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青春》刘国瑞专访:为什么有的人能被当成“香港人”,有的人不行?风物

《白日青春》刘国瑞专访:为什么有的人能被当成“香港人”,有的人不行?

将对社会边缘族群的关切和对身分认同议题的理解,融入两个家庭故事之中。

葵涌邨被围封的日与夜 —— 快过年了,到底何时“放监”?

“自围封开始,他们都不知道睡醒之后会否被解雇。”

端开麦:超人出柜让人生气?漫画角色的多元化早就开始了!

二次元的出柜为何会带来伤害? 是我们太小瞧漫画的多元化了吗?

读者十论:“年就这么过了”

“读者十论”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组精彩读者留言刊出。

不仅仅是外佣:在港十年,她们拍摄香港社运、老人和雇主

她把机票钱储起来,花了4个月和港币7千元,买到一部相机,陪她在香港见证街上沸腾的示威,记下少数族裔作伴玩乐的宁静时刻。

蒙語教學風波:模範自治區不再,北京不要朋友,寧要敵人?

当局如何应对蒙古族的文化保育运动,或将影响未来如何定义“中国”。

周末读书:内地“新疆班”二十年,一代维吾尔精英如何定义自己?

“石榴籽被紧紧包裹在坚韧的外皮之中;可一旦打开,红色的外皮很容易就从它的膜上剥落。”

Are We One? 线上影展拆穿了多少多元化谎言?

如何才能避免落坑,不被烂片围困,也不成为行业垄断和白人中心主义的帮凶?

美剧《Hollywood》:虚构历史是好莱坞对当年歧视的真诚反思吗?

假如当年的创作者勇敢一点,是否能让少数群体早一些享受到平等与自由?

周末读书:《维吾尔人》——“民族团结”之下的愤懑与反抗

一种关于“中华民族”成员的深刻分歧,潜藏在新疆社会生活的表面之下。

白信:冻结的堡垒城市,与消失的人——新疆纪行之一

2018年冬季的入疆之行,让我看到一个堡垒化的新疆。从乌鲁木齐到喀什,从城市到乡村,几乎完全改变了原先的景观,颇有置身以色列的错觉。

白信:“新大汉主义”的兴起及其“内亚”意义——新疆纪行之二

“新大汉主义”在新疆的兴起,与其说是出于对少数民族地区极端主义威胁地方稳定的忧虑,不如说是传统汉地政权对边疆统治缺乏信心的折射,而有意修改甚至放弃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改以强力的汉化政策为中心,推行汉民族主义的文化、经济和社会政策。

曾在新疆学维语的汉族生:我们的就业方向是监控维族人

汉族学生不会害怕自己被带进去,最主要是害怕老师们突然消失。有一位老师就是,头一天还在上课,第二天就不见了。

44个字的新疆政治标语,还不是最可怕的威权渗透

中国大陆的大城小镇,红色的政治标语随处可见,新疆的有什么不同?答案从我见过的最长标语开始。

自投罗网:乌鲁木齐返乡记

这个最为凋敝的省份,硬是培养出政治觉悟最高的臣民。不消审查机器运行,全景监狱众生平等,是犯人也是狱卒,你看我,我看你,用恐惧和关爱相互捆绑,远离雷池。

华尔街日报:中国维族拘押计划升级,“再教育营”规模扩大

中国已大幅扩大一项拘禁计划,该计划最初针对维吾尔族极端分子,但目前在中国西北地区营地里关押着大量少数民族人群,当中穆斯林占多数,也包括年老体弱者和世俗化人士。

哈光甜:帝国(中)——人类学理论与理想“社会”

强迫的种族隔离和强迫的种族融合,对于纯粹血统的坚持和对于混合血统的执迷,是同一硬币的两面。

哈光甜:帝国(下)——从民族到跨国,中华意识形态的诞生

“交往”是这个全球社会的核心。新的帝国是一个交往的帝国,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重组和重新分配差异的帝国。

提升中华民族、国家认同感?香港少数族裔必修中国历史课的痛苦心路

既然中文是少数族裔学生的“第二语言”,他们视中国历史为自己“第二家乡”的历史也可以吗?

专访王惠芬:他们想学好中文你们不教好,现在要他们爱国?

融乐会创办人王惠芬长年为香港少数族裔居民争取权益,甚至拖垮了身子,但是,社会对少数族裔的漠视,至今仍坚如磐石。

哈光甜:民族问题,在“自由”与“独裁”之间

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或许是独裁政治最肥沃的土壤,大汉民族主义让独裁政府成为少数民族唯一可以相信的保护者。而这个政府遇到危机的那一日,人们很可能会把少数民族看作是支持威权的罪魁祸首。

制造了他者,消失了国民──中国少数民族问题的根源

传统中华天下,海内国民,并无特殊的民族意识。而一旦中华天下被外来民族所统治,则往往建立民族等级制度,辽、元如此,满清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