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活動
轉型正義
追記「二二八」反抗軍:二七部隊
大稻埕的槍聲傳到大台中地區時,情勢已趨於惡劣,戒嚴令發,地方青年和大眾各自組成保安、民軍部隊,負起維安之責。
專訪德國駐台代表談轉型正義:建構「紀念文化」,讓受害者聲音被聽見
檢視「克服過去」是否成功?歐博哲引南非真相委員會的精神所在認為,該檢視的關鍵問題是,社會是否真的變得和諧了?
專訪台灣文化部長鄭麗君(上):推動轉型正義,要讓加害者走出來
我們的轉型正義,相較德國有一些延遲,應該要加緊腳步。過去曾處理遭受政治迫害者的補償,但這是很微不足道的事情。
評論|
《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社會創傷與記憶戰場
沒有被好好釐清的「歷史記憶」只會成為負面的記憶與社會集體心靈的陰影,最後淪為不斷循環的以惡制惡。
評論|
吳介祥:文化新政,多少政策沉痾待解?
文化政策要迎接的挑戰,不是展演和文創消費的擴充、不是一百天、四百天或一屆執政的民調,而是必須面對其建構之「價值體系網絡」是否運作有效。
「正義」到底長什麼樣?《大審判家》與人群中的魔鬼
恐怖的並不是魔鬼般的納粹,而是當納粹隱身於人群而難以辨識其是否為魔鬼。而今天也不斷標舉着「轉型正義」的台灣呢?有萬仁的《超級大國民》就夠了嗎?
評論|
花亦芬:用轉型正義打造信任,德國的曲折路
德國的歷史經驗,值得剛要正式踏上轉型正義之路的台灣參考。
評論|
蕭伶伃:逃不出戰爭,走不進社會的「榮民」
回望台灣社會戰後五十年的歷史,族群、性別、環境、階級、經濟等面向,都存在需要被扭轉的壓迫與不正義。我們要如何在認知上,真正脫離戰爭狀態?
評論|
林佩諭:大學校歌的轉型正義
回溯全台各校的歷史,分析校園內存在的政治符碼,深入思考世代價值是否被充分溝通與公平體現,也許是教導學生實踐轉型正義的一種方式。
評論|
不能讓身份認同剪裁歷史真實
變動的身份認同激發我們關注歷史,不同的認同篩選我們的歷史記憶。但只有尊重歷史事實,才能讓身份認同更篤定。而不是靠對「敵人」的恨,來團結可憐的「我們」。
台灣轉型正義之誰是兇手
獨裁政治結束後,以前的那些受害者是否應該得到公正呢?如果是,應該怎樣實現這些公正?施害者應受到怎樣的懲罰?這些問題的主題,就是「轉型正義」。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