評論中有人說,只看結果,不管過程,這樣做不對,大自然會懲罰他們的。我想,首先,把過程看的比結果重要,也是一種走火入魔的心態。其次,其實大自然才是真正的只看結果不管過程,因為大自然不做道德判斷,只看誰能夠適者生存。在適者生存的環境中,科學技術進步的速度很重要。
人類基因裡的鹼基對有上億,許多完全沒有用,而且可能永遠也不會有用,但是沒人可以保證這一點。就像你家裏堆了好多年的漫畫書一樣,你可能永遠不會再去看,也可能明天就想看。所以其實想通過理論來論證鹼基對的作用是不可能的,只能通過試驗。
最後說說彎道超車的問題。看過賽車比賽的人都知道,彎道超車是很危險的,但是還是有許多賽車手選擇這麼做。難道這些賽車手不知道危險還是想死?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直道的時候超不過啊。除非認命,說我不想比賽了,否則只有利用彎道別人減速的機會。中國和美國在科技上的競爭就是這個情況。
7. 不配,回應圓桌話題《Amazon Go終於開張了!你看好無人超市的發展嗎?》
同意其他桌友的觀點,在目前想去做無人售貨生意的話,對日本的自動販售機進行改良就差不多了吧。國內的無人超市我也逛過,但沒有購物,因為裏面的商品種類很少,而且經常有包裝破損的情況……攻關瞭如此多的技術難題,應該不是僅僅為了省去收銀及防盜的步驟,也許其背後是研究利用AI分析人類行為的大項目下的一次局部試行。
雖然目前Amazon Go感覺好看不中用,但這種項目仍然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啊,比如通過實際運行,為未來AI研究積纍更多人類行為數據,提高準確率,並推廣到生活中的所有場景。現有的siri、Cortana什麼的就一直覺得弱爆了、還有google有一款家用的設備叫什麼來著,圓柱形的帶語音識別那個,也是不實用的感覺。我最希望未來有生之年能出現的是例如像遊戲《FALLOUT》系列裏面的Mr. Handy(巧手先生)那樣的高智能AI的、帶有能進行精確操作的機械臂的家用機器人啊。
至於其他擔憂,我覺得擔憂不應該成為阻礙技術進步的理由吧,之前端有過另外一篇討論(應該是移動互聯網/手機支付),在那之後稍微看了一些文章,讓我對技術發展可以保持樂觀態度。
比如臉部識別身體特徵識別等,未來能不能在全球範圍內立法限制其使用範圍?關於臉部識別,我看過一個英文文章,看得不全懂,但能看懂它說到在現時的識別技術下,只要在臉上「化一個特別的粧」就可以防止被識別,當然這個粧是很誇張的,有點像在臉上塗了幾大片東西,應該是達到了破壞五官特徵的數學結構的效果吧,但說不定未來的社會,這種非常玄幻的粧容/臉部飾品會成為常態呢?
個人賬戶信息的保護,能不能改為進行兩步認證,中間多出一個類似匿名VPN的步驟呢,比如在全球範圍特別授權成立若干個公司,受公眾及第三方監督,它們提供的服務就是使用互聯網的任何個人提供真實信息註冊一個avatar賬戶,再利用avatar註冊其他任何公司的賬戶,其他公司只能知道該註冊用戶是經過授權公司認證的,他們提供的服務也不知道是具體服務了誰,因此不能獲取準確的身份信息。像Amazon Go只能知道有一個人符合規定地在超市內購買了商品,但不知道是哪個人這樣子……當然以上只是粗淺的開腦洞,相信未來到了需要變革的時候,無論是提升保護技術手段,還是通過民眾呼籲、抗爭來保護人權,我最近傾向樂觀地認為問題始終是有解決的可能。
8. xunexplorer,回應圓桌話題《「全面二孩」政策效果不似預期,是什麼造成了中國出生率低迷?》
剛剛從國內探親回來,就我所觀察到的情況而言,生育率低的原因,或許與個人觀點、政治取向之類的關係不大,而僅僅只是因為一個「忙」字。現在的很多年輕人,談戀愛晚,結婚晚,生育晚,難道每一個不談戀愛不結婚的人都信奉單身主義?難道每一個不生孩子的人都是丁克一族?難道每一個不生二胎的夫妻都從心裏覺得只生一個好?我先生的妹妹在銀行工作,每週六天班,每天要工作大約9個小時。我們在家呆了兩個星期,她就有兩天加班到晚上9點才回家。她想結婚、想生孩子,但沒有足夠的時間去認識新朋友,連相親都要擠時間。我還有一位朋友在IT業工作,昨天我向他推薦一部電影,他卻對我說他已經連續上班上了一個月,每天早九晚十,沒得一天休息,根本沒有時間去看電影。根據我的觀察,類似情況絕對不是孤例,而且不局限於某一類行業中。公司以「奮鬥」為名肆無忌憚地剝削年輕勞動力,而每一個僅僅是要求正常的工作時間,好可以進行正常的個人、家庭生活的人,卻被扣上「懶惰」「不思進取」的大帽子。
試問你如何讓一個每天工作十小時、每個星期工作六天甚至七天的人有時間、有精力去談戀愛、組建家庭和生小孩?很多年輕人未必喜歡獨身一人,也並不反感生兒育女,但他們就是忙,就是沒時間。部分媒體不去探究背後的社會問題,卻把這一切渲染成彷彿是年輕人的個人選擇,我覺得是非常不負責任的行為。
9. CTK,回應《專訪曾鈺成:我們要研究,香港憑什麼讓中國政府保留一國兩制》
他很厲害,比大部份人都更善於言語藝術,更不用說建制派了。
厲害在於他知識很豐富,也厲害在言語上。
注意看看,他回應時有很多例子,有數據,甚至間中大膽反問記者問題,營造出很有道理的樣子。
但留意看看,他很多時候都轉移了焦點,或者偷換了概念。其實除了一些事實外,意見上大都避重就輕了。
例如問改革,問方向,問年輕人方面,他只提出要改善,但卻沒分析改善地方,利弊等問題。試問世上有事情可以不用改善是完美嗎?
問人才,人才不足,與有沒有人才是完全兩個概念。你能指出一個高質的人才,不代表足夠,你的人才能與泛民比肩,也不代表是高質素,而且泛民質素跟問題亦都沒關係啊......但聽下去充滿自信,也像回答了問題一樣,事實卻非如此。
10. 叔比,回應《林柏儀:管中閔校長和他從未消逝的「高教自經區」》
台灣政府在教育支出上的左支右絀,使得學術發展陷入瓶頸。而看似低廉的學費,其實不但讓學生得不到好的學習品質,更讓經濟弱勢者補貼優勢者的現像被人所忽略。
昂貴的私立大學學費,多半是經濟弱勢家庭在繳,而政府的税收,在不肯鬆綁管制之下,大部分都拿來補貼了排頭的國立大學。綁死有能力自己衝、自己跑的學校,再拿本來應該用於扶弱、扶後段學校的錢,餵食本應自立自強的大學。最後強者吃垮了社會反而變得不強,弱者被社會吃垮自然也就變得更弱。畸形的發展,如果還在左派右派意識形態下看問題,永遠想用吃大鍋飯的方式解決問題,這口飯恐怕只會越來越小口。追求你有我也一定要有的表面形式平等,最後就是讓社會弱勢繼續逆向補貼強勢,失衡的天平更為失衡。
最後,交換學生和簽一簽姐妹校,也能拿來說嘴大學國際化?哀哉!
我只能說 罵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