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名校」爭奪揭露的中產階級歧視鏈
這是一場兼具懸疑、諜戰、悲劇和黑色幽默的「名校」爭奪戰,沒有勝利者,卻劃分出了中產內部的新階級。
復課了,一切就會好嗎?家有幼童,如何捱過疫中兩年半
「小朋友要上學、要出街玩,才正常發展的,不然你做多少網課、家長教育、補救措施,都沒有用的,只是頭痛醫頭⋯⋯」
岑學敏:台大國文必修要廢除嗎?香港與英國經驗來看?
進一步來說,我認為,台灣的教育需要認真區分語文教育、創意寫作、翻譯與文史哲專業――這些皆是不同範疇,不應混淆。
舉報、關停、轉型,「雙減」之後中國教培行業經歷了什麼?
政策落地的90天內,3.3萬教育相關的企業在市場中消失,中國人的教育焦慮因此緩解了嗎?
林鄭任內最後施政報告強調國安與發展,結語哽咽「香港仍然是祖國掌上明珠」
林鄭任期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涵蓋國安、倡建「北區都會區」、改組政府架構等;她在結語時哽咽,相信「香港仍然是祖國的掌上明珠」。
中國藝考生困境:所謂低分上名校,他們真的選對了人生捷徑?
想通過藝術類招生進入名校的藝考生們,將面對愈來愈高的隱性成本。
藏在家中的攝像頭:保護下的摧毀
攝像頭下的孩子們最終的確學會了一些東西,比如「表演」。
我家小孩 ADHD:健保大餅怎麼分,決定小孩能看哪種醫生
健保給付制度造成醫療資源分配傾斜,許多治療難符合需求。條件好的家庭能自費找資源,否則只能仰賴藥物或漫長等待。
我家孩子 ADHD:缺失的教育資源,漏接的特殊學生
當第一線老師缺乏特教支援,有特殊需求的孩子竟不得不用藥物解決,進而被藥物掩蓋;而這正是 ADHD 孩子面對的現狀。
與其學奧數,不如學寫程式:興趣為輔,升學才是王道
「編程那麼好,那麼火,那麼前沿,那麼重要,別人都在給孩子報班,我不報,那不就是等死嗎?」
運動週年,香港教育現場不歸路:那些再回不了頭的少年
經歷一年的運動,阿飛明白到,運動成功與否,原來不能永遠歸咎「權威」和「政治打壓」⋯⋯
《壞教育》:當名校陷入「教育」場所的權力角力
當「校譽」面臨毀損,那些看穿「教育」內部權力機制的人,為何大多還是選擇沉默……
給2.7億中國學生上了兩個月網課,老師們發現,這不是教育
「要實現理念,需要人、物質和執行的配套。這些沒有到位,理念就會變得有階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