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第43屆瓊斯盃籃球賽於新北市新莊體育館舉行,其中女子組賽事率先於7月6日至10日登場,男子組賽事則於7月13日至21日出賽,男、女籃除各派藍、白兩隊外,女子組邀請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及泰國,男子組則邀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阿聯、澳洲、烏克蘭及美國參賽。
瓊斯盃(全名:威廉瓊斯盃國際籃球邀請賽,William Jones Cup International Tournament)在台灣是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賽事,其的起源與發展與「政治」密不可分。
1970年代,國際政治板塊劇變,中華民國在國際上遭到孤立,也失去國際奧會會籍。1974年,國際籃球總會(FIBA)讓中國籃協加入會員,且在國民黨政府不願使用「中國台灣」作為名稱的情況下,遭到 FIBA 停止會籍,因而無法與其他會員國進行交流。囿於這樣的國際處境,籃球總會秘書長威廉・瓊斯決定以他個人為名在亞洲舉辦一項替代性的國際邀請賽,使中華民國得以透過瓊斯盃與日本、南韓與美國等會員重啟籃球交流。
運動作為國際外交與團結凝聚內部國族主義的手段之一,瓊斯盃無疑是中華民國當年處於國際籃球孤島處境下所發展出的因應對策,亦是在風雨飄揚年代中一個以籃球撐出國際參與空間的象徵。1977年,首屆瓊斯盃正式開賽;1981年,中華民國以「中華台北」的名稱重返奧運及 FIBA,但瓊斯盃在「非奧會模式」下,依舊稱出賽隊伍為「中華隊」(ROC),而非奧會所稱的「中華台北」。
實際上,瓊斯盃為邀請、非正式的國際賽,囿於瓊斯盃的誕生實與中國在國際上對台灣的外交對抗,時至今日從未邀請過中國隊參與。目前瓊斯盃的定位多屬亞洲國家備戰國際賽的熱身賽性質,早年台灣也一度出現「瘋」瓊斯盃的熱潮,2000 年前後,球迷的激情甚至一度影響比賽進行。1999年的瓊斯盃,中華隊在對戰菲律賓隊的比賽中,雙方爆發肢體衝突後引發場邊球迷失控,將座椅、雨傘、瓶罐等丟向菲律賓球員,部分球迷在場外伺機報復。這場比賽最終以菲律賓隊直接打包離台未參與剩下賽事收場。
籃協指「男籃、女籃不一樣」
在瓊斯盃悠久的歷史中,選手奉命受國家「徵召」出賽。在徵召制度下,選手被認為出賽是一種「榮譽」,為國爭光成為必然的使命。
但本屆瓊斯盃舉辦前,中華籃球協會與台北市職業籃球員職業工會已舉行四次會議,原定在賽前簽訂參賽協議,雙方先於6月底決定瓊斯盃國手每場出賽可收取5000元新台幣的出賽費(港幣約1200元)。不過,就在女籃率先開打後,有關「女籃有沒有出場費」的傳言甚囂塵上,除了女籃打六折僅有3000(港幣約720元)外,選手間也流傳著許多版本。
8日,職籃工會以「平權價值不應踐踏 ,籃協做出同工不同酬最壞示範」為題發文指,對籃協針對本屆瓊斯盃男、女子組選手出賽費用的差別對待難以理解及苟同,更無法相信2024年的台灣,籃球運動竟然還出現「同工不同酬的」的粗暴對待,工會對此嚴正抗議,並呼籲主管機關「正視本案踐踏台灣近年各界努力推動的性別平權價值」。
工會也表示,「同工同酬」是台灣基本勞動價值,也是近年國際運動事務中,展現一個國家在運動發展進程上關於平權價值最基本的檢核指標。
面對選手的揣測與工會的抗議,籃協副秘書長張承中回應,確定男籃出賽費5000、女籃3000元,中華藍、白兩隊都會有,也不限只有登錄的12名球員。張承中也說,前面四場會議特論的對象都是以男籃為設定,包含集訓地點、規格、出場費甚至球員身價及合約等。他批評,工會聲明指協會不照顧女籃,「對協會與工會互相沒幫助,甚至是扣分。」
對於男、女籃出場費的落差,張承中指「女籃和男籃情況不同」,他認為在考量選手權益、女籃身價、票房等因素下,思考上也會不同。他強調,籃協沒有不照顧女籃,也不是沒在做。實際上,此前的籃協與工會的參賽協議雙方仍未簽署,原訂7月17日的第五次會議也暫停,其中,女籃議題為雙方歧異之一,對籃協來說,在前四次協商中,雙方皆以男籃做為預設為討論,直到7月2日才提出女籃議題,也因此出現瓊斯盃開打、女子組賽事結束,但雙方的參賽協議仍未簽署、也還未有定論的局面。
但即便雙方的參賽協議仍未有共識,但可確定的是都會有出賽費,張承中表示,本屆瓊斯盃沒有前例可循,5000、3000沒有標準也沒有對錯,瓊斯盃結束後會再就收支狀況檢討,下屆瓊斯盃可以再調整。
體育署要求「注意性別平等」、男籃聲明願同領3000
就在男、女籃出賽瓊斯盃「同工不同酬」的爭議中,女子藍隊總教練邱啟益為選手感到不平,他質疑為什麼出賽費要有男、女之別?
