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东海养老院:老人去世一年后,讨要真相和赔偿的家属们上海封城

上海东海养老院:老人去世一年后,讨要真相和赔偿的家属们

“你再混乱,既然事情发生了,你们医院要拿一个错了就错了的态度来,要面对现实、解决问题,不是一味地回避。”

上海之声:微抵抗,打破沉默的螺旋

我不希望这么快就遗忘,像不存在一样。我希望当我们修复了以后,带著过来人的视角和心态去反思,这样才不会辜负那段经历。

上海封城一周年,我们重访那些静默现场

“历史”喜怒无常,从未顾及身处其中的小人物。

上海,封城后的又一个春天,“我们已经是历史的容器”

徐秋依然觉得它是中国最好、最适合生活的城市。但她也意识到,上海再好也只是“泰坦尼克号的头等舱”。

数说中国经济2022:不计成本的清零,地方政府债台高筑

受困于这一年严苛的封控和低靡的地产,中国年GDP增长3%,远低于5.5%的预期增长目标。

谁是大白:从暖心大白到“白色恐怖”,防疫权力将伸向何方?

“我像一个无情的扫码机器,也懒得去看他们的脸。”

沒有母语的人:新闻审查下,“我们都是国家的宣传机器”

中国媒体已掌握“炼金术”,将“危机”形容成“机遇”,将“灾难”演化为“盛事”,将“经济下行”表述为“增长潜力待释放”。

想“润”的60后:从文革到计划生育,压倒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上海封城

“时代的一粒灰,只有落在你自己或者你家人头上,才会成为一座山。”

解封不是结束,只是另一个开始:悬崖边的上海餐饮业

他每天被一个问题拷打:如果企业早晚要死,那是今天死还是晚些死?

当警车驶入校园、“境外势力”无孔不入,大陆高校学子如何抗议封校?

学生们用“缩圈”“跑毒”形容封校,他们世界的边界随着防疫政策摇摆,这一次被限制在了斗室之內。

中国封控促使年轻人重新考虑人生规划

对于许多将上海视为追逐梦想的神奇之地的中国人来说,这座城市因疫情进行的长达两个月的封控为他们敲响了警钟。

被核酸支配的生活,什么成了“新常态”?

常态化核酸一年究竟要花多少钱?钱花在哪里、由谁负担?被常态化核酸支配的日常何时能恢复“正常”?

习近平和李克强就疫情影响传达不同资讯

中国最高层的两位领导人上周发表讲话,试图安抚对中国严格的防疫措施愈发不满的外国高管,但二人似乎发出不同声音。

疫情下被放逐的劳工:当上海成为他们的无依之地

“我们都是很渺小的,不像那些伟人有闪光的思想……我们只能跟着这个时代随波逐流,就只能这样子,只有这样才能生存。”

从新疆开往上海的卡车:4000公里路,与一个女性司机的32年

一个人开车习惯了,熬夜习惯了,被骗习惯了,被拖欠运费习惯了,被封在车里习惯了。所以这次到了上海,也总会习惯的。

读者来函:我在上海浦东T2航站楼,看到终点前过不去的那条线

“老外都当天来当天走,还能牵狗上飞机。有一次我看到一个中国小姑娘牵着两只狗,我很激动啊去问人家,结果奶奶的,加拿大籍。”

沪上老外:封城后我开始思考,“怎样逃离曾经深爱的上海”

“我想润了,”菲利克斯说,“我才明白,这就是一出悬浮剧——看上去很美,但随时可能摔在现实里,被铁拳迎面来一下。”

上海疫情线上纪念馆:人们因什么而逝去?

市民居家隔离的日常不时闯入机械狗、“大白稻草人”等荒诞片段;社交媒体则具是抢不到的物资、叫不到的救护车和进不去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