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馬紹章:馬英九提「新三不」,是老調重彈,還是老歌新唱?

馬英九日前提出的不排除統一,並非過去所未曾言者,但他為什麼要在今日把「不統」改成「不排除統一」,還是耐人尋味。
馬英九日前提出的「不排斥統一,不支持台獨,不使用武力」,後兩項其實完全沒有變化,有意思的是不排斥統一,或者說是不排除統一。圖為2018年7月27日馬英九基金會舉成立茶會。

編按:11月7日,台灣前總統馬英九在馬習會三週年研討會上提出「不排斥統一,不支持台獨,不使用武力」的「新三不」原則。這與他在2007年競選總統時曾提出的「不統、不獨、不武」出現變化,當時他主張的「不統」是指「任內不推動兩岸統一」。

從「不統一」到「不排斥統一」,如何解讀這項「新三不」原則?時值台灣地方選舉,馬英九此舉又是何意?端傳媒今天推出兩篇相關分析,此為第一篇。

陳水扁和馬英九是一個有趣的對比。陳水扁在總統任內曾說,台獨做不到就是做不到,李登輝來也做不到;卸任後他卻揮起了台獨的大旗,主張獨立建國,更參與支持喜樂島聯盟在2019年推動台獨公投。馬英九在任內時談兩岸問題,幾乎口不離「不統、不獨、不武」這「六字大明咒」,也成了他的金字招牌;然而,日前他在馬習會三週年研討會致詞時,六字變成了十五字:「不排斥統一,不支持台獨,不使用武力」,不少媒體稱之為新三不。

其實,政治人物的一言一行,都是精算過後的結果。陳水扁的改變比較容易理解,他在卸任後積極主張台獨,因為獨派已成為他保命、延命的稻草,是他最後、最大的靠山,當然,陳水扁對獨派也還有利用價值。然而,要理解馬英九的改變,則需要費點精神,回到時空脈絡之中,因為他的改變不只是個人的精算而已。事實上,馬英九真的變了嗎?會不會只是老調重彈呢?

馬英九當年提出「不統、不獨、不武」,媒體不也稱之為新三不嗎!至於他日前提出的「不排斥統一,不支持台獨,不使用武力」,後兩項其實完全沒有變化,有意思的是不排斥統一,或者說是不排除統一(從他的致詞內容來看,二者意思是一樣的)。

其實馬英九在2009年接受雜誌專訪時即指出,「不統,不是排除統一這個選項」,而是在他任期八年內不去討論統一問題。換言之,馬英九日前提出的不排除統一,並非過去所未曾言者,但他為什麼要在今日把「不統」改成「不排除統一」,還是耐人尋味。

對馬英九來說,「不統、不獨、不武」和「馬習會」不僅是具有歷史意義的legacy,更具現實意義。
對馬英九來說,「不統、不獨、不武」和「馬習會」不僅是具有歷史意義的legacy,更具現實意義。

不統,如何變成不排斥統一?

說到底,馬英九還是跟著民意走,而不是領導民意跟他走。

馬英九在第一次競選總統時提出「不統、不獨、不武」的主張,也是經過計算,「不統、不武」是講給綠色選民聽的,「不獨、不武」是講給大陸聽的。只可惜綠色選民在意的是不獨,大陸在意的是不統。「不統、不獨、不武」是一種極為簡化的說法,好處是像咒語一樣容易記憶,但也容易被曲解。即使馬英九後來曾解釋說,「不統」就是八年內不會跟大陸討論兩岸統一問題,但個人了解,大陸方面對「不統」的說法還是有意見的,這應該是馬英九在2009年時為「不統」加上新註解的原因,亦即「不統,不是排除統一這個選項。」

至於馬英九在馬習會三週年研討會上直接以「不排斥統一」取代「不統」,更值得探究。「不排斥統一,不支持台獨,不使用武力」的後兩項與「不獨、不武」意義毫無不同,只是多增加了三個字,甚至是贅詞,這樣的表述顯然只是為了配合將「不統」改成「不排除統一」。此時的「不排除統一」,不再是老調重彈,而是老歌新唱。

大多數領導人都非常在意一件事,那就是自己任內留下了什麼資產(英文稱之為legacy),足以讓後人記憶,甚至於追隨。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都沒有例外。對馬英九來說,「不統、不獨、不武」和「馬習會」不僅是具有歷史意義的legacy,更具現實意義。他舉辦馬習會三週年研討會,除了強調其歷史意義及個人的歷史定位之外,更看重其現實意義,這也是「不統」變成了「不排除統一」的脈絡。