邱啟益指出,一開始得知的說法是協會副秘書長告知一場5000元,直到後來才知道「打折」變3000元,他認為選手同樣都是為國出賽,還要分男、女生相當不公平,他直指台灣女籃一直停滯、甚至退步,「國內、協會都不重視了,要怎麼經營?」
首次打瓊斯盃的28歲的女籃選手林文佑也在記者會上表示,最初得到的消息就是出賽費一場5000,得知變成3000元後覺得遺憾,「商業價值上我們知道會有落差,就像NBA與WNBA有薪資差距,但已經到國家隊了,還要考慮商業價值嗎?」她說自己身為女性,感覺到不平等的對待。
而在爭議延燒中,張承中一席「男籃、女籃不一樣」的言論又不被多數輿論買單,作為籃協主管機關的體育署稍晚也發表聲明指,肯定籃協提供本屆國手出賽費,但「有關國家隊的權益與照顧,應注意性別平等,包括後勤醫療、器材設備都應以一致性考量,不宜有差別待遇。」
在主管機關的底線劃下後,籃協回應稱本屆瓊斯盃,是台灣籃球環境第一次的突破,國家隊突破了徵召的思維,改採與選手合作的開放態度;此次出賽費無前例可循,是參酌各界意見而定,不論外界有無批評,籃協都願意試情況與選手商量調整出賽費。
隔日(9日),作為「對標」出場費的中華男籃也授權職籃工會發布聲明,為表示男籃選手與女籃選手在爭取權路上同行立場,如果籃協決定僅給女籃選手每場3000元,「男籃選手也將主動以一致標準處理」。
男籃隊也指出,出賽費不應性別有差別待遇,或是成為分化選手的做法,「我們無法接受,如果是我們的姊妹、妻女投身國家隊時,必須要面對這種差別待遇。」男籃表示,不同於職業賽事有著各種商業價值的取捨,每一件國家隊的球衣責任都是一樣的。
隨著教練、選手、體育署、以及男籃都主動發聲「降價」領取一樣出賽費後,籃協則再度發布聲明質問:如果女籃場出賽費5000元,在男籃票房好、出賽場次多的條件下,工會會不會認為不公平、覺得男籃應該高於5000元才合理?籃協更值質疑「工會是否正確解讀了男女平權」。
女籃「黑色行動」表訴求
不過,在籃協與工會接連透過聲明「隔空交火」下,中華女籃則宣布,將在9日晚間7時的瓊斯盃中華藍出戰中華白的「內戰」中,在手上貼上黑色肌貼的「黑色行動」表示抗議,並呼籲球迷穿黑衣進場支持性別平權,拒絕同工不同酬。
中華白新生代中鋒陳昱潔便說,自己作為新生代球員,可能沒有經歷過學姊他們太多不公平的待遇,但「我覺得我可以盡一點力,如果沒有這個起頭,往後可能也會有學妹遭遇不公平對待」。她說,「如果沒有這個行動,永遠不會有人知道我們的處境。」
白隊總教練錢薇娟則說,她尊重球員為自己權益、為這片土地去發聲,「她們很勇敢做這件事,我只是確保她們會盡百分百的態度去面對比賽,事實也證明她們確實非常盡力。」錢薇娟認為,球員不僅表達的訴求,也完成了比賽,「這是一個雙贏的夜晚」。
就在女籃賽事落幕的10日傍晚,籃協透過聲明表示,已與女籃當面溝通說明,「原出賽費外,籃協將提供瓊斯盃女籃每位球員2000元激勵獎金,希望球員拿出最好表現回饋球迷。」籃協也承諾,往後男女籃國家隊組訓前,會以公開座談方式,討論雙商權利義務,希望沒有資訊誤差與誤解,一起合作組訓最強國家隊。
不過,即使這屆瓊斯盃的女籃出賽費問題在籃協願意以激勵獎金方式「回補」出賽費,但在運動場上的「同工不同酬」的議題,不僅發生在過去,預料將會在未來持續下去。
運動場上的同工同酬
