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的黃昏:台灣最大網路公共論壇,與網軍展開存亡之戰 台灣知名網路公共論壇PTT,自2018年九月暫停開放註冊新帳號,至今整整一年。曾如香港「連登」一般自由開放,能號召社運參與、促進公共討論、開放使用者天南地北閒聊各種話題的公共論壇,出了什麼事?它會就此走上消亡之路嗎?
江昺崙:閱讀史明,閱讀台獨運動的百年歷史 對於台灣人來說,史明作為一個革命家的熱血象徵,比他所談論的戰略、戰術、紀律、大眾路線還清晰許多。這是史明晚年遇到的難題,他所談的大多是「實務」問題,革命如何實踐、理念如何傳播等等,但台灣人對他大多是「務實」的工具性理解,史明只是個符徵(形象),而符旨(意義)則可以任意填空。
讀者來函:台灣,是否能給沉默的陸生一面連儂牆? 自2011年開始,每年都有陸生選擇來台度過一段或長或短的青春歲月。他們在想什麼?來台灣後,他們都經歷了什麼?民主暢言的連儂牆下,是否能為陸生多留一副紙筆?
台港陸學生返校後迭起衝突,專訪受傷港生:不會退縮 台灣多所大專校園出現港、陸生肢體衝突,台生對此十分不滿,三地學生間出現緊張氣氛。文化大學港生何泳彤在與陸生的爭執中被拉下臺階受傷,她認為,「雖然已經在民主的土地上,但總有些人無法理解民主自由或人權的可貴。」
未完成的進行式:史明「臺灣民族主義」 史明的「臺灣民族主義」只是個開始,他替我們開啟了一扇選擇的門扉。未完成的「臺灣民族主義」,並不是個悲壯的願景,正因為它破除強權的主張,以及遲到、後進的性格,而擁有避開沙文主義、傾聽弱勢者聲音的優勢。如果不善加利用這種優勢,那我們的民族情感就只能在螢光幕前消極地吶喊,而絲毫改變不了臺灣社會被政治威權玩弄的情況。
我來自哪裡,誰說了算?一場挪威台灣學生的「正名」運動 這場訴訟的法律依據將是歐洲人權公約第8條隱私保障中所內含的「身份認同權」(right to personal identity),主張個人的認同主張是私領域,國家不應介入、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