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封城

始于2022年2月底的上海疫情,是自2020年初武汉疫情以来,席卷中国大陆最严重的一场疫情。与武汉不同的是,面对Omicron的指数级传播,仍坚持“动态清零”的上海,陷入了“次生灾害”的漩涡,引发民间对抗疫政策的强烈反弹。上海疫情会如何影响抗疫政策,端传媒将密切关注。

上海东海养老院:老人去世一年后,讨要真相和赔偿的家属们

上海东海养老院:老人去世一年后,讨要真相和赔偿的家属们

“你再混乱,既然事情发生了,你们医院要拿一个错了就错了的态度来,要面对现实、解决问题,不是一味地回避。”

上海之声:微抵抗,打破沉默的螺旋

上海之声:微抵抗,打破沉默的螺旋

我不希望这么快就遗忘,像不存在一样。我希望当我们修复了以后,带著过来人的视角和心态去反思,这样才不会辜负那段经历。

上海封城一周年,我们重访那些静默现场

上海封城一周年,我们重访那些静默现场

“历史”喜怒无常,从未顾及身处其中的小人物。

上海,封城后的又一个春天,“我们已经是历史的容器”

上海,封城后的又一个春天,“我们已经是历史的容器”

徐秋依然觉得它是中国最好、最适合生活的城市。但她也意识到,上海再好也只是“泰坦尼克号的头等舱”。

解封不是结束,只是另一个开始:悬崖边的上海餐饮业

解封不是结束,只是另一个开始:悬崖边的上海餐饮业

他每天被一个问题拷打:如果企业早晚要死,那是今天死还是晚些死?

疫情下被放逐的劳工:当上海成为他们的无依之地

疫情下被放逐的劳工:当上海成为他们的无依之地

“我们都是很渺小的,不像那些伟人有闪光的思想……我们只能跟着这个时代随波逐流,就只能这样子,只有这样才能生存。”

从新疆开往上海的卡车:4000公里路,与一个女性司机的32年

从新疆开往上海的卡车:4000公里路,与一个女性司机的32年

一个人开车习惯了,熬夜习惯了,被骗习惯了,被拖欠运费习惯了,被封在车里习惯了。所以这次到了上海,也总会习惯的。

读者来函:我在上海浦东T2航站楼,看到终点前过不去的那条线

读者来函:我在上海浦东T2航站楼,看到终点前过不去的那条线

“老外都当天来当天走,还能牵狗上飞机。有一次我看到一个中国小姑娘牵着两只狗,我很激动啊去问人家,结果奶奶的,加拿大籍。”

沪上老外:封城后我开始思考,“怎样逃离曾经深爱的上海”

沪上老外:封城后我开始思考,“怎样逃离曾经深爱的上海”

“我想润了,”菲利克斯说,“我才明白,这就是一出悬浮剧——看上去很美,但随时可能摔在现实里,被铁拳迎面来一下。”

上海疫情线上纪念馆:人们因什么而逝去?

上海疫情线上纪念馆:人们因什么而逝去?

市民居家隔离的日常不时闯入机械狗、“大白稻草人”等荒诞片段;社交媒体则具是抢不到的物资、叫不到的救护车和进不去的医院。

上海张江公寓中产梦碎:三次被征作隔离点,住户集体抗议遭警方压制

上海张江公寓中产梦碎:三次被征作隔离点,住户集体抗议遭警方压制

July跟室友商量好了,等张江公寓一解封,就要搬离这里。至于能搬去哪里?她们也不知道。

抗议上海封城的《四月之声》,拳头落在棉花上

抗议上海封城的《四月之声》,拳头落在棉花上

当记住成为唯一的反抗,乐观和悲观实际上已经得到了统一。

小端夜聊回顾:有病无医、错运方舱、华山路上的标语……我们在呐喊些什么?

小端夜聊回顾:有病无医、错运方舱、华山路上的标语……我们在呐喊些什么?

我认为「清零」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政策具体会不会转向、以什么方式转向,这不是我或任何人可以左右的。

大陆疫情“抽干”诊疗资源,谁在为动态清零付出代价?

大陆疫情“抽干”诊疗资源,谁在为动态清零付出代价?

压力层层传导,从医院到科室再到医护个人。王淑怡说:“就像一台巨大的机器,每一颗螺丝钉不能说你受不了了。”

失守与死亡:疫情中的上海养老院

失守与死亡:疫情中的上海养老院

在暂停探视的通知和死亡通知之间,张秋生和其他老人家属一样,20多天里没有收到院方任何消息。

在次生灾害中休克的上海:Omicron之后,什么是理性的中国防疫模式?

在次生灾害中休克的上海:Omicron之后,什么是理性的中国防疫模式?

只要不计代价,清零或许是时间问题,但中国社会和经济还能承受吗?

防疫异见者的另一个上海:当躲避政治的城市遭遇防疫政治

防疫异见者的另一个上海:当躲避政治的城市遭遇防疫政治

“微博热搜是咖啡,博主在转救助消息,朋友圈是抢不到菜……”这种信息的分裂正反映舆论场对上海是一座怎么样的城市的多重解读。

上海封城纪事:“上海模式”以至“上海骄傲”的幻灭,然后呢?

上海封城纪事:“上海模式”以至“上海骄傲”的幻灭,然后呢?

这是什么样的公元2022年上海大都会生活?那种惶恐,源于一种首次彻底的、对未来的不可知⋯⋯

上海一线抗疫医生:因封控去世的患者可能比病毒致死的更多,已是医生共识

上海一线抗疫医生:因封控去世的患者可能比病毒致死的更多,已是医生共识

“抗疫就像坐公交,‘共存’是终点,是时候研究何时下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