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巴勒斯坦人:美國輿論場裏的殖民主義幽靈
對一場巨大的人道主義危機和潛在的屠殺熟視無睹,這是美國精英階級的一次集體道德破產。
香港,再沒有真正的風花雪月:言論審查下,文化潮流與明星雜誌裡,誰消失了?
「盡量不要寫」已是基本遊戲規則,再挑出敏感句子刪一刪;遇到敏感文章,找辦法與作者說不如不要寫;太敏感的題目乾脆不要做。
富察被拘將滿半年,台文化界聲援籲總統參選人關注|Whatsnew
除聲援並要求儘速釋放富察外,文化界也呼籲四名總統參選人重視中國「反間諜法」對參與兩岸交流的台灣民眾帶來的風險。
專訪商台《晴朗早晨全餐》前主持張子君:當在香港做時評要戴頭盔
「每次comment完之後,都在問自己我是不是可以這樣說話。」
【李明哲獲釋一週年】對談陳欽生:對抗威權,我們必須從自己的歷史找力量
我們不僅要認識中國,還要認識自己的歷史,才知道過去的人如何為了自由付出代價,我們才能珍惜現在所擁有的。
15年豆瓣賬號永久封禁,被權力黑箱圍剿的「涉政言論」糾紛
法院在立案環節就把涉政敏感言論的起訴,即「炸號」糾紛擋在門外。
【Plus會員季度圓桌】當社運退潮,威權再臨,紅線下的記者如何繼續做新聞?
他們的經歷又可以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端問答:經歷了多次禁言、炸號的大陸人,之後還會為公義和真相積極發聲嗎?
「我仍會堅持自己的立場,但不會再在公共領域積極發聲。」
屈從與失語:為什麼女權主義者會反對色情作品?
色情作品引發的矛盾不只是自由與平等之間的矛盾,而是自由這一原則內部的矛盾——男人的言論自由扼殺了女人的言論自由。
誰「誹謗」了新加坡總理?
因為在臉書轉發了一條新聞連結,他被李顯龍起訴誹謗。在他身後,是一長串被吿誹謗的人和媒體,至少兩人因無法賠償而破產。
他們為被刪的文章存檔,卻可能因此面臨刑罰
陳玫和蔡偉是中國普通青年的縮影,做不了驚天動地的事,只堅持個人化的抵抗。什麼時候起,保存被審查刪除的文章,都成了一種罪?
這個機構與香港骨肉相連——專訪港台前助理廣播處長施永遠
7年後,記者再追問當時具體的政治任務為何,施永遠仍然沒有正面回應:「你知道的,他暗示你做什麼,不做什麼,一定不會有人錄音,一定不會有表面證據。」
香港電台踩了警察這地雷——專訪《頭條新聞》吳志森X曾志豪
1989年首播,31年來為批評而生,從來也是政府眼中釘,但歷經數次或明或暗的壓力,一路有驚無險。直到2020年,《頭條新聞》發現,全港最不能批評的,可能就是香港警察。一輪性質不同的打壓,或正席捲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