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開學首日的眼淚——從耒陽分流事件,看中國縣城教育的系統性困境 中國教育部要求耒陽當地教育部門採取「因地制宜、積極穩妥」的方式推進消除「大班額」制度,分析看似準確,給出的藥方卻過於籠統,未能直擊耒陽教育,或者說中國縣城教育的系統性困境。
評論|同性戀不再是罪孽,但印度的「進步」政治卻迷茫失措 印度最高法院裁決認定刑法377條違憲,自此同性性行為在刑法中不再構成犯罪。LGBTQ群體走上街頭慶祝,歡欣鼓舞。 然而仔細觀察各方話語及策略,一切都還沒到足夠「進步人士」慶祝勝利的時候。
評論|張躍然:特朗普時代的美國勞工運動,觸底反彈還是釜底抽薪? 在特朗普執政的第一年,美國的工會會員總數不降反升,佔全體勞動力的比例也沒有進一步下跌。美國工會自1980年代以來的頹勢,似乎被打斷了。這一現象與特朗普的施政之間,存在什麼關聯嗎?
評論|徐子軒:先終戰還是先去核——「無核化」真的是川普的醉翁之意嗎? 比起「半島無核化」,川普似乎對「改善美朝關係」更有興趣,這就讓美朝關係依循著金正恩的劇本進行,儘管川普尚未意識到此點。事實上無論華府或北京,現在都身陷地緣政治的窘境,被動地成為平壤的議價籌碼。
評論|施靜菲:什麼樣的故宮南院,可以定位台灣在亞洲、國際藝術文化中的角色? 我們千萬別狹隘地以為只有收藏與展示台灣文物的博物館才能說是代表台灣。在博物館中展現台灣如何收藏、研究、展示與詮釋這些保存在台灣的文物典藏,或者是更能代表台灣的方式。
評論|方可成:你絕望,他們就贏了——對《全面審查時代》一文的回應 方可成:我期待,人們在讀完端傳媒的這篇極有價值的記錄之後,不是陷入絕望、放棄行動,而是在認清世界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這個世界,更有勇氣地行動起來。
評論|吳強:亞洲富豪也抓狂——從劉強東案看中國社會的倫理危機 劉強東以及他身後的中國企業家、中國公司乃至整個中國模式,都面臨着小說《白鯨》中與亞哈船長在大洋中相似的倫理困境——在某種虛假儀式中,動員所有人瘋狂攫取,缺乏節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