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平之夏:台灣反性騷擾30年後,為何學生又站了出來?
這應該是台灣性平法實施19年來,各個大學最忙碌也最具挑戰的一個暑假。
陳美華:台灣MeToo為什麼遲到?異性戀常規下的女性日常
「吃豆腐」的主詞是男人、動詞也是男人,豆腐/女人做為客體、受詞,還能談論主體性嗎?
彭仁郁:台版MeToo浪起後,我們如何跟上浪,可以一起走多遠?
性暴力不會因為這波MeToo運動而終結,但這是社會集體共同覺醒、深入了解性暴力複雜性的機會。
台灣職場性騷擾:說出「我們不要這樣算了好不好」之前,你需要的底氣
如何在這波浪潮中,正視當事人的經驗,重新盤點制度的缺點與完善度,是這波浪潮中應該推進的重要工作。
MeToo巨浪中,范雲贏得性騷官司:「性平是台灣未完成的進步運動」
「如果連我這種懂性騷擾法律定義的人去告,都告不贏,那這制度不是有問題嗎?」
台灣MeToo運動星火燎原,延燒政壇、藝文、影視娛樂各領域【6月名單】
台灣的MeToo運動仍在進行中,端傳媒也將持續跟進。
V太太:台大經濟系學生政見歧視爭議,「講幹話」與「長不大」作為一種特權
講幹話與「長不大」,其實都可以被視為一種特權,是只有擁有特定身分與資源的人才享有的自由。
V太太:校園文化與師生關係,如何將少女打造成性暴力受害者?
父權社會的性別規範,在男性教師和女學生之間打造了一組獨特的互動模式。
V太太:性暴力作為「例外狀態」——狼師與完美受害者的互為鏡像
當群眾將性暴力行為人妖魔化、描述成與常人毫不相干的存在時,也必然回頭檢查受害者的道德水準,以證成此「例外」是怎麼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