他在致詞中特別引用了幾個民調數字:

(一)台灣民意基金會的民調,顯示支持兩岸「未來統一」的比率超越「維持現狀」。
(二)陸委會8月的民調,「永遠維持現狀」由前年(2016.08)的31%大幅跌落至23.2%,且是23年來首見支持「盡快統一」(4.5%)超越「盡快宣布獨立」(4.1%);陸委會11月的民調,主張兩岸「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統一」的有一成六(16%),是近10年來最高,也是10年內首次高於「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獨立」(14%),除此之外,主張「儘快獨立」的民眾達8.6%。

馬英九引用這些民調數字,不僅僅是用來證明他自己的主張「正確」,事實上,正是這些數字讓他更有底氣將「不統」改成「不排除統一」。馬英九或許是看到了這些民調數字反映了某種微妙趨勢的變化,這也是所謂的現實意義。可以說,從「不統」到「不排除統一」,是先吹響了號角,因為他可能認為號角一旦響起,必將引起迴響。現在正值九合一選舉,尤其六都的選情激烈,連民進黨原本認為穩贏的高雄市都陷入危機。每逢選舉危機,民進黨總會訴諸統獨議題,這一次國民黨的候選人卻鎖定經濟或環保問題,讓民進黨的統獨拳好像打在棉花上。馬英九這番談話,恰好給了民進黨一個操作的空間,但馬英九真正在意的,應該是2020總統選舉的議題設定,如果成功,那不僅是他政治legacy的延續,更是一種肯定。

就邏輯而言,「不排除統一」也代表了「不排除獨立」,但加上了「不支持台獨」之後,等於是刪除了獨立選項,換言之,這兩句結合在一起,實際上就只剩下了「統一」一個選項。至於「不使用武力」,其實只是統一的方式而已。民進黨認為他主張終極統一,並沒有冤枉他。但更值得重視的是在「不排斥統一、不支持台獨、不使用武力」之下,兩岸之間統一的條件、模式、時機,以及如何為台灣爭取時間與機會,這才是新三不應有的論述重點,但這些都付諸闕如。說到底,馬英九還是跟著民意走,而不是領導民意跟他走。

2016年時,民進黨挾著所謂「天然獨」的聲勢,大獲全勝,全面執政,真的是意氣風發,不可一世,而國民黨則奄奄一息,不知如何再起,民進黨永久執政似乎是唾手可得。
2016年時,民進黨挾著所謂「天然獨」的聲勢,大獲全勝,全面執政,真的是意氣風發,不可一世,而國民黨則奄奄一息,不知如何再起,民進黨永久執政似乎是唾手可得。

兩岸關係嚴峻,台灣民意轉彎?

形勢易位如此快速,反而讓人不易看清真實,因而在模糊混亂中判斷錯誤。

如果我們再深入觀察這幾年的政治變化,將可以更了解馬英九轉變的的大背景。這幾年台灣政治的變化,詭譎多端,出人意表,甚至讓人誤判。2008年馬英九大勝時,民進黨上下一片悲觀,台獨支持者更是如此。2014年太陽花的出現,完全在各方意料之外,尤其是馬政府,一直深信兩岸和解與交流合作帶來的利益會得到人民的支持,沒想到太陽花像政治土石流一樣讓其政權近乎一夕崩潰。2016年時,民進黨挾著所謂「天然獨」的聲勢,大獲全勝,全面執政,真的是意氣風發,不可一世,而國民黨則奄奄一息,不知如何再起,民進黨永久執政似乎是唾手可得。但任誰也沒想到竟然不過短短兩年時間,民進黨就面臨地方選舉的政治海嘯。形勢易位如此快速,反而讓人不易看清真實,因而在模糊混亂中判斷錯誤。

這樣的變化,從美麗島電子報10月份的國政調查、及台灣民意基金會11月的調查中可窺一斑。以美麗島電子報的民調為例,僅有27.4%受訪者對民進黨有好感,卻有57.5%對民進黨反感,比上次調查增加了5.5個百分點,並且是歷史新高。更值得玩味的是,20到29歲以及30到39歲的年輕人中,對民進黨的反感度都遠遠高於好感度,看來即使是天然獨世代,也離民進黨愈來愈遠。至於國民黨,41.7%民眾對國民黨有好感,比上月調查大增11個百分點,39.2%對國民黨反感,比上月調查減少3.8個百分點。不論好感度與反感,國民黨都表現得民進黨好,但國民黨不必過於樂觀,因為這種快速的變化反映的應該是政黨忠誠度的降低。