實際上,今年 WNBA 也才發生過相關案例。一名畢業於 NCAA 愛荷華大學的女子選手克拉克(Caitlin Clark)成為 WNBA 選秀狀元,並與印第安納狂熱隊(Indiana Fever)簽下一紙四年總額33.8萬美元的合約。
克拉克的全能身手幾乎在 NCAA 不斷刷紀錄,不僅打破 NCAA 大學總得分紀錄,大學生涯平均繳出31.6分8.9助攻,兩項數據都為全美第一。此外,從「商業角度」來看,愛荷華大學在克拉克炫風下,於 23-24賽季所有主場票全數售罄,在全國八強及四強賽事中的收視率,打破美國《ESPN》任何籃球賽事最高觀看紀錄,四強賽最高收視達到1700萬,超越前一季 NBA 總冠軍賽和 MLB 世界大賽。
最終全美總決賽中愛荷華大學對陣南卡羅萊納大學,平均收視達1887萬、最高收視2400萬的紀錄,高出同年度 NCAA 男子決賽收視的1482萬,瘋狂的收視成績自然與克拉克的表現有關。
但相較於同賽季 NBA 選秀狀元文班亞馬(Victor Wembanyama),合約總值5520萬美元,首年年薪為1216萬美元。細看克拉克的這份合約,合約首年年薪僅7.6萬美元。兩人同樣皆拿到四年合約,但總值差距163倍,克拉克的合約總值低到引爆輿論震盪。也因此,當克拉克的合約「低到」僅有33.8萬美元的消息傳開後,許多以「商業價值」作為男女運動員不同的說法,也被質疑僅是一種合理化性別歧視的說法而已。
不過,造成這樣巨大的薪資落差也有來自整體的收入結構問題。以 NBA 來說,其團隊薪資總額為籃球總收入的50%,WNBA 則為10%,導致 WNBA 的薪資上限僅約為150萬美元,NBA 則是1.36億美元。此外,也存在著轉播權利金與贊助的差異,NBA一年轉播權利金約為26億美元,相較 WNBA 僅有6500萬美元。
但儘管如此,在網球運動中,大滿貫賽事中的美網於1968年率先訂下男女獎金平等的慣例;澳網隨後跟進。甚至在傳統上女子網球被視為「次等產品」的法網,也在2006年同意為男女單打冠軍提供平等獎金。
自1968年公開賽以來,可說是歷史最悠久、也一向被認為最傳統的溫布頓俱樂部,2005年女網賽事中,大威廉絲(Venus Williams)在與對手 Lindsay Davenport 決賽前夕,便向溫布頓官方提出男女選手獎金平等的訴求,但並未實現,隨後大威廉絲在《泰晤士報》(The Times)發表評論文章稱,溫布頓對於男女選手的冠軍獎金差別,視同對外界發出訊息:女單冠軍是二等冠軍。最終,在大威廉絲、莎拉波娃(Maria Sharapova)、時任英國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 )呼籲、以及大眾輿論的壓力下,溫布頓俱樂部宣佈放棄這種差別待遇,並於2007年開始,女子選手始得獲得與男子選手相同的獎金。
而2024年的台灣,在一項歷史悠久的籃球賽事中,女子選手出賽費的差別待遇依舊陷於爭議泥沼。籃協在與選手的關係中,雖以「合作」改變了過往以國家發號施令的「徵召」,願意提供出賽費用作為向前跨出一大步的嘗試,但卻在男女選手兩千元的出賽費落差下,讓籃協再度蒙上性別歧視的陰霾。當國家從運動場上退位,但性別不平等的幽靈仍流連運動場上,徘徊不去。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