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青春》劉國瑞專訪:為什麼有的人能被當成「香港人」,有的人不行?風物

《白日青春》劉國瑞專訪:為什麼有的人能被當成「香港人」,有的人不行?

將對社會邊緣族群的關切和對身分認同議題的理解,融入兩個家庭故事之中。

葵涌邨被圍封的日與夜 —— 快過年了,到底何時「放監」?

「自圍封開始,他們都不知道睡醒之後會否被解僱。」

端開麥:超人出櫃讓人生氣?漫畫角色的多元化早就開始了!

二次元的出櫃為何會帶來傷害? 是我們太小瞧漫畫的多元化了嗎?

讀者十論:「年就這麼過了」

「讀者十論」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組精彩讀者留言刊出。

不僅僅是外傭:在港十年,她們拍攝香港社運、老人和僱主

她把機票錢儲起來,花了4個月和港幣7千元,買到一部相機,陪她在香港見證街上沸騰的示威,記下少數族裔作伴玩樂的寧靜時刻。

蒙語教學風波:模範自治區不再,北京不要朋友,寧要敵人?

當局如何應對蒙古族的文化保育運動,或將影響未來如何定義「中國」。

週末讀書:內地「新疆班」二十年,一代維吾爾精英如何定義自己?

「石榴籽被緊緊包裹在堅韌的外皮之中;可一旦打開,紅色的外皮很容易就從它的膜上剝落。」

Are We One? 線上影展拆穿了多少多元化謊言?

如何才能避免落坑,不被爛片圍困,也不成為行業壟斷和白人中心主義的幫凶?

美劇《Hollywood》:虛構歷史是荷里活對當年歧視的真誠反思嗎?

假如當年的創作者勇敢一點,是否能讓少數群體早一些享受到平等與自由?

週末讀書:《維吾爾人》——「民族團結」之下的憤懣與反抗

一種關於「中華民族」成員的深刻分歧,潛藏在新疆社會生活的表面之下。

白信:凍結的堡壘城市,與消失的人——新疆紀行之一

2018年冬季的入疆之行,讓我看到一個堡壘化的新疆。從烏魯木齊到喀什,從城市到鄉村,幾乎完全改變了原先的景觀,頗有置身以色列的錯覺。

白信:「新大漢主義」的興起及其「內亞」意義——新疆紀行之二

「新大漢主義」在新疆的興起,與其說是出於對少數民族地區極端主義威脅地方穩定的憂慮,不如說是傳統漢地政權對邊疆統治缺乏信心的折射,而有意修改甚至放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改以強力的漢化政策為中心,推行漢民族主義的文化、經濟和社會政策。

曾在新疆學維語的漢族生:我們的就業方向是監控維族人

漢族學生不會害怕自己被帶進去,最主要是害怕老師們突然消失。有一位老師就是,頭一天還在上課,第二天就不見了。

44個字的新疆政治標語,還不是最可怕的威權滲透

中國大陸的大城小鎮,紅色的政治標語隨處可見,新疆的有什麼不同?答案從我見過的最長標語開始。

自投羅網:烏魯木齊返鄉記

這個最為凋敝的省份,硬是培養出政治覺悟最高的臣民。不消審查機器運行,全景監獄眾生平等,是犯人也是獄卒,你看我,我看你,用恐懼和關愛相互綑綁,遠離雷池。

華爾街日報:中國維族拘押計劃升級,「再教育營」規模擴大

中國已大幅擴大一項拘禁計劃,該計劃最初針對維吾爾族極端分子,但目前在中國西北地區營地裏關押着大量少數民族人群,當中穆斯林佔多數,也包括年老體弱者和世俗化人士。

哈光甜:帝國(中)——人類學理論與理想「社會」

強迫的種族隔離和強迫的種族融合,對於純粹血統的堅持和對於混合血統的執迷,是同一硬幣的兩面。

哈光甜:帝國(下)——從民族到跨國,中華意識形態的誕生

「交往」是這個全球社會的核心。新的帝國是一個交往的帝國,是一個在全球範圍內重組和重新分配差異的帝國。

提升中華民族、國家認同感?香港少數族裔必修中國歷史課的痛苦心路

既然中文是少數族裔學生的「第二語言」,他們視中國歷史為自己「第二家鄉」的歷史也可以嗎?

專訪王惠芬:他們想學好中文你們不教好,現在要他們愛國?

融樂會創辦人王惠芬長年為香港少數族裔居民爭取權益,甚至拖垮了身子,但是,社會對少數族裔的漠視,至今仍堅如磐石。

哈光甜:民族問題,在「自由」與「獨裁」之間

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或許是獨裁政治最肥沃的土壤,大漢民族主義讓獨裁政府成為少數民族唯一可以相信的保護者。而這個政府遇到危機的那一日,人們很可能會把少數民族看作是支持威權的罪魁禍首。

製造了他者,消失了國民──中國少數民族問題的根源

傳統中華天下,海內國民,並無特殊的民族意識。而一旦中華天下被外來民族所統治,則往往建立民族等級制度,遼、元如此,滿清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