這一次的九合一選舉,高雄市最具象徵意義,相當程度反映出這幾年的政治變化。高雄在綠營長期執政下,有如禁臠,才有民進黨即使推出西瓜也會當選之說。然而,高雄「韓流」平地一聲起,而且扶搖直上,完全出乎民進黨意料之外,而意料之外,往往就是戰略判斷錯誤的代名詞。這個現象與美麗島電子報國政民調的數字相呼應。個人認為,政黨忠誠度降低之後,不僅候選人的色彩更為重要,而且統獨議題將逐漸邊緣化。

民進黨現在想要重施故技,將高雄市長選舉導向藍綠與統獨之爭,不僅辦反併吞的遊行,而且蔡英文與賴清德都不約而同將砲口指向馬英九的新三不。但根據美麗島電子報民調,只有21.8%民眾認為縣市長候選人對統獨和兩岸關係的立場很重要,59.9%認為縣市長候選人重點是要說明政見而和統獨或兩岸沒什麼關聯。從這個角度來看,2020年大選如果出現一位具有社會基礎的無黨籍候選人,也不會讓人感到意外。

蔡英文批馬英九扯她的後腿,但實際上是蔡英文坐困愁城。

值得民進黨思考的是,這些變化都發生在兩岸關係最嚴峻的這兩年時間,中國大陸不僅機艦繞台頻繁,逕行宣布開通503南向北航線,台灣的國際空間不斷縮小,並且失去了五個邦交國。針對馬英九的新三不,蔡英文表示,「中國這段時間對台灣的打壓,是連續且不斷的,這個時候是台灣人一致對外團結,馬總統在這時說這樣話,非常不恰當,有扯後腿感覺。」看來蔡英文只對馬英九的發言感到憤怒,卻沒有深入思考為什麼在中國大陸打壓台灣最嚴厲之時,民意卻有這樣的變化,而馬英九只是浮在民意浪潮之上的浪花而已。

蔡英文在競選時提出「維持現狀」做為兩岸政策最高指導原則,無可諱言,絕大多數民眾,包括國民黨與馬英九都支持維持現狀,但什麼是「維持現狀」,每個人心裡恐怕都有不同的定義。蔡英文或許自認為已做到了維持現狀的承諾,但問題就在於大多數台灣民眾心中所想可能和她有一段距離。這兩年多來,兩岸出現了很多的變化,形勢日漸嚴峻,這些都已不用贅述,但是民進黨對中國大陸的所有對台作為,幾乎是無計可施,即使有所謂反制措施,大部分都是針對台灣民眾,而且反制效果微乎其微,M503航線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其實,蔡英文和馬英九一樣,對兩岸關係都是負面表述,馬英九有三不和新三不,蔡英文則有四不(承諾不變,善意不變,不會在壓力下屈服,不會走回對抗的老路),今年國慶又提出四不會(不會貿然升高對抗,不會屈從退讓,不會因一時的激憤走向衝突對抗,而讓兩岸關係陷入險境,也不會背離民意,犧牲台灣的主權)。不過,蔡英文和馬英九還是有所差別。馬英九儘管是負面表述,但因為兩岸有互信(九二共識),仍可以開展交流合作並簽署協議。蔡英文主政下的民進黨政府拒絕九二共識,與對岸缺乏互信,只有隔空對罵,沒有當面溝通。在這樣的情境下,蔡英文的負面表述呈現的一種困境,也反映民進黨政府手上沒有籌碼。蔡英文批馬英九扯她的後腿,但實際上是蔡英文坐困愁城。

蔡英文主政下的民進黨政府拒絕九二共識,與對岸缺乏互信,只有隔空對罵,沒有當面溝通。
蔡英文主政下的民進黨政府拒絕九二共識,與對岸缺乏互信,只有隔空對罵,沒有當面溝通。

