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國神山的由來:再談台積電與台灣經濟發展模式
它為何今日能享有這樣的發展成就,尤其是在中美對決、兩岸陷入困局之中,實有需要在此再次探討今日台積電成就的背景。
《創傷與復原》書摘:囚禁,看不見的傷害如何發生
這些情況顯然存在於監獄、集中營和奴工營中,也可能存在於邪教團體、妓院或其他有組織的性剝削場所和家庭。
史書《烏克蘭》:英語也寫,烏克蘭也寫,歷史學家浦洛基的書有什麼特別?
跟長久以來被俄羅斯/蘇聯所宰制的帝國敘事「直球對決」 。
書評:《強鄰在側》,緬甸邊境國家/國族建構的破碎,是如何形成的?
緬甸至今也只不過是「未竟的國家」,「緬甸人」也僅是「未竟的國族」。
他們在監獄寫作:只需走進一個監獄,便可判斷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
「把他們當渣看,他們就會變成人渣,將他們當做人來對待,他們就會像個人。」
《不平等的樣貌》:一本探討新加坡貧窮的民族誌,如何戳破國族論述的假象
新加坡的福利制度並不以「普及」為最終目標,反而是「篩選」。
從「親近西方」到「喪失理智」,普京與俄羅斯政治的二十年浮沉
俄羅斯資深時政記者在2016年撰寫的《克里姆林宮班底》,可以說是至今為止英文世界對普京職業生涯最好的敘述和分析。
史碧瓦克《在其他世界》——把「面容」還給他人,讓不可見變成可見
《在其他世界》對歐洲哲學的啟示在於警惕其歐洲中心論,無視歐洲知識體系對異文化的偏見和無知。
【書摘】美國的內在瓦解:36年前成為拜登粉絲的人
康諾頓這等小人物在華府的歷史中扮演關鍵角色,但往往遭忽略。
導讀丨貿易戰=階級戰?國際金融觀點的獨特性與未竟之處
本書用簡單的國民所得會計與國際收支平衡算式,將複雜的國際貿易問題用易懂的方式呈現給讀者。
新書速遞:愛字、愛人、愛港——董啟章小說《香港字》
我用指尖把那些小鉛柱挑出來,放在眼前近距離檢視。
《醫學的張力》譯序:疫情中的猶豫與憂鬱,師醫自救的必經之途
幾乎所有人都會生病,都會需要醫學的幫助,也都有機會面對醫學不確定性所帶來的難題與抉擇。
週末讀書:戰術、人事與組織,塔利班的二十年進化
在又一個塔利班時代,阿富汗將要面對怎樣的未來?這本書或者能夠提供一些思路。
【書摘】霍布斯邦《革命萬歲》:殺氣騰騰的哥倫比亞
哥倫比亞人害怕的不僅僅是死亡,而是重新被捲入氾濫的暴力浪潮。
譯者手記|美國「解體」:系統失效下,普通人的多元面孔
他們都是某種意義上的天真的理想主義者,也在相似的困境中走上了分叉的小徑。
【書摘】王賡武:我為什麼選擇當歷史學者
去中國念大學最後沒有讓我留下來服務祖國,但確實將我從1947年自怡保啟程時心中懷抱的稚嫩希望中解放出來。
【書摘】趙恩潔:南方的南方,她者亦是共同體
南方是一種與差異同在的靈魂,也是一種肩負批判各種資源分布不均的任務。
【書摘】越界台茶,南越茶山上的台灣茶農
一個菁味,各自表述。
【書摘】美式炸雞的種族印象
就在炸雞成為美式食物的代表時,他們卻發現自己被邊緣化,還成了刻板印象中的偷雞賊。
【書摘】邊陲位置的喊話:抗戰時期的香港與文學
抗戰時期的香港與文學,在人物、刊物、理念、空間四個基本因素上,構成從未出現過的文化面貌。
《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獲列文森獎「特別榮譽獎」:今天更需要讀高華
延安整風與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發動的一系列政治運動,何其相似?
葉蔭聰:香港身份新認同——當「香港認同」變成權力意志
身份認同不是用來解釋各種現象,相反,它要「被解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