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

“麦当劳的牌会换成毛主席像”?华语独立纪录片在2022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

在红色到粉红色之间,似乎也暗指共产主义从红军到“小粉红”的板块位移,“共产主义”在当代到底意味著什么?

《野草不尽》剧照。

《野草不尽》剧照。图: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

特约撰稿人 谢以萱

刊登于 2022-05-15

#TIDF#纪录片

2022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TIDF)今天进入最后一天。其中,“敬!华语独立纪录片”(Salute! Chinese Independent Documentaries)单元,是TIDF 作为今日可以立足东亚、泛华语世界,最支持自由创作的舞台的展现。每届TIDF皆选入多部泛华语世界具代表性作品,可说是串连以台湾、香港、中国为基地的纪录片工作者的重要交流场域。今年这一单元,则首度将华人纪录片奖调整为“再见真实奖”,力图在政治历史错综复杂的当代,褪去以语言、族群和地域的分野与藩篱,鼓励当下离散世界各地的泛华语文化社群的创作。

回望此单元设立之初的2014年,正是中国独立纪录片经历一个十年的蓬勃发展后,面临巨变的关键时间点。就在那一年,长期推广独立电影、主办北京独立影像展的栗宪庭电影基金会被政府查抄,机构收藏的上千部独立电影被没收——2012到2014年被称为中国独立影展的“拆迁年”,许多放映活动与独立影人接连被噤声,中国各地大大小小的独立影展被迫取消。随著中国官方更多“关切”独立电影,创作者面临的生存处境越趋艰难。2017年在《电影产业促进法》规定下,没有电影公映许可证(“龙标”)的电影不得发行、放映,自此各种“技术问题”频传,对于不能取得“龙标”的独立电影,此法规几乎宣判其死期。2020年,最后一个独立影展中国独立影像展(CIFF)也宣告停办,而17年来该影展一共放映逾千部未曾在主流电影院放映过的剧情片和纪录片。

曾经被视为中国独立电影避风港之一的香港,在2020年国安法通过后,也难再作为例外的存在。如今,无论是在香港或中国,中国独立电影要能被看见,可谓难上加难。

《忧郁之岛》剧照。
《忧郁之岛》剧照。图: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

而曾经被视为中国独立电影避风港之一的香港,在2020年国安法通过后,也难再作为例外的存在。如今,无论是在香港或中国,中国独立电影要能被看见,可谓难上加难;国际影展成了少数能够让创作者与作品得以发声的场域。然而,国际影展各有各的选片立场与条件,其实反映出一地观众、社会文化与影展作为一带有目的与主体性的场域彼此交织而生的景貌。泛华语文化社群的创作者如何在其中寻求被看见的机会,其作品反映出当代纪录片工作者对身处环境的何种观察,我们或可从长期关注华语纪录片发展的TIDF中看见些许值得留意的趋势。

离散,漂泊,代代港人的去与留

如果我们都体认到这就是香港的现况、甚至很可能未来的香港也是如此的时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该如何与这个暴政、恐惧共处?

若说纪录片是电影工作者对其所处社会处境的反思与回应,随著时间的推移,可以清楚地看见关于香港纪录片在题材和拍摄手法上有显著的变化。《占领立法会》(2019)、《理大围城》(2020)、《时代革命》(2021)这类作品,是在社会运动现场见证、作出记录,并对事件前因后果作线性爬梳的一类纪录片;此外也有以相对实验的叙事手法,尝试在抗争现场之外与之后,勾勒出事件当下无法记录、却深深烙印心中的关于暴力的记忆与恐惧,例如叶奕蕾的《记忆中混浊的雾是我的画像》(2019)、姚仲匡《暴动之后、光复之前》(2020),或是忻慧妍《日 ”””’;”””’ 记》(2021),皆在“事件过后”以摄影机和影像重访现场——无论是被破坏过的城市空景、抗争现场遗留之物,或是重新以影音蒙太奇组构涌动的抗争人潮,皆呈现出另一种不同于传统纪实的写实样态。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