兩岸關係是台灣生死存亡的關鍵

國家領導人最重要的責任之一是戰略形勢的判斷,因為這是國家是否走向正確道路的關鍵。

以上是從時空及語意脈絡來看馬英九的新三不,但他的提法也觸及了兩岸未來的一個核心議題,這才是大家應該理性探討的重點。

朝野之間的對罵扭曲,不值得討論。國家領導人最重要的責任之一是戰略形勢的判斷,因為這是國家是否走向正確道路的關鍵。民進黨現在的兩岸政策,除了內部因素之外,應該是基於以下幾個值得商榷的戰略判斷:

(一)蔡英文在2014年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如果(民進黨)打好(2014年選舉),連中國都會朝民進黨方向來調整。」結果與蔡英文的判斷完全相反,中國大陸不僅沒有朝民進黨的方向調整,反而提出一連串的警告,甚至利用馬習會對蔡英文喊話,最後並用行動來落實其警告。

(二)民進黨及蔡英文大概都相信美國不會棄台灣於不顧,而且在兩岸關係形勢嚴峻之際,只能選擇靠美國這一邊。但從歷史來看,國際現實終究是利益導向,台灣對美國的價值是由美國來衡量,一旦價值降低,美國總會找到藉口背棄台灣。在這兩年的時間中,兩岸形勢嚴峻,大陸動作不斷,但美國對台灣的幫助卻非常有限,口惠多於實質。除此之外,從美中台戰略三角的角度來看,美中關係和緩愈有助於三角的穩定,反之美中戰略對抗之下,三角反而不穩,尤其美中實力消長變化明顯,大陸已非昔日吳下阿蒙,台灣若想在中美對抗中撈到好處,只怕是到頭一場空。

(三)民進黨及蔡英文大概都是中國崩潰論的信仰者,他們認為中國大陸的體制總有難以為繼的一天,而這一天的到來,將是台灣獨立的機會。且不管大陸會不會崩潰或何時崩潰,台灣的地緣戰略價值就決定了它離不開大陸的命運,換言之,大陸不論哪一個黨執政,是否為民主政體,應該都不會放棄台灣。

民進黨的外部戰略判斷,或許是其內部戰略的延伸,亦即操作統獨與族群議題是最廉價而且有效的工具,有利於其取得執政甚至於永久執政的地位。因此,長期以來,台灣的統獨之爭只有口號而已,根本沒有深入的論述,不論是馬英九、蔡英文、賴清德、柯文哲、陳菊以及電視名嘴等等,皆是如此。民主的悲哀,在於它失去了理性的基礎,這也是民主的危機;兩岸關係是台灣生死存亡的關鍵,在民主的台灣,難道我們要由口號來決定台灣的未來嗎?

(馬紹章,海基會前副董事長)

讀者評論 21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遺憾端傳媒找這樣的作者來寫評論。
    一個民意支持度低落的卸任總統有能耐「設定」2020的總統選舉議題?連馬英九目前的政治影響力都判斷不清的人如何做政治評論?
    除了吹捧自己的前老闆,實在看不出這篇評論有何價值。

  2. 下面的评论看了几乎都是批判这篇文章的,我却觉得这个观点代表了国名党和现在台湾部分人的观点,有参考价值。但是下面的评论看出,已经被洗脑的台独人事已经看不进去别人的观点了,你反过来想想,下一篇全部都是支持台独,是不是又有很多人说观点偏颇了。赞同端这次双方都发表观点的文章。

  3. 额,连我一个中国人都看不下去了。

  4. 這篇完完全全就是國民黨觀點,什麼美國會賣台啦、兩岸關係不好都是蔡英文的錯啦blablabla
    馬英九跟著民意走?意思是說台灣民意是趨統反獨嗎?這個論述未免也太超脫現實了

  5. 通篇一堆無憑無據的觀點跟推論,唯一的數據竟然是4%的民調,實在是來搞笑的

  6. 這篇文章完全沒有參考價值,偏離事實太遠了吧?是要寫給國民黨取暖用的嗎?蔡英文的外交成績明明很亮眼,抓住了美中矛盾的機會,讓台灣變成守護亞洲民主之星欸

  7. 常見文章首兩段起手「不論你喜不喜歡中國,支不支持統一,你都應該要了解中國」,然後就開始細數台獨(民進黨)的不理性、美日的不可靠、中國的崛起、兩岸經濟的緊密、地緣政治的無法切割,中間很多地方也沒有清楚的釋例或舉證、來源也未充分考據,但最後就慢慢導向只有統一這條路。看多了真的有些感嘆,很多年少時候都還得敬稱老師的人呢。

