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光照进黑盒,伊藤诗织笑着回来了|端闻 Podcast香港

让光照进黑盒,伊藤诗织笑着回来了|端闻 Podcast

“我不是政治家,不能改变世界,但我希望,能鼓励别人,展示一名幸存者生活的现实。”

【线上端小聚预告】相约金马后:2023泛亚洲华语电影年末盘点

金马六十,赛果将出,三地影评人有何不吐不快?“合拍片”身份不再中港专属,2023华语电影地缘政治大解析。

一条小村里的"香港":社运疫情后,离开的人怎样才会回来|导演曾翠珊专访

太平清醮每十年就像一次盛大的Reunion、也是村民各自人生的Check point。

导演顾桃专访:从蹲守中国最后的游猎民族到寻找萨满

顾桃曾循着父亲顾德清的脚步蹲守森林长达八年,如今他发现处处都是素材和故事,比如寻找萨满。

第76届戛纳影展——影展力挺纪录片,纪录片能否走向更广阔的大众?

经过了多年对纪录片的“冷遇”后,戛纳似乎想借此机会跟上纪录片袭来的浪潮。

他们曾经拍摄人物纪录片,在人和作品之间两难

这是三位纪录片工作者与拍摄对象沟通的经历。

导演/画家邱炯炯专访:我们的时代缺少解风情的眼光

从《大酒楼》到《姑奶奶》再到《椒麻堂会》,邱炯炯再现了日子,填充了人生。

导演足立正生专访:自称恐怖分子的行动者,自嘲为日本公务员的电影人

他打动过一代日本人,参加过赤军,被没收护照,如今拍了一部刺杀安倍的剧情片。

七问《给十九岁的我》争议:世代、权益、教育和纪录片伦理

一部纪录片的程序及拍摄伦理引发全港讨论,纪录过程中哪些环节不应忽视?如何进入学生的世界,互相理解?

导演张婉婷专访:用十年纪录香港千禧世代之后,她想做飞机师

“家庭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对我不加以影响。” 家庭给了张婉婷自由。

加拿大原住民女性纪录片导演:越过族群这道藩篱,发现还有性别的一道

“你们白人拍了原住民这么多年,如今却要限制我们原住民拍摄你们?没人能够限制我该拍摄什么。”

纪录片《安全距离》导演池清丽:对同志运动有些灰心?改变也许下一刻就发生!

疫情期间,池清丽拿起相机,开始记录31位在英亚裔酷儿的故事,试图探索关于性别、移民、身份认同、亲密关系等问题的答案。

纪录片《命运之轮》,揭开蒙古的自杀潮之谜

是贫穷还是身份的断裂导致了蒙古的自杀潮?导演诺敏·拉瓦苏仁完全不用旁白地去寻找答案。

分尸案制造的失乐园:谢升竑与他记录的台北草原自治之毁灭

“他的哭泣是因他看到自己过去是很冷血的,当时他们并不在乎一个生命的消失⋯⋯”

“麦当劳的牌会换成毛主席像”?华语独立纪录片在2022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

在红色到粉红色之间,似乎也暗指共产主义从红军到“小粉红”的板块位移,“共产主义”在当代到底意味著什么?

先行者胡台丽:人类学与台湾,她拿著笔记本,只身进入无人知晓之境

胡台丽关于“我是谁”的漫长思索与回应,这也是所有台湾人,不论任何族群都会遇上的问题。

专访《忧郁之岛》导演陈梓桓:2019年之后,我对香港电影未曾如此乐观

纪录片《忧郁之岛》跨过三个历史时空,呈现香港人身份的纠结、断裂与流变。

端开麦:看的,听的,讲的,我们的互联网生活与版权迷宫

前互联网时代制订的版权法则,如今面临的多重语境与错位,谁被保护了,谁被侵害了?

郑秉泓:朱天文首次执导,“文学朱家”在侯孝贤风格中

“在岛屿写作”新一辑是朱天文首度执导的纪录片,影迷不难发现榻榻米上对坐聊天的构图充满侯导色彩……

纪录片导演陈巧真:拍下一个人在捍卫的,仅余的方寸及尊严

“或许我也会死在这里,没有人知道,最好。”

意大利纪录片婆婆:用镜头照亮愿意挑战结构的人

她拍摄的对象,总在做著“重复”的动作,也总在“祈祷”某种看不见的力量⋯⋯

被撤映的3部纪录片讲了什么?FIRST青年电影展上的温和与恐惧

三部被撤映的纪录片其实都很温和,社会问题观点并不激进,但依然被撤映,这其实是一种恐惧的表现,是对真实力量的畏惧?

戛纳影展手记:一场特别放映的香港反修例纪录片为电影狂欢带来暗涌

从逐渐失落的电影到边缘化的影展,戛纳已经从以前拒绝大众的骄傲姿态转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