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不能讓身份認同剪裁歷史真實

變動的身份認同激發我們關注歷史,不同的認同篩選我們的歷史記憶。但只有尊重歷史事實,才能讓身份認同更篤定。而不是靠對「敵人」的恨,來團結可憐的「我們」。
2007年2月28日,台北,三名台灣原住民在公園內高舉二二八事件死難者的遺照以示悼念。
轉型正義 政治

社會對歷史的記憶不斷變動。重新訴說歷史,對過去進行篩選和詮釋,不止是官方推動意識形態的做法,學界討論的新課題,更反映了生活在當下的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社會,追求怎樣的共同生活的基礎。對歷史課綱調整的抗議,對特定日期的不同紀念……正在建立、鞏固身份認同的社會,在歷史記憶的爭奪上尤為激烈。

如何處理過去國民黨政府在威權獨裁體制下違反人權的種種做法,是台灣社會民主化之後,一直面對的問題。悲情故事講了許多年,每年的「二二八」紀念成為一種套路,對歷史的檢討好像停滯在那些控訴中難以再深入。推動對威權時期人權迫害事件的發掘、記錄和保存,是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以下簡稱「真促會」)的任務之一。

2015年10月,真促會出版了《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臺灣轉型正義階段報告》。今年台北國際書展上,真促會第一任理事長、台灣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吳乃德,應衛城出版社邀請,以「記憶二二八,遺忘蔣介石」為題,從這本書背後的動機講起,分享他面對歷史資料,如何思考責任,如何關照現實。

為什麼這幾年台灣歷史受到越來越多民眾關心?吳乃德認為,認同問題是一個重要契機。最近十年,台灣民眾產生了強烈的身份認同,這種認同的普及與歷史之間,又產生了非常微妙、複雜的關係。世界各地都有類似情況,認同的需要常常左右了歷史的面貌。

講座中,吳乃德援引了大量其他國家的例子,日本、美國等,說明歷史記憶會受到優勢族群的剪裁,也會受到不同時代需要的影響。

二二八,作為台灣人遭受苦難的重要歷史事件,一方面可以激發、感召後來人的奉獻,更重要的是,那段威權統治的歷史究竟是怎樣?只有詳細了解它的真實面貌,才有可能避免它,應對它。

吳乃德還分享了他對二二八死難人數不同估測方法的意見。他認為在分析死難人數的過程中,要同時考量這些數據提供者的政治立場、身份、當時的統計手段和資料來源。綜合之後,才能得到更接近真實的數字。尤其是當很多歷史資料,已無法見到原本,就要更加小心。

這次演講引發了知識界的高度關注。端傳媒在3月2日早上在網站刊載了演講錄影整理全文,但因演講中的許多歷史細節,講者吳乃德認為需要進一步核查增補,方能給讀者一個更公允的全貌,否則容易引發誤會。為尊重演講者,衛城出版社暫時收回演講的版權,端傳媒亦尊重該決定,請讀者期待講者此後關於此一話題的的專著。

以下為衛城出版社聲明:

吳乃德老師於台北國際書展讀書共和國人文沙龍的講座「記憶二二八,遺忘蔣介石」,衛城出版感謝端傳媒將現場錄影經授權整理成文字稿以饗讀者,但因為現場講座時間有限,當天講述內容仍有待補充與闡述,因此敬請各位讀者期待日後作者以專文或專書的方式呈現這個主題。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