  8. 作者結語說統獨之爭只有口號而沒有論述的,實在是讓人覺得可笑,做為曾經主掌兩岸事務的海基會副董事長,不知道臺獨的法理論述已經多到出了幾本論文集了?事實上在法律論述,有些學者甚至已經認為現行的憲法已是兩國論的憲法,臺獨的論述與法律架構早已完備,僅僅是欠缺共識與信心罷了

  9. 同意cnc的看法,就連陸委會的民調變動也很大,8月「盡快統一」超越「盡快宣布獨立」,到了11月「盡快統一」為3.1%、「盡快宣布獨立」為8.6%,從這樣的民調實在看不出什麼結果。
    統獨不該成為台灣選舉的唯一議題,但作者在分析美中台三角關係上,顯然忽略了美中之間近期的發展,以及中國政府在國際上受到的阻礙漸增的情況,在這個時刻蔡英文的發揮空間是很大的,迄今在國外的兩岸觀察學者眼中風評也不錯。如果作者還拘泥於討中國政府歡心為成功兩岸關係的首要條件,那麼大概也只有統一一條路能走了。

  10. 端傳媒想做到雙方立場並陳我可以理解,但這篇完全背離台灣政治現實的文章給稍微對台灣政治有點研究的人看了只是貽笑大方。馬英九的發言絕對不是”跟著民意走”,台灣認同統一的人口比例過去三十年來的趨勢是快速下降,且越年輕越低。單月份的民調起起落落,實在沒有什麼代表性。尤其遊盈隆不滿蔡英文也是公開的秘密,民意基金會的民調毫無客觀性可言,引用者的目的昭然若揭。美麗島的吳子嘉為中共閱兵的座上賓,其民調更是標準的propaganda.
    此外,蔡英文執政雖然民眾滿意度不高,但普遍認為外交是少數亮眼的政績。認為蔡英文坐困愁城也是完全背離事實。台與美日的關係在這幾年有顯著改善,兩岸關係絕對不會比台美關係來得重要,更不會是什麼生死存亡的關鍵。
    最後一段更是兩邊各打五十大板裝中立的樣板結論而已,毫無營養。

  11. 立場明顯偏頗的文章,沒什麼參考價值。高雄不只打統獨議題,韓的政策也一直被批評,會轉向統獨也是因為韓自己在煽動中華民國意識及中國網軍介入操作太明顯。蔡英文即使內政不受歡迎,外交成績可是很亮眼的。

  12. 這篇2評論很棒 完全反映了馬英九如何被台灣人丟進歷史垃圾堆的原因

  13. 所謂的「馬英九提出新三不,是順應民意」
    順應什麼民意?3%、4%的民意?
    作者的背景已說明他的主觀看法,這篇文章雖有可取之處,但許多評斷與推論,看看就好!

  14. @Doublethink
    這絕對是台灣人寫的,還是「高級外省人」所寫的,這群1949逃難到台灣的難民,享盡台灣資源,歧視所有為台灣付出打拼的人,嘴上追求著幻想中的中國,身體卻老實地待在台灣,用武統恐嚇著人民,利用裙帶資本主義以及黨國機器持續壓榨著台灣的民脂民膏,濫用台灣的自由言論滿足自己虛幻的中國夢,台灣進步的毒瘤,莫過於這群人

  15. 感觉不像台湾人写的。統独是最基本的立场,无法回避,回避这个基本问题反而有问题。民进党执政能力有问题,面对commie打压反击无力是对的。中台关系如铁板并非坏事,事实敌对国家不能对对方有幻想。

