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活動
評論
評論|
黃沛聲:羽球協會,是否有權售出選手球鞋贊助?
中華羽協究竟有沒有合法依據,要求戴資穎一定要穿著官方贊助商的鞋子,才能夠代表台灣出賽?
評論|
安帛:中國 「限韓令」何以奏效?粉絲文化重塑愛國主義
絕不是傳統的民族主義話語,反而是粉絲圈的語言和行為模式,重構了民族主義政治參與和表達的可能性。
評論|
梁啟智:操控選舉的 N 種方法
正如北韓一樣有普選,相信大多數香港人都不願有天走到那一步,問題是我們現在的距離可能經已不遠……
評論|
馬嶽:被忽視的功能界別戰場
民主派在雨傘運動後,沒有認真考慮如何參與功能界別的選戰,可算是泛民今屆眾多選舉策略失誤的其中之一。
評論|
湯家驊:港獨將是一國兩制之喪鐘?
四月「民主思路」訪京的時候,北京官員仍然認為這股所謂港獨思潮難成氣候,也不用過分大驚小怪……
評論|
丁丁:中國對抗「薩德」,輿論戰暴露的戰略實力
中國在「薩德」一事上不善罷甘休且表現得胸有成竹,這種自相矛盾不免暴露戰略決策混亂。
評論|
今天,媒體人要贏的到底是什麼?
政治壓力與數位衝擊,如何同時打贏這兩頭巨獸?單靠前線新聞工作者的熱誠,可能嗎?
評論|
劉紹麟:橋與家,香港的屬性轉變
九七後,沒有多少人願意將自己的家園視為救生艇,隨便哪個遇險的人也可以上來待一段時間,這是重大的轉折。
評論|
曾金燕:藝人「戴綠帽」,看客與媒體的家庭想像
一個壓抑的社會,週期性地需要新的社會事件提供言語暴力的宣洩。藝人和藝人的家庭,首當其衝成為發洩出口。
評論|
何尚衡:低頭看手機的年代,頭上招牌有何意義?
香港的建築物表面,不只是單純的外殼,而是一層滿有溝通功能的表層,猶如城市畫廊,而招牌就是重要的構成部分。
評論|
文化如何經濟?補助機制與文創產業
文化與經濟,不該是互相對立的存在,而是一個循環生態。
評論|
台灣藝文青年的勞動貧窮,與藝術教育的僵化
這些青年藝文工作者們,十之八九經歷過類似的尷尬經驗──不斷被家人朋友詢問:「你的薪水有多少?」……
1
...
194
195
196
...
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