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

先行者胡台丽:人类学与台湾,她拿著笔记本,只身进入无人知晓之境

胡台丽关于“我是谁”的漫长思索与回应,这也是所有台湾人,不论任何族群都会遇上的问题。

2019年7月,胡台丽出席一个TEDx讲座。

2019年7月,胡台丽出席一个TEDx讲座。影片截图

特约撰稿人 朱嘉汉 发自台北

刊登于 2022-05-12

#人类学#纪录片

【编者按】台湾人类学家胡台丽(1950-2022)于5月7日逝世,她曾担任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所长,亦是台湾重要的纪录片导演,民族志纪录片先驱。我们邀请作家朱嘉汉撰文,述往与哀悼。

朱嘉汉:1983年生,作家。曾就读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社会学博士班,现为台北艺术大学兼任讲师。著有长篇小说《礼物》、《里面的里面》等。

对于一个像我这样,在公元两千年左右就读人类学这冷门科系的学生而言,胡台丽的身影,象征的是人类学这门知识更为宽广且平易近人的学科的出路。这些出路(是的,她告诉我们不只一条),不仅能亲近更多的读者、观众,且不牺牲掉人类学最可贵的特质。即,能在理解时,不化约、不刻板化他者。并时时维持著自省的态度,谦逊的尊重每个文化的独特性。

​若近几年我们见证了众多人文社会学科,在众人的努力下,能以更亲近的语言,更新颖的形式推广这些需要经年累月消化的知识。那么,我们回首,会发现胡台丽不但是个先行者,甚至很多的时候,是她一个人走出来的。

​譬如正在撰写博士论文时,将当时的田野笔记转化成作品〈媳妇入门〉,竟获得“第一届”时报文学奖的小说佳作。人类学的田野经验,与虚构小说的界线,居然被她一脚跨了出去。台湾文学数十年来时有争辩的文类问题,当时她就以兼顾思辨与文学的文体,将学术、小说、散文、报导文学的界线抹除。更难能可贵在于,她并非有意挑战界线,玩弄形式,仅仅以书写本身,给台湾文学留下一个至今难以比拟的书写。

​尤其,对于像我这样一个,选择了人类学,却同时希望走上文学的人来说,胡台丽代表的不仅是人类学跨足文学是可能的。而且因为学科的特性,显得书写者位置如此独特。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