  16. 馬重提統獨議題的唯一理由就是在延續自己的政治生命。

  17. 事實上,不論是國民兩黨,皆有著血統大於能力的世家候選人,也有默默耕耘各議題,為台灣未來努力的人(有興趣者,可以去估"林淑芬","許毓仁")。此篇文章有趣的點是,作者對於民進黨的選舉策略頗有微詞,卻不去探討為何這樣的策略被民進黨採用,也不去討論台灣的社會環境為何會使這種操作如此有效,完全將民進黨塑造成善用伎倆的小人形象,國民黨是受害的翩翩君子,而台灣社會只有盲從的愚昧群眾,不細看,還以為是YY小說呢。
    通篇文章不深入研究現在台灣、中國政府雙方的外交應對,卻可以將結果導向至”背離中國,台灣終將毀滅”的結論,不禁令人莞爾,強調要把統獨獨立於政策之外,更是荒謬,統獨的議題,往往代表著候選人背後的所信仰的價值觀,並不是說統一或獨立不好,而是候選人對於統獨這個議題的表態,象徵著是他對於台灣未來核心價值的追求,統一有著其憧憬的未來,獨立抑是如此,套句蔡英文的話:”在台灣,沒有人需要為了自己的認同而道歉。",統一,對台灣人來說也不是不可能的選項,只是依著現在中國的政經環境統一,是不符合台灣人的主流價值的,所以台灣選擇維持現狀的人才占大多數。
    但當這樣對未來的期許,被譏笑為騙票的工具,其實也只是反映了台灣社會現今對政治人物不信任的氛圍罷了。文末提到目前台灣欠缺理性的討論,但要理性討論台灣的議題就不可能逃避與中國相關的統獨議題,當你要理性的討論,又刻意的迴避統獨議題,僅只代表著你是個不願承擔自己理想其背後成本的機會主義者罷了,或許選地方首長可以淡化這個議題,畢竟地方首長的重點是把在地的事情處理好,統獨是次之的問題,但如果拉高到選總統層級,這樣的議題是不可能逃避的,反之,如果只是選地方首長,卻用選總統的層級來檢視候選人,也是相當荒謬的,這也是為什麼這次北市選舉,會大幅度增加民眾對於民進黨的反感度,其根本原因是源自於社會對於被壓迫者的同情,遠大於於對於統獨的看法的改變,天然獨世代背離民進黨,也是同樣的緣由。因為當民眾發現,民進黨的全面執政,只是全面接收黨國的權力機器時,學運世代就知道,民進黨已經背棄了他在野時的承諾,為腐朽的制度所產出的巨大利益俯首稱臣,在套句學運時流行的話語:「當獨裁成為事實,革命就是義務」,或許有人會譏笑學運份子怎麼不出來在搞一次學運,那只是暴露了他們對政治的冷漠與無知罷了。
    學運落幕後,所有希望台灣值得更好未來的人,都還是默默的努力著,像是g0v、監票者聯盟等,都持續在幕後努力,為完善台灣政治環境貢獻一份心力。而此文作者,還在寫文章恐懼台灣人民,藉由著台灣人民的恐懼,以及大陸地區人民資訊的不對等汲取利益,雙方心態的差異,真是高下立判阿。最後,有興趣的同學們,推薦你們去搜尋「高級外省人」,或許會對這篇文章作者的居心,有更深入的理解阿。

  18. 两篇有关“新三不”的深度评论,展现了两个不同的视角和结论。有趣。
    不过不太懂这篇文章的作者对“无党籍人士”参选寄予厚望的理由?柯文哲已经作为无党派代表当选台北市长了,此次竞选中照样还是要选边、拉拢民进党的选民来争取选票。中间选民虽然人数众多,但以台湾两党主张的两极性来看,并不认为无党派人士能够“另辟蹊径”吸引到中立选民。
    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结论也并不认同。与近年来因民粹主义抬头、民主制度遭受到强烈冲击的西方国家相比,台湾的民主虽然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公民意识的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和对选举的高关注度,都足以证明台湾社会的民主化和“失败”根本不沾边。相反,如果真如调查结果显示台湾人对“统独议题”敏感度下降,能够甩掉这个心理包袱,更多地讨论社会民生议题,对台湾的民主制度和公民社会发展才是一件好事。
    也许台湾的确因地理、战略位置特殊无法挣脱和中国的联系,但在中国现行的体制下被“统一”和“死亡”无异。所以尽可能“维持现状”直到中国也实现民主的那一天吧。

  19. 两岸关系应该建立在互惠 公平的前提下 如果变成单方面的欺凌 只能奋起反击而不是低三下四 放弃台湾对美国战略上弊远大于利 只会增强中共的实力 美国既然定位中共为战略对手 必然不会放弃台湾 台湾应该抓住大陆经济衰退 文明国家开始抵制中共影响的时机 强大自己而不是天天扯皮 对骂

  20. 就算將議題拉出統獨了,國民黨這批講求血統大於能力的中生代的能力也根本比不上此次民進黨的候選人,從政見規劃和辯論會上表現即可明顯確知。
    這次更關鍵的策略是非典型選舉方式吧,大量曝光操作、造神運動。

  21. 最后一段说得好