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历史,回应当代,连结彼此——《5月35日》到台湾后有什么火花?台湾

对话历史,回应当代,连结彼此——《5月35日》到台湾后有什么火花?

“我们拥有民主、自由、平等,可是,我们可不可以把它当成得来不易的东西,不要滥用它,或太理所当然把它交出去?”

六四34年 | 香港现场:维园没有集会,而悼念者的烛光一度亮起

2023年6月4日,六四34周年,维园内举办庆回归市集。维园外警察重重布防,一些悼念者尽力展示烛光。

从英国、加拿大到日本,海外的六四集会筹办者在碰撞中相认

“割裂之后信心从哪里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行动创造的。”

专访李立峰:公开的六四纪念消失了,记忆会断裂吗?

任何社会都有保留一种记忆的能力,就算多细小也好。

不想回忆、未敢忘记︰在香港、在台湾、在海外,看到悼念六四的那点光

六四33週年,亦是香港第3年沒法自由地公開悼念六四死難者。無論人在哪裏,忘不了的,年月也不會蠶蝕。

抹去与传承:33年后,香港的六四记忆之战

“要抹去香港人的记忆,需要多久时间?”

上海大学生在1989:后来的同学聚会,我们只聊赚钱

他们不约而同陷入生活的泥沼,想著怎么赚钱、怎么过得更好。只是,偶尔谈起那段经历,便“汗毛直竖”,像回到了那个年代。

从维园烛光集会到香港社运,五个大陆人在这扇窗口看到真实的中国

花了很大力气,从一个“六四是禁忌”的地方,到了另一个“六四是禁忌”的地方。这个日子成为了我的执着,我的责任。

英国的离散香港记者:放下记者身份,可以拿起甚么?

四个流散在英国的香港记者,在异乡思考新闻是甚么,而没有了新闻,自己又是甚么。

国殇之柱、民女像、六四浮雕壁画遭强拆后,他们写下自己的记忆

被三间大学强行拆迁的六四雕塑展品,见证学生成长,连结校园内外,不限地域,不限时空。“在历史洪流下,它成了有生命的实体。”

中大民主女神像、岭大六四浮雕今被移走,台湾团体集资在台重建“六四耻辱柱”

屹立香港大学24年的国殇之柱,前晚遭港大强行拆卸移走。中文大学的民主女神像、岭南大学的六四浮雕,今晨亦被校方悄悄移走。

【书摘】夜半桥边呼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

1989年5月26日至6月21日,台湾记者杨渡赴北京天安门广场采访。32年后,他将回忆写成《未烧书》。

六四集会案民主派八人被判囚,黎智英:假如纪念是罪行,那就让我承担

何桂蓝陈情时只有一句:今天对我的判刑,就是对每一位当日出现在维园的香港人判刑。

历史文件出土:日本政府为何决定在六四后“温情地注视”中国?

日本《时事通信社》推出独家解密档案报导,指六四天安门事件后,日本政府反对西方的对中制裁、主张对中应该“尽量有耐心”,端传媒专访报导执笔记者城山英巳,谈谈他所见的、三十年前的日本政府六四档案。

在记忆消失之前,把历史放进方舟:香港筹六四线上博物馆

“经历了反送中之后,会觉得一场社会运动是这么丰富的。我会忍不住想,当年的北京...... 不可能只是那么简单,只是六四那天早晨的事情,前面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