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奪學界兩大書獎的《喪失真相》:從俄羅斯經驗看後真相時代的崛起評論

連奪學界兩大書獎的《喪失真相》:從俄羅斯經驗看後真相時代的崛起

今年,講述俄羅斯新聞業和政治文化轉變的《喪失真相》同時獲得兩個學會的年度最佳書籍獎,是歷來首次。筆者相信,不同背景和在不同崗位上的讀者,都會在這本書中找到別具價值的地方。

專訪歷史學家葛兆光:現代國家應該如何面對「自古以來論」?

中國從傳統帝國到現代國家是如何「轉型」的?這一現代的轉型是否成功和徹底?這種轉型的結果對今天中國處理內外事務有什麼影響?

專訪政治學家高敬文:中國注定走向民主,但不要低估黨國體制適應能力

黨國體制極強的適應能力,讓中共成功應對了經濟減速、政治僵化、腐敗叢生等諸多危機。在高敬文看來,這一體制長遠來看無疑會被民主體制所取代,但這一進程將漫長而坎坷。

傅景華:AI面前,是否人人平等?

平心而論,以收集大型數據配合自動處理系統為手段,把人進行社會分類為目的,再向各類型民眾施以不同待遇,這些都並非中國首創。那麼,要如何走出所謂是否「妖魔化」的討論?

專訪潘鳴嘯:經歷五月風暴的漢學家,如何思考傘運、文革及習氏施政?

1968年,年輕的法國學生們走上街頭,潘鳴嘯也一度懷抱着「改天換地」的理想加入其中,如今卻認為這場「失敗」是件好事。五十年來,他研究知青、思索文革、關注「雨傘運動」,給出的人生忠告是「不要絕望」。

「身為問題是什麼感覺?」─《黑人的靈魂》作者杜博依斯的遺產

美國第一位黑人社會學家杜博依斯在20世紀初的重要著作《黑人的靈魂》終於出版中譯本。以台灣的社會學界來說,對於杜博依斯的認識並不多,他不屬於任何常見的社會學學派,也不常在教科書或授課大綱中出現。

林開世:人類學有什麼用?

許多同學在面臨畢業的關卡,時常迷惘跑來問我,念了四年的人類學到底能幹什麼?人類學有什麼用?雖然我暗地裏想罵他說,你現在才問,是不是有點太遲了……

小熊英二:全球化下不安的年代,舊世界秩序邁向終結

「所有的世界秩序都是維持三個世代左右。因為發生革命、戰爭或各種運動建立新秩序時,第一個世代的人是能夠親身地體會和記着這些變動的發生。第二世代的人透過父母能大概能了解當時發生什麼事。然而,第三個世代的人已無法了解祖父、祖母那一代人的經歷。」

王柯:從「天命」到「革命」──中國千古流傳的以民為本思想

統治者之所以失去民心,就是因為失「德」,而統治者失「德」就必然會失去民心,已經失去替天行德能力的現任統治者必然遭到民眾拋棄。「天命說」告訴世人,「革命」的行為雖然是由「天」實施的,但是「革命」的真正源頭卻是民心。

「五月風暴」之後,法國街頭示威運動何去何從?

法式示威自19世紀末誕生,歷經百年,終於走到了盡頭。雖然示威數量眾多、訴求不一,卻只不過是危機表徵而已。法式示威曾經獨具特色,如今卻越來越泯然於諸國,而它所遭受的危機,也正是民族-國家和政治代議制所遭受的同樣危機。

徐賁:「強制說服」下的羊群變異──五七幹校與中國知識分子

五十年前旨在對知識分子進行思想改造的「五七幹校」早已成為歷史。但是那個窒息知識分子的意識、削弱他們的智慧,使他們「鼓不起勇氣、立不起志願」的強制說服機制並沒有消失,並在新時代衍生出新形式。

廿年未衰的中國學界施密特熱潮,從何而來?劍指何方?

施密特的所有重要著作,均已在2005年年底譯成中文。這股施密特熱為何會出現呢?當前中國學界為何會如此關心一個生於19世紀末的德國法學家呢?

趙穗生:中國準備好取代美國領導的秩序了嗎?

中國身為現有世界秩序的受益者,習近平矢言「要堅定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核心的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維護和鞏固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成果」。傅瑩解釋說:「中國既無意圖也沒能力推翻現有秩序。」

趙穗生:面對美國領導的世界秩序,崛起的中國如何處之?

在中國眼中,現今的世界秩序無法滿足許多國家的需要和利益,中國亦對於美國的支配愈來愈感到難以接受,尤其不滿意自己在制訂規則和規範的地位,其挫折感主要體現在……

林垚:頂尖科學家何以常是反哲學的哲學盲?

為什麼以霍金為代表的許多當代頂尖的科學家,無論智識與成就都卓爾不群,卻往往在涉及與科學或有關或無關的哲學問題時,一方面相當外行,另一方面又對此毫不自知?

馮嘉誠:被輕視的流行文化,如何影響我們的國際觀?

Daniel和Musgrave引述了其他學者的研究,引證流行文化怎樣左右觀眾的國際關係觀。例如電視劇集《24》裏歌頌美國反恐人員拷問囚犯的劇情,驅使了更多觀眾支持嚴刑逼供。

專訪文革研究專家宋永毅:唯有甄別史料真偽,才能認識文革性質

和個人記憶錯位相比,有意識地掩蓋和偽造歷史的政府行為要嚴重得多。在中國,因為政府壟斷了一切構築民族集體記憶的渠道和手段,它很容易在數十年內把謊言變成真理。

從「偉大領袖」到「現代皇帝」:晚年費正清為何重寫中國歷史?

當今流行的「哈佛中共學」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總是忽略費正清最後一部、同時也是最重要的著作《中國新史》。在這本書中,費正清不僅對中共及其領導人做出同此前截然相反的評論,而且還反思自己過去為什麼會迴避中共犯下的錯誤。

專訪人類學家項飆(下):我們談論東北工人,是因為有種死亡沒有說法

「我們面臨的一個很大挑戰,是知識分子自己的話語也空洞化了。」

專訪人類學家項飆(上):我們應該「認命」但不能「認輸」

「人們想通過流動衝破牢籠,但是又會發現有一個新的牢籠出現。」

拆去大台的「諸眾」能主導社運嗎?──讀《帝國》作者新書Assembly

作為當代社運最具影響力的觀察者、記錄者與理論提煉者,哈特與奈格里的這本新書無疑值得我們關注。他們的著作藴含着哪些富有啟示的洞見,同時又暴露出怎樣的缺失?

專訪政治學家韓博天:數字列寧主義下,中國將如何重塑全球秩序?

靈活堅韌的黨國體制,加上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的高效工具,中國猶如一隻突然出現的「紅天鵝」,對全球秩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2017西方文化與科技回顧:#Metoo運動是否會導致道德清洗?

2017年的反性侵運動重新定義了社會對待女性的標準:什麼是可以接受的,什麼是不可容忍的。歷史上每一次女性主義運動的進展都遭遇了反彈,但「時代精神」正在發生改變,每一次回潮都可能激發新的反思和勇氣,開啟下一次運動的再出發。

2017西方政治與思想回顧:當「特朗普元年」遭遇「馬克龍時刻」

對於西方世界而言,2017年仍然是一個不確定的時刻。但在一些結構性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因素制約下,這個晦暗時刻更可能是漫漫長夜前的黃昏,而不是黎明將至的預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