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2018台湾地方选举

陈方隅:绿白分裂、支持率流失,旋风起落的柯文哲差点输给他自己

许多人说,柯的出现是要推倒“蓝绿”的高墙。不过,台湾社会看到的是,许多高墙不只仍然矗立,而且后面的“红砖”愈盖愈高。

2018年11月18日,柯文哲在台北北门造势晚会上。

2018年11月18日,柯文哲在台北北门造势晚会上。摄:陈焯煇/端传媒

刊登于 2018-11-26

#柯文哲#2018台湾地方选举#台湾#陈方隅#评论

台湾2018年地方选举落幕,台北市长柯文哲以58万票、41.05%的得票率、3200票之差险胜国民党候选人丁守中。民进党候选人姚文智获得约24.4万票(17.29%),几乎就是柯文哲跟4年前(85.4万)相比所少掉的票数,而丁守中的得票率和4年前的连胜文巧合一致(40.82%),少了约3万票,大概就是这次整体投票率下降了4.5%所带来的影响。

也就是说,通过投票结果可以看出,即使柯努力地想要吸引泛蓝选票,但成效非常有限,而且民进党的“基本盘”(最忠心的支持者)全都归位。接下来,柯还必须面对新当选的泛蓝过半的议会,其中民进党19席当选议员中,只有两位可以称得上是明显的“友柯”。

柯文哲当台北市长这4年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他炙手可热的政治明星地位变得摇摇欲坠呢?而他与绿营的关系,这几年中又发生了哪些微妙的变化?曾号称“超越蓝绿”的柯文哲,如今遭遇了哪些质疑?通过他,还可以如何观察台湾政党政治板块的变化与重组?

2018年11月23日,柯文哲在选前的宣传活动上,市民在大厦里向他挥手。
2018年11月23日,柯文哲在选前的宣传活动上,市民在大厦𥚃向他挥手。摄:陈焯煇/端传媒

素人政治的旋风

韩国瑜旋风出现之前,柯文哲是台湾近年来最典型也最成功的民粹政治人物。“民粹”其实是一个中性词,意指某些政治人物或政党批判传统的政治菁英和现存制度,认为自己最能代表所有的人民。民粹人物的出现以及获得支持,主要因为一般民众觉得政治菁英或者专家们都已和“民意”脱节,而希望选择一个不同于以往的人选。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